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佳 徐雯 朱大倩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 編輯/暖陽
良好的飲食習慣不但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食,還能為父母提高喂養效率,讓吃飯變得輕松愉悅,更有助于建立進食生物鐘。大部分孩子隨著大腦成熟就能自然形成一定的進食規律,但有一些孩子卻必須要經過家長刻意地培養。對于這一類比較難養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進食習慣呢?首先記住3個原則:進食習慣培養越早越好,促發孩子內在欲望和動力,確定最終目標分小步達到。
進食行為是一個節律性的活動,它的節律性取決于孩子整體生活規律性的建立。因此在培養孩子進食規律前,要先把孩子活動和睡眠的規律性先建立好。
新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3周左右。對于較小的孩子,可以安排2~3小時的間隔不進食;對于上幼兒園和更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安排3~4小時的間隔不進食??梢砸龑Ш⒆尤ジ惺堋靶《亲涌樟恕焙汀靶《亲映燥柫恕?。
在排除了營養不良和軀體疾病等情況后,盡量避免在孩子不想吃的時候強迫進食。必要時可以指導或示范應該怎么做,但避免用“好”或“不好”來評價孩子的進食行為。

避免在正餐前吃零食、水果或含糖飲料,設置好進食時的周圍環境,避免電子產品、寵物、玩具、書籍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會影響孩子的進食,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吃飯時通常不太專心,食欲低下,速度慢。由注意力入手進行調整可以改善孩子的營養,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注意力可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類:被動注意與環境特點和情緒有關;主動注意與行為人的目的、計劃和控制相關。

家長可以把飯菜做成色彩鮮艷可愛的樣子,使用有孩子喜歡的顏色和卡通圖案的餐具,甚至可以將當天吃的飯菜編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這些孩子喜歡的事物有助于提高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吃飯前3~4小時不進食,也可以促進孩子感受內在的饑餓信號,從而讓他們更愿意把注意力投注到吃飯這件事上。吃飯期間積極的關注,溫馨的親子互動,這些良性的人際互動也能夠增強孩子的被動注意。去除環境中的干擾物,進食時不進行其他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活動,如玩具、電視機、手機、游戲機等。
在吃飯前和孩子一起設立清晰明確的目標,可以是時間、種類或進食量,鼓勵他們達成目標。對大齡的兒童還可以引入“時間偵探”的游戲,讓孩子自己估計吃完這些食物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時間估得越準,則獎勵越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吃飯這件事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飲食偏好,兒童也一樣,但是當兒童進食的食物種類的局限性已經影響到其生長發育或者讓家人們感到非常擔心時,有幾個簡單的法則,供家長們參考。
一部分兒童對食物的“不喜歡”可能是一種擔心,因為不熟悉、不親切,所以不愿意嘗試。因此家長們在讓兒童嘗試食物前,可以先給食物“自我介紹”一下,描述一下它的來歷、口感、做法等。
或者從兒童過去能夠接受,現在不愿意接受的食物中選擇,從兒童更加可能愿意嘗試的食物開始。
在未來一個月的飯桌上,可以頻繁出現這種食物,直至兒童已經非常熟悉這個食物了。
對食物的態度保持中性主要表現在言語上,既不迎合兒童說“你是不是不太喜歡它”,也不和兒童爭論“它很好吃,你為什么不喜歡”,或者夸大這個食物的地位“它對身體很好,如果不吃這個的話,你會生病的”。
對兒童的態度保持中性主要是指,不因為兒童不吃這個食物,就評價兒童不乖;也不為了讓兒童吃一口食物,就口頭應允額外條件。
上述所指的熟悉法則是建立在堅持法則的基礎上的,旨在給兒童提供同一種食物方面一直堅持嘗試;此外,堅持法則還體現在作為家長始終鼓勵、支持兒童。
在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和兒童說“你要不要試一試這個”,可能都是被兒童拒絕的,但仍然會在第四次、甚至第十次的時候和兒童說“你要不要試一試這個”。
當兒童愿意嘗試時,即便只是一小口,也鼓勵了兒童的“勇氣”,讓兒童知道自己是可以嘗試這些食物的。

對于好看、造型可愛的食物,兒童相對更加愿意嘗試。因此家長還可以把少量“不喜歡”的食物和兒童喜歡的食物共同烹飪,制作成一些可手拿、一口吞大小的食物,讓兒童更加愿意嘗試。當然,這個方法對家長的廚藝有一些要求,如果覺得時間、精力不夠,家長可以偶爾嘗試一次。
在和其他食物共同制作時,我們不建議家長隱瞞兒童食物里面有他不喜歡的食物,可以告知兒童這里面由哪些東西組成,繼續鼓勵兒童“你要不要試一試”,然后讓兒童自己決定。
在兒童存在喂養困難的家庭中,往往會發現想要改變原有的一些喂養方式,比如喂飯、邊看電視邊吃、邊走邊吃等,非常困難,其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孩子的哭鬧,一旦孩子開始哭鬧,這一餐也沒有辦法繼續下去。
那么當兒童開始哭鬧時,我們該怎么辦?
可以先等一等,陪在兒童身邊,讓兒童獨自哭一會,大概1~3分鐘。
回應兒童的情緒,“今天要求你自己吃,你有些生氣/難過”。
在回應兒童情緒時,可以輕輕撫摸孩子的身體,也可以只是輕輕拉住孩子的手或胳膊,同時防止兒童因為生氣而離開飯桌。但不需要過度地安慰兒童或者抱住兒童。
在回應兒童的情緒后,家長需要繼續堅持規則,比如讓兒童繼續待在飯桌上,自己吃飯?!澳阌X得和往常爸爸媽媽喂飯有些不一樣,但我們相信你是可以做到自己吃的。”可以把勺子重新放到兒童手中,幫助他更好地做好準備。
當兒童停止哭鬧,嘗試自己吃的時候,及時表揚他的努力,“你看,你的確可以的,繼續加油”。
但有些時候,孩子的哭鬧并沒有按照預期停止,這時候我們可能需要等待兒童更長的時間,10~15分鐘后,對于已經有一定認知理解力的孩子,可以詢問他“現在你是繼續自己吃一點,還是結束這一頓”。
如果兒童選擇結束這一頓,那么要避免在下一餐前提供其他食物。
如果孩子的哭鬧持續30分鐘以上,那么在25~30分鐘時,家長可以平靜地告訴兒童“我們這頓結束了,現在我們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通過轉移注意力,讓兒童逐漸停止哭鬧,并且隨著兒童轉移情況越來越順利,提前轉移時間,比如從25~30分鐘提前到20~25分鐘,直至兒童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里停止哭鬧。
同樣的,家長要避免在下一餐前提供其他食物。
孩子的成長如同小樹苗需要澆灌,也需要定期修剪,這樣他們才能在茁壯成長的同時適應所處的環境。孩子的氣質各不相同,有些能夠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適應社會要求,而有些孩子在自我調節上存在困難,這就需要家長給予更多幫助。
在幫助孩子調整狀態、改善進食行為這件事上,家長尤其需要學會溫柔而堅定。避免因為負面情緒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產生恐懼和厭惡從而影響食欲,同時也要避免過度順應孩子的不恰當行為而錯過了最佳“修剪”時間。
家長首先要定好自己的角色:幫助和指導者。其次,明確目標,一次解決一個行為問題,設定好優先次序。最后,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挫折而對孩子發脾氣。
小樹苗在被修剪時難免痛苦,孩子在被約束時也一定會出現情緒。作為溫柔的家長我們需要對孩子的情緒保持敏感,作為堅定的家長我們也不能受控于孩子的情緒而放棄原則。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可以嘗試平靜地使用諸如“我知道你因為……很不開心。我們可以……完成了這些,你就可以……”這樣的句式來幫助孩子。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而無法努力時,先暫停處理情緒,情緒平靜后繼續鼓勵孩子達成要求。當孩子帶著情緒努力時,給予最熱烈的鼓勵,強化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