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任俊琦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戲劇是時代的綜合而簡練的歷史記錄者”[1],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2],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魅力,飽含著人民群眾自然樸實而真摯的思想情感,是皖江地區熠熠生輝的燦爛明珠。隨著國家政府部門對非遺文化支持力度的加強以及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提升,黃梅戲的保護和傳承迎來了新的血液。文創產品設計是文化與設計有機結合的產物,將優秀文化因子融入到文創產品設計中,既可提升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涵,又能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地傳承和宣揚。因此,以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設計創新思維,深入挖掘《女駙馬》人物與服飾中的文化因子,通過對其形態因子、紋樣因子、色彩因子和語義因子的分析,構建《女駙馬》文化元素的設計因子,并對其進行提取與應用,豐富文創產品的形式及文化內涵,探究黃梅戲《女駙馬》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的路徑,能夠為黃梅戲文化的傳播提供新思路。
隨著“國潮熱”的盛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了人們關注。國潮產品體現國風元素和情懷,引起人們強烈的民族情感共鳴,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很多學者在文創產品設計從文化因子提取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探討。在理論研究方面,江帆等對贛南客家圍屋反映的文化做了整理分析工作,運用形態文法提取其設計因子,結合“扶手椅”這一實際案例進行具體研究[3];趙勤等分析了贛儺面具文化因子與文創產品設計之間的關系及結合方法,認為將這兩者結合,不僅能夠突出贛儺面具文創產品的獨特性,也能夠提升贛儺面具的文化附加值[4];羅潤航等對黃梅戲的文化內涵和現狀進行解析,從造型和意境兩方面提取設計元素,并結合設計案例分析黃梅戲元素在設計中的可創造性[5]。在實踐應用方面,2018年“李寧”服飾品牌登入紐約時裝周,它將中國元素與世界潮流相融合,通過精心的剪裁將設計融入到服飾中,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色彩、紋樣及蘇繡文化,引發了全社會熾熱的民族情感;國貨品牌“花西子”將苗族銀飾鍛造技術與彩妝產品、彩妝包裝相結合,自2021年“雙十一”期間上線,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設計作品靈感來源于苗族精神文化元素及物質形式元素,將苗族銀飾鍛造工藝與東方微雕技術相結合,打造了“苗族印象”系列,豐富了苗族銀飾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式,通過電商宣傳、邀請著名模特拍攝廣告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弘揚了苗族銀飾的文化內涵。
有關黃梅戲及經典劇目《女駙馬》的文獻大多從戲曲文化的視野對其進行本體研究,段友芳的《黃梅戲音樂傳統與現代化探索》認為《女駙馬·誰料皇榜中狀元》的唱段潛藏著黃梅戲劇種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密碼”,構建了黃梅戲音樂的新傳統,堪稱黃梅戲音樂的“標本”[6]。李祖琪的《淺析黃梅戲“女駙馬”的主要情節和人物形象》贊譽其主要情節矛盾沖突激烈,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各具特色[7]。另外,邵晨陽等對黃梅戲的發展過程以及面臨的困境進行了闡述,對黃梅戲的未來提出了建議[8];劉洪峰等闡述了短視頻對于傳播黃梅戲的作用,黃梅戲短視頻創新性傳播對戲曲藝術及其他門類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推動作用[9]。這些學者的研究為黃梅戲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論依據,推動了黃梅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將目光聚焦到對黃梅戲《女駙馬》的研究上時,大多數學者僅僅停留在藝術特征、主要情節、人物形象、唱腔唱調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從設計因子提取角度將《女駙馬》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創產品設計中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基于對文化因子的認知和理解,整理有關《女駙馬》的文獻,以《女駙馬》傳統戲服以及鮮明的人物特征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從顯性因子和隱性因子兩方面展開全面剖析,探究《女駙馬》文化元素與文創產品設計的融合方式。
通過實地調研以及中國知網、萬方、圖書、影片等途徑搜集、整理黃梅戲《女駙馬》的相關文獻和資料信息,構建資料庫,分析黃梅戲《女駙馬》人物服飾特征,運用圖像學研究方法,從顯性因子與隱性因子兩方面提取黃梅戲《女駙馬》人物和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子。
戲曲中任何角色的穿戴都有規矩,戲服按照不同的劇目、角色和人物定位,使用不同的戲服穿戴,戲服穿搭具有程式化的特點。在黃梅戲《女駙馬》劇目中,人物穿著主要以龍袍、蟒袍、帔為主,蟒袍又分為男蟒和女蟒,穿著蟒袍的人都為身份尊貴的王公貴族或朝廷官員,他們一般都是在較為嚴肅的場合穿著蟒袍。
男蟒和女蟒戲服樣式大致相同,均是以圓領大襟、長袍闊袖、袖口綴以水袖、腰圍玉帶的形式呈現。帔也分為男帔和女帔,男帔與女帔的共同點是均為對襟長袍、半長大領、左右側縫開叉至腰線處、袖口綴以水袖;差異點是男帔衣長至腳踝,女帔衣長相較于男帔而言,衣長稍短(僅過膝蓋)。在用色上,黃梅戲的戲服用色涵蓋了戲服色彩中“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例如女駙馬(馮素珍)劇中身穿紅色蟒袍、頭戴紗帽、帽插宮花;公主在劇中著霞帔、戴鳳冠;皇上在劇中身披皇帔、頭戴九龍冠;劉丞相在劇中身著白色朝服、頭戴紗帽。通過對《女駙馬》文化元素分析,對戲中人物角色的性格屬性以及服飾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如下(見表1)。
表1 黃梅戲《女駙馬》中人物及衣物的特點
設計因子指凝結于文學、歷史、民俗等文化形態中的感知度高、識別性強、能引起目標群體感知和想象的典型視覺符號[10]。通過對《女駙馬》戲曲服飾的調研,選擇將《女駙馬》傳統戲服的設計因子分為形態、色彩、紋樣和語意四個方面進行逐個分析。其中形態因子、紋樣因子和色彩因子是顯性因子,是可以直接通過視覺因素進行歸納總結的。
(1)形態因子提取
形態因子具有比語言、文字更直觀更具體的沖擊效果,它能夠打破文字壁壘,以視覺形式直接向觀眾傳遞信息。形態因子提取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在復雜多樣的形態中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形態特征的問題。黃梅戲相較于其他戲曲,由于出現的時間較晚,所以無論是戲服的款式、色彩還是圖案都不可避免地借鑒了其他戲曲元素。《女駙馬》的戲服款式主要是參照明制漢服,整體服飾外形呈現上衣長下衣短的樣式,女子服飾的下衣略有不同,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此外,女子服飾常配云肩,云肩四周垂吊著長穗,籠罩住穿戴者,造型有“四合如意”形、“條帶”狀等,多在歲時節令或婚嫁時佩戴。盔頭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戲曲演員佩戴的頭部服飾,大致分為四類,即冠、盔、巾、帽。冠多為古代帝王、官宦人家所戴,如鳳冠、如意冠、九龍冠等;盔是武官將士專用,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等;巾用途較廣泛,書生、文職人員、穿便服的顯赫人家常佩用,如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等;帽則名目繁多,有軟有硬,適用范良,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佩戴,如紗帽、氈帽、羅帽、風帽等[11]。選取飾演黃梅戲《女駙馬》不同劇團的戲服作為形態因子的研究樣本,通過提取形態因子特點繪制服飾輪廓特征,構建形態因子圖譜如下(見表2)。
表2 形態因子原型及形態輪廓提取
(2)色彩因子提取
在中國傳統戲服中色彩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元素,其在戲曲表演中有著特殊的含義,戲服的上五色(紅色、綠色、黑色、白色、黃色)為正色,大多為地位顯赫、達官顯貴者使用,下五色(紫色、粉色、寶藍、湖色、秋香色)多屬于間色,一般是地位低微、窮困潦倒者使用。其中黃梅戲《女駙馬》戲曲人物服飾使用的色彩具有顯著的視覺形象特點,存在較高的色彩辨識度。具體分析來說,皇帝是九五之尊,且自唐朝開始,皇帝的龍袍就開始使用黃色,而戲曲本就源于生活,因此戲中皇帝的服飾顏色也是黃色;皇室成員、朝中重臣使用的蟒袍為紅色,女駙馬馮素珍、公主均使用紅色蟒袍;劉丞相身穿白色蟒袍,用“白色”暗示劉丞相是反派人物。《女駙馬》獨特的色彩美學使得其藝術審美效果具有和諧統一的美感,具有較高的色彩辨識度。黃梅戲《女駙馬》的色彩因子提取是在色彩斑斕的戲曲服飾顏色中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首先是將黃梅戲《女駙馬》的四個人物角色穿著的服飾圖片依次在Photoshop中進行彩色馬賽克處理,并記錄所提取的色值,確保提取色彩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隨后對提取的色值進行色彩對比、校對,梳理出黃梅戲《女駙馬》的色彩基因圖譜(見表3)。
表3 色彩因子原型及色值提取
(3)紋樣因子提取
黃梅戲《女駙馬》服飾紋樣以明清時期服飾中的傳統紋樣為基礎,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京劇、越劇、淮劇、揚劇和評劇等戲曲藝術的影響[12],逐漸形成了動物紋樣、植物紋樣、自然元素紋樣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紋樣。在《女駙馬》使用的動物紋樣中,以蟒紋為主,蟒紋雖形似龍紋,但以龍五爪蟒四爪區分,顯示出嚴格的等級制度。自明代以來,對戲服的穿著就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例如規定扮演上層人物的戲服不能照搬真實的服裝樣式,戲服中不得出現五爪金龍等,因此黃梅戲《女駙馬》戲服將扮演皇帝所使用的龍紋改成了四爪而非五爪的蟒紋,且戲服上蟒的神態不似龍袍威嚴,也不似龍袍上的龍身卷曲靈動、意氣風發。相比較動物紋樣而言,《女駙馬》的戲服中使用的植物紋樣種類較多,適用范圍較廣,以花卉紋樣為主,草葉紋樣為輔,一般用在衣袖、云肩、領口、裙擺、衣身兩側等。《女駙馬》服飾使用的花卉紋樣慣用的有蘭花、翠竹、菊花,原因是此類花卉格調高雅、含義深遠,蘭花素潔而高雅,深受文人學士的喜愛;翠竹清秀素雅、挺拔直立,形容角色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菊花耐霜寒,低調內斂,被喻為“隱逸者”,也有長壽連年之意[13]。至于自然元素紋樣則從日、月、云、火、水等自然元素中提取的,其形態千變萬化,在黃梅戲《女駙馬》服飾紋樣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自然元素紋樣除了形態種類繁多以外,也富有多種含義,例如反映古代王權與地位的江崖海水紋、具有吉祥征兆的云紋以及象征神圣而偉大的火紋,這些均是中國古代人民喜聞樂見的紋樣。此外,自然元素紋樣既可在服飾中獨立裝飾使用,也可與其他紋樣組合成具有視覺美感的服飾圖案紋樣。依據上述分析,選取飾演黃梅戲《女駙馬》不同劇團的戲服中出現頻率最多的紋樣進行提煉,制作出黃梅戲《女駙馬》的紋樣因子圖譜(見下頁表4)。
黃梅戲是一種具有多元化特點的戲劇,在其形成過程中吸收了京劇、越劇、淮劇、揚劇和評劇的戲曲元素,顯露了黃梅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質。具有獨特地方戲曲魅力和淵博歷史文化的黃梅戲,將其戲服的顯性因子與隱性因子相比較而言,顯性因子固然能夠將信息通過圖形圖像的形式以視覺元素的方式呈現,更易使人們接受,便于加強黃梅戲文化傳播的廣度。但是隱性因子的側重點在于文化內涵的表達,注重的是傳播的深度,使人們對黃梅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黃梅戲《女駙馬》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隱性因子是語義因子,語義因子是隱藏在直觀視覺背后的內在深層因素,對視覺結果產生的過程有著重要的支配作用[14]。語義因子主要囊括文化內涵、社會價值、精神價值以及藝術特色,具有濃郁的地方思想和地方氣質。在黃梅戲《女駙馬》服飾文化中語義因子中,馮素珍的精神特點是癡情忠貞、聰明勇敢;公主的精神特點是端莊雍容、善良理性;皇上的精神特點是年老昏聵、識人不清;劉丞相的精神特點是阿諛諂媚、狡詐奸佞。通過皇上和劉丞相的精神特點批判了人性的虛偽殘酷,通過女駙馬馮素珍和公主的精神特點表達了對中國古代女性傳統美德的歌頌。為了加強對黃梅戲文化的宣傳,將黃梅戲《女駙馬》背后的語義因子以一種可視化方式呈現,融入進現代產品,從而加深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引發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依據上述分析結果,黃梅戲《女駙馬》的人物特色可以制作出語義因子圖譜(見表5)。
表5 語義因子原型及語義提取
黃梅戲作為中國傳統的戲曲劇種之一,其經典曲目《女駙馬》中馮素珍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金殿智斗皇上的精彩橋段,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通過對黃梅戲《女駙馬》的顯性因子和隱性因子進行提取和分析,將它們融入現代設計,使黃梅戲《女駙馬》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進行文創產品設計時,主要是從黃梅戲《女駙馬》服飾的形態、色彩、紋樣、語意這幾個方面進行考慮,結合當下的時代潮流、民族審美傾向進行角色創作,設計出《女駙馬》人物角色卡通形象(見圖1),并以此進行了衍生品設計(見圖2)。
圖1 黃梅戲《女駙馬》人物角色卡通形象設計
圖2 黃梅戲《女駙馬》人物角色卡通形象衍生品設計1
在人物角色卡通形態設計方面,首先以服飾輪廓特征制作的形態因子圖譜為參考,確定人物角色的服飾輪廓。其次在保留原戲服形態的基礎上對戲曲服飾的大小比例進行了適當縮放,由于卡通人物一貫使用“頭大身小”的身體造型,放大角色的頭身比例造成視覺沖擊使人物造型整體看起來更加討喜,因此在設計時,以頭部為基準,頭身體比例以1:3.5進行設計。在進行具體人物產品形象設計時,為了增加人物的討喜感,選擇上寬下窄、具有圓弧特點的臉型,以此凸顯出人物角色的憨態可掬。與此同時,人物的面部表情對于凸顯卡通形象的情緒和性格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調整人物眼型的大小、嘴巴的大小、下巴的寬度、眉毛的形狀,可以塑造多種人物情緒和性格,這些因素的綜合決定了角色的喜怒哀樂和主要性格特征。例如,女駙馬的眉毛柔美中帶點英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體現出堅強勇敢的人物性格;公主的眉毛兩頭彎彎,笑容好似一輪彎月,體現出公主善解人意的性格;皇上的一雙劍眉斜飛,兇狠的眼神中帶有一絲昏庸,體現出皇上年老昏聵,識人不清的形象;劉丞相的眉毛呈八字形,一雙瞇成一條線的眼睛,體現出人物的諂媚奸詐。在形態設計中注重形神兼備。
在人物角色卡通色彩設計方面,保持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黃梅戲《女駙馬》的服飾色彩選擇是經過歷史沉淀、時間考量的,每個人物角色的服飾都有對應的顏色服飾來突出其人物特征。此外,在光線的影響下,實體服飾的色彩和圖片中的服飾色彩有所偏差,所以在進行設計時需要適當地對提取色值的明度和純度進行細微調整,讓整個畫面和諧統一,使最終調整的色彩是理想中的顏色。具體來講,女駙馬和公主的主體色選擇紅色(R:203 G:68 B:72),輔色選擇黃色(R:236 G:208 B:124),營造出歡樂喜慶的濃厚氛圍;皇上的主體色選擇明黃色(R:228 G:190 B:89),輔色選擇藍色(R:115 G:154 B:211),體現出皇家的氣派;劉丞相的主體色選擇灰白色(R:241 G:43 B:232),輔色選擇淺褐色(R:180 G:174 B:158),暗示劉承相老奸巨猾的形象。
在人物角色卡通紋樣設計方面,文創產品的服飾紋設計對戲服上復雜精致的圖案進行了簡化,同時使用了大面積的色彩填充圖形,從而在增強視覺效果的同時保留了服飾紋樣的基本輪廓特征。這樣的方式可以在視覺上既延續了黃梅戲《女駙馬》的紋樣特征,又體現了現代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使產品簡潔而不失美感。
在人物角色卡通語義設計方面,黃梅戲《女駙馬》傳統戲服中的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符合當下價值觀念的語義因子通過現代設計的手法賦予其新的表現形式。《女駙馬》戲服服飾的藝術特點不僅能夠體現出審美價值,還能夠呈現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文情感的表達。通過語義因子與各人物角色服飾的外觀造型、色彩、紋樣相結合,以現代審美標準將黃梅戲《女駙馬》中女性角色的勇敢、機智與善良的精神內涵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可以采取直接使用與間接使用兩種形式對黃梅戲《女駙馬》中的顯性因子和隱性因子進行提取與應用。直接使用是指在現代設計中展示出完整的黃梅戲《女駙馬》的服飾特征,不需要任何創作形式的再加工,這種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黃梅戲《女駙馬》服飾特征的完整性。間接使用是指在提取和應用設計因子時控制好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比重,以免創新過度,使設計作品脫離傳統根基,喪失其精髓。在設計研究中選用第二種表現形式來弘揚和傳播黃梅戲文化,黃梅戲《女駙馬》的文創產品設計通過對比、整合、抽象與簡化等手法,對《女駙馬》傳統戲曲服飾的顯性及隱性因子進行了巧妙傳達,帶給了體驗者濃烈的視覺感受,深層次地引發了體驗者的文化共鳴,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領作用。
黃梅戲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價值與人文情懷,基于黃梅戲《女駙馬》文創產品的設計應注重對《女駙馬》戲曲藝術本體元素的創新運用,通過對《女駙馬》人物特征及其服飾符號的分析與應用,為設計師開發具有黃梅戲特色的文創產品提供了一定的設計思路。黃梅戲《女駙馬》人物角色卡通形象及其衍生品的文創設計,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地方戲曲劇種的保護與傳播,而且也推進了黃梅戲文化在現代設計應用中的發展,豐富了設計寓意的飽滿性,提升了現代產品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