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康 鄭宏 (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 編輯/長歌
小美(化名)的父母是高知,從小就給她設計了“完美”的人生——一路直通“雙一流”。而小美也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可就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最近一年卻“變”了:為了一些“小”事情,小美總是與父母“對著干”,讓人覺得不可理喻。更有甚者,上周日小美媽媽竟然發現小美的手臂上密密麻麻都是傷痕,再三追問才知道,這是小美自己劃的!抱著疑惑不解和焦慮不安的心情,小美和父母來到了治療室尋求幫助。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小美終于說出了“劃手臂的行為”的原因:從小看似完美的她,卻始終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發排斥所謂的“規矩”,卻又無法與父母面對和溝通。每當用刀片劃自己的時候,她似乎找到了疏泄的出口,這一年來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這樣做了。
經過專業評估,小美出現的“叛逆的行為”有十多次并持續超過一年的時間,每當她心情不好或是面對難以解決的人際沖突的時候,她就會出現這樣的“行為”。雖然小美其實并不是真的想死,與醫生的交流中,她也表示知道這樣的行為并不是那么好,但“只要感覺爸爸媽媽在‘管’自己,無視自己的存在,內心就會有情緒涌上來,就控制不住這樣的行為”。而一旦小美這樣做了,內心的這股情緒和不適的感覺,似乎就會好一些。時間一長,看似叛逆的“劃自己”似乎成了小美舒緩情緒的“好辦法”。
事實上,小美的“叛逆行為”在精神醫學上被稱為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一系列不以自殺死亡為目的的故意、反復傷害自己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一般在1年中會出現5次以上,引發當事人痛苦或是身心功能問題。NSSI的行為對于個體而言,可以減輕負性感受,解決人際關系問題,以及產生積極的感受或情緒。因此,NSSI行為會反復出現且不受控制。
研究表明,普通青少年N S S I 發生率約為17.2%,遠高于整體人群的4%,其中13~17歲最多見,15~17歲左右達到頂峰,男女比例為1∶1.5。研究發現,導致NSSI的原因有多種,包括大腦發育、童年創傷、學業困難、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以及不良的家庭、學校環境等。

接診的精神科醫生一方面從精神心理專業出發,建議小美進行一個階段的“藥物+心理+康復”的綜合干預;另一方面從家庭、學校因素著手,例如,指導小美的父母擺脫“小美就是青春期,在耍性子”觀念的束縛,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從孩子的“叛逆行為”著眼,看到孩子“愛的需求”同時希望小美學校的班主任老師以及小美的心理咨詢師一起努力,共同幫助小美,形成一個“涵容和關愛的守護網”。這個“守護網”便是目前在青少年NSSI行為治療中較為倡導的“家-校-醫-社”協同應對的模式。所謂的“家-校-醫-社”協同應對,是指面對NSSI行為等危害青少年心身健康的狀況,青少年的家庭、所在學校、就診的醫院以及所在的社區環境可以形成一種協同的聯盟,共同應對。“家-校-醫-社”協同應對的方式一般可以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一旦家長、教師或是其他社會人士發現青少年出現疑似的NSSI行為,首先要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穩定自我的情緒,避免一味地指責、懲罰,避免過度關注傷口。要盡早由家長帶青少年去專科醫院進行精神心理的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由專業的醫生對青少年個體的NSSI行為進行綜合干預。在此期間,家長和教師乃至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社會人士要保持聯系和協同,成為協助青少年舒緩負性情緒和NSSI行為的“穩定器”。
由于目前尚沒有治療NSSI的特效藥物,因此,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不良刺激、提高社會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面對小美的NSSI行為,小美父母可以逐步學習和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讀懂小美叛逆行為的“潛臺詞”,及時調整家庭教養方式,增進親子溝通,融洽家庭關系。
學校的教師可以通過與專科醫生協作,定期參加相關培訓,增加對NSSI行為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恐慌,與發生NSSI的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與家長保持聯系,在注重對青少年的隱私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悉心的觀察和積極的鼓勵,在班級中形成培育學生的正性情緒的氛圍。

接到出現NSSI行為青少年咨詢需求的心理咨詢師和社會工作者可以嘗試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教授情緒調節和自我管理等技能,提高青少年壓力調適和問題解決能力,減少NSSI行為的發生。
青少年NSSI行為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由綜合原因造成的,需要從源頭進行預防,減少歧視。我們建議,可以由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和社會機構協同,借助融媒體平臺,持續開展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宣教;在普通民眾之中,可以逐步普及“精神急救”的培訓,盡早發現和積極干預青少年NSSI;作為專業機構,精神科醫療機構可以通過組建多功能專業服務團隊,探索采用“前端科普宣教-中端識別指導-后端綜合干預”模式,防患于未然;同時,也可以引入同伴教育理念,在已痊愈的青少年或健康未成年人中組建志愿者隊伍,進行公眾倡導,形成全民關注和關愛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家-校-醫-社”協同支持的良好氛圍。
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只要我們家長、學校、醫生和社會各界攜手共進,構筑一個洋溢著關愛、理解和支持的成長天地,孩子們便能在陽光燦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勇敢地邁向人生的新篇章。
讓我們齊心協力,守護每一顆年輕的心靈,為他們播撒關愛的種子。讓孩子們在關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綻放出無盡的光彩,一路砥礪前行,追尋屬于他們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