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憲 編輯/戊己
服裝是人類離不開的一種生活用品,起到的作用是蔽體、護體和飾體。服裝是人類的終身伴侶,它與人類接觸十分親密,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廣泛,并一直伴隨著、呵護著、修飾著人們度過一生,能為人類的生活增添斑斕的色彩。同時,服裝還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追溯它的起源及用料的變化,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

▲ 從猿到人進化示意圖
毫無疑問,服裝的出現離不開人類自身進化的需要。人類進化史表明,從猿到人的變化階段曾經歷過一些特定的環節,比如從原先在樹上生活改為到地面生活,由本來俯身爬行改為直立行走,從“茹毛飲血”生吃食物到通過火烤水煮攝入熟食,從個體活動過渡到群體集聚生活(原始氏族社會的發端)等。這些特定的環節促使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與其他靈長類哺乳動物區別開來,自然生活環境與自身體態外表都發生了一定變化:到地面生活離開了樹枝樹葉的庇護,遭遇刮風下雨、霜雪降溫或烈日曝曬,裸露的身體就會覺得不舒服;直立行走會使得身體原本一些隱秘部位與器官暴露在外;接近火源及攝入熟食后使得原先覆蓋皮膚表面濃密的體毛逐漸褪去;而群體聚集生活后使得性別之分顯得尤為重要。于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產生了保護自己、提高生存質量的意識,并開始嘗試利用一些樹葉、藤蔓和獸皮等天然物品遮掩自己的身體,以便能夠更好地抵御大自然各種不利因素的侵害,適應生活環境變化需要,以利于自身更好地生存。所以那些為人類所采用的,用于蔽體和護體樹葉、藤蔓和獸皮等自然便成為了服裝的雛形。
國外曾經有學者推斷,人類穿著服裝始于17萬年以前,他的依據是經研究發現,在那時人類的身上已出現了體虱。其實,這種推斷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當原始人通身覆蓋的體毛沒有完全褪去之前,體虱也是有可能存在的。根據我國考古學的發現,原始人類開始穿衣,大概應在距今3萬年左右。1930年,考古學家在我國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洞穴處,發現了被現代人稱之為“晚期智人”的遠古人群生活遺址,那時尚處于舊石器時代的晚期。被后人以“山頂洞人”命名的這一原始人群以狩獵方式維系生存,他們發明了采火取暖和燒烤食物的方法改善生活條件,并有了采用貝殼飾物裝飾自己的審美舉動和安葬祭祀先人的原始宗教行為。考古當中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骨針的出現,這是一種將動物堅固骨頭刮磨成光滑的,略有彎曲的圓形細長條狀的物件,它長約9cm,前端尖細,后端略粗,尾部帶有穿孔部位。專家以此發現為據,斷定當時的山頂洞人已開始通過拼縫獸皮制作蔽體、護體之物,這便是最早出現的經人類加工制作所產生的服裝,盡管用現代人的眼光審視,它十分簡陋和粗糙。當然,人類開始用樹葉、藤蔓等天然植物蔽體出現的時間或許更早些。此后,根據傳說和史書記載,在距今4 700年前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黃帝時代,是由他的妻子嫘祖最先負責人類的“衣冠之事”。傳說中提到,為了找尋能夠長久遮蔽身體的原材料,嫘祖經常帶領婦女們上山剝取樹皮、編結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離下來,通過加工整理縫制,形成蔽體之物。后來,在嫘祖的倡導下,原始部落的先民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這才有了織造絲綢面料生產制作服裝這一華夏民族最先發明的技藝。后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我國古代傳說中還記載,當時在衣冠制作的過程中,除了由嫘祖負責找尋材料之外,另外還有黃帝的三位大臣參與進來,并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余負責做衣服,于則負責做履(鞋)。不久以后,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子,戴上了帽子,告別了“樹葉獸皮蔽體、藤蔓纏身”的蒙昧時代。《淮南子·氾論訓》中就有關于伯余制衣一事的記載:“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后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這段文字的意思是伯余最先開始制作衣服時,搓麻繩、捻麻線,手纏指繞地編結成像羅網那樣稀疏、粗糙的衣服;后人又發明了織布機,重復他的技術并實現了超越,這樣就方便他人織作布帛成衣,使百姓得以遮體御寒。

▲ 考古發現的骨針

▲ 先蠶娘娘嫘祖
從遠古走來的服裝用料隨著社會進步與紡織技術發展,由簡至繁,日益豐富多彩。撇開樹葉、藤蔓及獸皮等天然材料之外,紡織技術的發展和一些新材料的出現,才使得服裝用料的來源逐步多樣化起來。服裝用料大多離不開由紡織技術加工形成的材料,而紡織材料的不同,是由紡織加工生產的最初環節——紡紗、紡絲所使用的對象為基礎生成的,這些使用對象通常可以分為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包括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兩大類。前者出現的時間最早,使用的時間也最長,至今仍是人們衣著材料的主要來源,而后者則是隨著近代煤炭工業的發展,以及現代石油化工產業的誕生才出現的,就具體品種而言,后者要比前者豐富得多。

▲ 用來織布的天然纖維紗線,從左至右:棉、苧麻、桑蠶絲、羊毛
所謂天然纖維是指通過采集自然界原有的或經過人工培植的植物,以及通過人工飼養動物身上直接獲取的纖維材料,如棉、(葛)麻、(蠶)絲、(羊)毛等。它們是紡織工業最古老,也是使用延綿不斷、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材料來源。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5 000年甚至公元前7 000年前,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已開始利用棉花紡紗織布,原棉的使用在南亞次大陸距今也有5 000多年歷史。我國大概在2 000年以前,廣西、云南、新疆等地區才開始采用棉花作為紡織服裝原料,而中原地區普遍采用棉花作為紡織面料,要到宋、元時期之后。古埃及大約是在8 000年以前,便利用麻纖維(亞麻、苧麻)作為紡織服裝面料,我國采用漢麻和苧麻用作服裝用料的歷史也很悠久,甚至早于使用蠶絲的時間。而我國古代利用蠶繭繅絲、織絲制作服裝面料也已經是7 000多年以前的事了。亞洲人和歐洲人利用羊毛作為紡織服裝面料,距今只有4 000余年的時間。其實,根據有關考古發現,在我國古代,野生葛藤才是我國最早的紡織纖維來源,它比麻、棉及蠶絲的利用要早得多。用野生葛藤提取纖維紡織而成的面料叫做葛布,是我國最古老的紡織品,也是最早的經過加工生成的服用材料。據傳早在8 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居住于黃河流域商丘地帶的葛天氏,首先發明了從葛藤莖皮中提取纖維,經過紡紗織布后形成制作服裝的面料,這一工藝隨后便在各地廣泛傳播開來。

▲ 黏膠纖維制成的服裝
所謂人造纖維是指以纖維素、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經過化學加工提煉、紡絲、后處理等流程而制得的纖維材料。早在1891年,英國的克羅斯(Cross)、貝文(Bevan)和比德爾(Beadle)這三位紡織化學專家就以棉花為原料制成了纖維素磺酸鈉溶液并申請了生產工藝專利,由于這種溶液的黏度很大,因而被命名為“黏膠”。當時的實驗證明,黏膠遇到酸性化學物質后,纖維素又會重新析出。根據這一原理,一種制造纖維素纖維的方法于1893年研制成功,用這種方法制成的纖維就叫做“黏膠纖維”。到了1905年,德國人米勒爾(Muller)發明了一種由稀硫酸和硫酸鹽組成的凝固浴,這種凝固浴又稱為紡織浴,是指制造化學纖維時,使紡絲膠體溶液經過噴絲頭的細流凝固或同時起化學變化而形成纖維的浴液,從而打開了黏膠纖維的工業化生產的大門。由于原先人造纖維一般選擇失去紡織加工價值的纖維原料,如棉花、羊毛下腳料等,經化學溶解或熔融,采用擠壓、噴射方法紡絲而制成,纖維成分仍為纖維素和蛋白質,僅是衍生物的物理結構、化學結構發生變化,所以,人造纖維又被稱為再生性纖維素纖維或再生性蛋白質纖維,如人造棉、人造毛、人造絲等。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生態環保理念的興起,原先產生“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影響環境保護的傳統人造纖維生產方式越來越受到挑戰。同時,受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循環經濟的影響,人造纖維原料來源也更加多樣化,一些新的、不影響生態環境并有利于節約資源的再生性纖維素黏膠纖維陸續被開發出來,成為黏膠纖維家族的新成員,它們被統稱為新型再生性纖維素或蛋白質纖維,如天絲(萊賽爾)、莫代爾,以及竹漿、大豆、玉米及牛奶纖維等。
合成纖維是化工行業的衍生物,主要采用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作為原料制得,它誕生于石油化工工業興起的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距今也就近百年。當今世界上作為材料使用的大量高分子化合物,是以煤、石油、天然氣等為起始原料先制得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再經過聚合反應而獲得的。這些低分子化合物稱為“單體”,而由它們經聚合反應而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又稱為高聚物。用于合成纖維制備的高分子材料大多數屬于通用高分子材料,指目前能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已普遍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和建筑、交通運輸、農業、電氣電子工業等國民經濟領域的高分子材料。合成纖維的應用有效地緩解了天然纖維種植與糧食作物種植之間的矛盾,有利于適應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的需求。目前應用于日常生活領域的合成纖維品種主要有滌綸、錦綸、腈綸、維綸、丙綸、氯綸和氨綸。

▲ 用合成纖維制成的服裝
正因為有了上述用料的變化,所以一直以來,服裝通常可分為布服裝、絲綢服裝、毛呢服裝和化纖服裝等幾大類。即便是隨著混紡、交織、復合織物的出現,它們仍能按照成分含量中占比最高的那一種纖維進行分門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