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紐約大學 編輯/明月
3月21日至25日,膠囊上海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的“藝術探新”板塊展出了上海紐約大學視覺藝術學藝術助理教授王凝慧(Alice Wang)的個人項目——“量子夢境機器”(Quantum Dream Machine)。自2018年加入上紐大以來,王凝慧一直將現實與想象、視覺藝術與科學融合于藝術實踐之中,并對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聯結點進行多維度的解讀。

Q:您創作“量子夢境機器”項目的靈感源自哪里?
去年夏天,我看到一張IBM量子計算機的照片,發現它的形狀酷似非現實世界制造的水晶吊燈。科學家們認為量子計算機就像是模擬現實的機器,它能夠“訓練宇宙回答我們的(任何)問題”。這讓我瞬間有了將量子計算機視為水晶球的沖動。
量子計算機可以在一系列推測性場景中模擬包括天氣系統、病毒傳播和信息網絡在內的現實情境。它占據著虛擬與現實的“中間地帶”,橋接亞原子維度下的空間與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世界。我的創作就聚焦于此。

▲王凝慧助理教授于上紐大物理學副教授Tim Byrnes的實驗室內拍攝的量子計算機照片。
Q:您在創作中是如何將量子計算機與藝術相結合的?
量子計算機是運用電子或其他亞原子粒子進行編碼和運算的物理裝置。我的作品使用了自然的材料,通過雕塑語言對量子體驗進行轉譯,其結果超出了人們對現實的常識性感知,延伸至更為廣闊的宇宙空間。在探索了無限廣闊尺度上的物質后,我現在著重研究無限小維度下的世界。自然并不僅僅是牛頓經典物理學所描述的陸地景觀和生物,還包括行星、黑洞、電子、質子以及其他天體和量子實體。
我在參觀上紐大物理學副教授Tim Byrnes的量子技術實驗室時和研究人員進行交流,看到了他們正在建造的量子計算機。Tim向我介紹了實驗室研究的物質過程,幫助我梳理并明確了創作思路。
受編碼物料的物質過程啟發,我在研究量子計算機時基于氫原子中電子云的形態創作出了第一組作品。
Q:“量子夢境機器”項目的雕塑作品代表了什么?
這個項目的雕塑呈現出電子的模樣,并且玩轉了“糾纏”的概念——如果兩點處于糾纏狀態,那么就意味著即使它們存在于宇宙的不同部分,也能夠即時通信并且實現量子態共享。
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出的項目中,每組作品都由兩組形狀完全一致的雕塑構成——鏡面拋光的不銹鋼反射光線,啞光黑涂層的不銹鋼吸收光線。這些成對出現的雕塑可以激活觀眾的記憶和想象力,在他們的腦海中埋下“糾纏”的暗示。當觀眾看到一種形態的雕塑時便會想起它的反向狀態,于是在產生聯想的瞬間抵達量子維度。
Q:您對想在藝術專業領域尋求發展的學生有哪些忠告?
我經常和學生們說,雖然我最后成了一位藝術家,但本科在多倫多大學念的是計算機科學。這個專業很好就業,但我并不想從事對口的工作。當初選擇計算機科學只是為了滿足親朋好友的期待。很多時候,滿足他人的期待比遵循內心要難得多。當然,我也是花了好幾年才知道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并一步步完善、實現。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需要嚴以律己,持之以恒。
Q:藝術有時讓人感覺難以理解。您對有意涉獵當代藝術的人有何建議?
我念本科時,常常受好奇心的驅使跑去參觀博物館和畫廊。因為不了解展覽的寓意,多數時候都只是走馬觀花。這種情況很常見,也合乎情理。我希望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是支持你不懈探索的動力。當你想到“我對這個展覽一無所知,很想進一步了解它”時,才真正開啟了一段剝繭抽絲的探索之旅。
Q:您目前還在開展哪些項目?
我正在與UCCA沙丘美術館合作籌備今年10月的個展。這一展覽既會全面呈現我過去十年創作的作品,也相當于一次新的委托創作。前面提到的“量子夢境機器”項目即將于今年夏天亮相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



位于北戴河阿那亞黃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