文/上海紐約大學 編輯/甄知
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研發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近日引起廣泛關注,而它究竟是如何運行的呢?3月10日,上海紐約大學舉辦了一場題為“ChatGPT與大型語言模型:實現類人智能對話系統”的公開講座,由文理學部副主任Olivier Marin拉開序幕,計算機科學實踐教授譚翊章(Wilson Tam)主講。逾百名觀眾參加了本次講座。
譚教授介紹道,ChatGPT以“Transformers”深度學習模型架構為基礎,這一架構能夠讓機器更加精確地理解人類語言。ChatGPT會根據不同的提示語(prompt)生成不同的答案,因此提問恰當能使ChatGPT生成更高質量的回答。同時,譚教授還指出,ChatGPT存在一定的人工智能“幻覺”問題,有時它產出的內容看似可信,實則缺乏事實依據。因此當需要“可靠信息”時,應慎重使用ChatGPT。
譚教授講解了ChatGPT從“生成式預訓練”(GPT)開始的演化過程。預訓練階段中,機器通過接觸海量數據,可習得語法、指代、詞匯語義、基本推理和數學等領域的諸多技能和知識,并能將其概括和存儲。預訓練過后的ChatGPT雖已具備大量知識,但仍無法熟練回答所有問題或完全理解人類指令。若要充分發揮ChatGPT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微調”。
本次講座激發了觀眾們對ChatGPT的濃厚興趣,現場同學提問有哪些學習資料和課程資源能夠幫助進一步了解ChatGPT。譚教授建議先從上紐大開設的“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強化學習”等課程學起。他表示,“掌握了ChatGPT的基本原理之后,就可以學寫源代碼,并用自己的數據嘗試運行。”
講座主持人、上紐大當代全球媒體副教授Anna Greenspan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轉型的關鍵時刻,上紐大等高等學府更應當積極探討ChatGPT等此類技術的普及和影響。Greenspan教授表示,“這個話題充滿了困難和挑戰,十分有趣卻也引人深思。大學的責任之一便是聚焦這一話題展開多角度探索。”
Greenspan教授表示,學校會為學生探索人工智能的潛力提供更多機會和資源。上紐大人工智能與文化中心正計劃舉辦一系列講座,主題涉及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領域的政治議題、人工智能懷疑論、性與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倫理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