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言 編輯/明月
教育,是全世界家長共同面臨的課題。
耳濡目染中,我們習慣于對孩子延續上一輩的教育,卻漸漸發現,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方式似乎對現在的孩子“水土不服”。有時候,我們明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需要改進的,但又迷茫不知什么是正確的。
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的,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呢?《他鄉的童年》這部國產紀錄片,也許可以解答你的問題。在看這個片子的時候,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國的教育者們有一種清晰的教育理念。他們的教育是為孩子未來融入社會打基礎,并且十分明確想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以此為基礎,設計整個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似乎從來沒有思考過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都是從功利的成績、收入出發,只考慮未來統一化的物質生活,卻從來沒有思考未來孩子們如何帶著這些印記生活,更不曾思考過這樣的標準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著名記者周軼君,先后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最后回到中國,希望能從他國的童年教育中,獲得重新審視自身的機會。
前三集中講述了最極端的兩種教育方式——集體主義至上的日本,和個人空間第一的芬蘭,以及與中國既相似又不同的印度。

日本最為突出的民族特征之一是:集體性、凝聚力、做事嚴謹以及對細節的完美追求。
這一切要回到日本的幼年教育上。
從幼兒園開始,日本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并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東京的藤幼兒園,以獨特的圓形設計而聞名。設計師的初衷,是讓孩子可以自由出入各個教室,體會到自由的感覺。
但仔細觀察細節,卻會發現這座幼兒園里充滿了“枷鎖”,處處都體現著集體主義的味道。草地特意保持坑坑洼洼,讓孩子感到不方便,從而對身邊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思考。教室入門處,地板上繪制著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放整齊。推拉門特意做成一次性無法完全關閉,必須第二次才嚴絲合縫。留下縫隙就會讓坐在門附近的孩子喊冷。用這種設計能夠確保每個孩子最后進屋要隨手關門。拿掉水龍頭的水槽,這樣一來,如果用過水不及時關掉,就會弄濕自己的腳。讓孩子強行記住,節約用水。
種種細節,都在教會孩子一件事:如果一件事情他沒有做完整,就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在這樣的教育制度培養下,才形成了日本以做事嚴謹且漂亮而聞名的社會風氣。
當然,除了關于秩序的訓練,日本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藤幼兒園門口種著大量的洋蔥,園內圈養了一匹小馬……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自己體驗原生態的大自然。
當孩子們發現,撥開洋蔥皮,會露出潔凈的蔥白,他們的眼神中會流露出恍然大悟或自信的神情。日本的教師說,如果你在20歲時撥開洋蔥,還有同樣的神態,那大概是比較危險的了。
關于日本獲得了多項諾貝爾獎這一點,紀錄片中提到:許多獲諾獎的專家都曾講到自己小時候在外面瘋玩的經驗,學習成績也并不頂尖,他們就是在這樣的體驗中,培養了好奇心和發現問題的眼光。
下村修因第一個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成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獎者之一。他研究這個課題的起因,就在于小時候看到海邊發光的水母,感到非常好奇。為了解開童年的困惑,他一生中抓了85萬只水母去研究。

與日本嚴格的集體主義完全相反,芬蘭是個極其注重個人自由的國家。人口只有500萬,卻號稱教育最強國。2012年,芬蘭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中,閱讀和科學成績歐洲第一。
但在這個國家里,學校為了避免競爭,小學四年級以前不設置考試。學校看起來也更像是游樂場,充滿自由。如果你問一個芬蘭人,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他會回答你:離家最近的那一個。因為每個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在學校里,孩子們沒有沉重的課業負擔,他們最大的任務,就是靜下來看書。姿勢也隨你喜歡,趴著、倒立、抱著娃娃熊,都隨你喜歡。老師會帶著孩子去森林中上課,讓孩子在森林中對照色卡,尋找相應的顏色。但同時,這道題又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回答,就沒有對錯之分。
芬蘭也極度反對體罰制教育,即使家長只是在輔導作業時,彈了一下孩子的腦門,也會被兒童保護部門三番五次地約談。芬蘭的教師不評職稱、不寫報告,但必須獲得碩士學位。

這一集,最讓人動容的部分在片尾。老師帶著孩子去康復中心,讓孩子和老人一起作畫。過程中沒有指導和標準,只要按你想要的方式去畫就可以。
導演周軼君不會畫畫,這也是她成年后第一次動筆。她鄰座的老婆婆從未學過畫畫,但通過愛好的方式堅持了幾十年。拉妮老師向她道出繪畫的本質后,周軼君感到委屈地落淚。她像太多中國孩子一樣,從小到大反復經歷著一件事——被否定。但在芬蘭,老師會告訴你:繪畫每個人都可以,這些畫不是用來彼此競爭的,每個人都可以畫,用來自由地表達自己。看到這里,我被治愈了。芬蘭人的追求,是為了你的生活而學習。
當然,被人羨慕的教育也有不完美之處。例如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集體主義帶來的校園霸凌難以遏止。父母會擔心,集體主義的教育方式會抹殺孩子的個性。
而芬蘭,一直因缺乏競爭力而飽受詬病。在看“芬蘭篇”的時候,也許我們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因為芬蘭是個高福利國家。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會得到政府發放的育嬰百寶箱,孩子進學校可以享受免費的午餐。有孩子的家長可以拿將近全額的工資,在家里待到孩子三歲再出去工作。
而我們的生活卻總充滿競爭和壓力。那么,我們的鄰國印度,同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口也有十幾億,它有貧困匱乏的一面,但在全球跨國公司中,印度CEO的數量卻遙遙領先,這又是源于怎樣的思維方式呢?

在印度,如果你沒有蓮蓬頭,你可能直接拿個鐵罐,戳幾個洞,就當蓮蓬頭用了。這也反映了這個國家資源的常年匱乏。
這樣的國情,反而造就了他們一種傳奇的天賦:在混亂中制造秩序。
這種情況反應到教育上就是——學生們基本上不接受正確答案。
在課堂上,學生們會很樂于舉手提出問題,盡管他的問題可能在他人看來,背后邏輯不通,但他敢于說出來,也樂于和大家去討論。
學生們也認為,任何一所好的大學,挑戰老師都是課堂上重要的一部分。學校采用蘇格拉底教學法,教師提出問題,是為了幫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他們認為:大學就好比要把一匹馬領到水邊,并讓它感到口渴。

另一處,是加爾各答一個非常偏僻的村莊。
蘇加塔教授在這里裝電腦,讓孩子們接觸互聯網。近幾年,他正在將這項事業推廣到更偏遠的地區,并將其稱為“云中學校”。
在這里,有的孩子連衣服都不充足,他們在得到電腦后,會格外珍惜。一年后,孩子們學會了瀏覽網頁,搜索問題。由于看不懂英文,他們又開始以小組的方式學習英文。
幾年以后,教授又發現了另一件事。當你問孩子們問題,他們上網頁搜索的情況少了,去視頻網站尋找答案更多了。因為在視頻中,你會看到一個人向你解釋這個問題,這個人不只是某個學校的某個老師,而是世界上最好的。
相比之下,在學習中沒有接觸互聯網的孩子,會大幅落后于那些會使用網絡的孩子。
在“云中學校”里,使用的教學方法稱為SOLE,是一個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重點是讓孩子們自己想要學習,這不僅適用于貧困兒童,一些富裕的國際學校也深受此法的啟發。
該學校創始人的女兒,一開始在傳統教育制度下學習,自信心不斷下降。因為傳統教育告訴孩子——你必須要聽我的,在這里學習是有等第的。而這位創始人認為:權力不應該自上而下,而應該是共享的。
另外,他們還強調孩子的學習一定是要以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在一個小組里,大家都在網上搜索答案,那么其中一個人用的網站與另一個人不同,他就會兩個網站都看一下。
他會發現兩個網站上所寫的東西是不同的,這時候他就會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正確的。這一點會永遠留在他們腦海里。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他們的。
當周軼君問到,6 歲的女兒希望得到一個iPad,是否應該買給她時,印度的老師告訴她:你要認識到,這些電子產品就是這一代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你不能隔絕它們,但你要讓他們學會,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利用它們。書和互聯網都能給孩子更好的學習體驗,我們并不是要禁止孩子使用某一種資源,而是讓孩子學會在兩種資源中找平衡。
在這一集里,出現了一個中國的小朋友。他叫陳子奇,來自中國臺灣。他有點多動癥,在臺灣上學不是很開心,因為老師總是希望孩子們都很乖,于是老師會建議這個孩子去看醫生并服藥。可活力被抑制的同時,創造力也被抑制掉了。
這個孩子在臺灣的教育,讓他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笨、最差,甚至不配留在這個世界上。他來了印度,媽媽才發現他其實有很強的創造力。
印度整體是混亂的,他們的教育也不是整體上被人稱道,而是總有個體在努力去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
就像導演周軼君所說,這部紀錄片注定無法釋放中國父母的補課焦慮和升學壓力。但當我們再次面對問題,卻可以有不同的參照和成功的典范:“這部紀錄片注定無法解開中國父母的補課焦慮,升學壓力。但我愿與你分享,旅途上的驚喜、感動與觀念刷新。因我堅信,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你也產生新的疑惑,去尋找就會有所獲。”
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去多聽多看,嘗試尋找這些方法,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最適合我們孩子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