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賈強

摘要: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牧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對提高生計資本和豐富生計策略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以阿爾善村為案例地,分析發現,在哈薩克族牧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參與水平低、經營理念落后、旅游收入較少等問題,基于此,分別從牧民、合作社和政府3個層面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構建牧民可持續生計發展機制。
關鍵詞:牧民;鄉村旅游;可持續生計
中圖分類號F30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06-013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6.032
Study on Effects of Kazak Herdsmen Participating in Rural Tourism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s—A Case Study of Arshan Village
ZHAO Wei,JIA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
Abstract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Herdsmen’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livelihood capital and the enrichment of livelihood strategies.Taking Arshan Village as a case,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Kazakh herdsmen participating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such as low participation level,backward management concept and less tourism income.Based on this,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herdsmen,cooperatives and government respectively,to build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herdsmen.
Key wordsHerdsman;Rural tourism;Sustainable livelihood
哈薩克族是新疆草原民族,一直沿襲著游牧的生產方式。20世紀70年代,限牧禁獵政策的頒布,使得牧民傳統的生計方式受到沖擊。哈薩克人的傳統游牧區位于亞洲腹地,年降水量大都為200~300 mm,年平均氣溫較低。河流兩岸、山麓地帶、湖泊山泉周圍成為哈薩克草原畜牧業和種植業活動的廣闊場所。哈薩克族聚居區的物產資源豐富,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土肥水美,氣候適中,有“塞外江南”之稱。牧區中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鄉村旅游業的開發與發展為當地牧民的就業及收入保障提供了新的選擇[1]。
“生計”一詞是由國外學者Robert Chamber提出的,意為謀生的手段與方式[2]。在可持續生計研究方面,具代表性的有Scoones的《可持續鄉村生計:一個分析框架》[3]以及可持續英國國際發展部所提出的DFID可持續生計框架等,其中DFID得到學術界的廣泛應用。但是,在鄉村旅游發展的語境中DFID框架并不能完全契合鄉村旅游業,因此學者們對傳統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進行修正,Shen等[4]對DFID框架進行修正,提出了新的可持續旅游生計框架。Su等[5]對中國多個旅游地居民生計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旅游語境下的可持續生計框架”,無論是哪種分析框架,研究者們始終是以生計資本和策略為核心,通過分析找到實現農戶生計可持續的最優解。在旅游對可持續生計影響方面,孔祥智等[6]以山西景區旅游地為案例地,對參與鄉村旅游業農戶的生計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鄉村旅游業對農戶的生計資本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生計資本的提升也促進了農戶生計的發展。席建超等[7]對旅游影響農戶生計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農戶生計策略深受到旅游業的影響,逐漸形成旅游主導型和兼業型兩種模式,并且就生計結果來看,旅游主導型要優于兼業型農戶。畢興等[8]構建生態旅游區農戶可持續生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分析表明農戶生計資本的短缺,限制了當地農戶可持續生計發展,而保護區對農戶的幫扶和引導則會有效提升農戶生計的穩定性。
在Su的可持續生計框架(LFTC)指導下,探究阿爾善村哈薩克族牧民參與鄉村旅游對可持續生計的影響,通過分析鄉村旅游對牧民生計資本的影響,揭示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促進牧民生計持續發展。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阿爾善(哈薩克語意為溫泉)村地處伊犁河谷那拉提草原的最遠端,國道217、218線交匯處,距離伊犁州首府伊寧市300 km,毗鄰巴州和靜縣,是南北疆從東進入伊犁的咽喉要道,被稱為伊犁州的“東大門”、伊犁河谷的“最后一公里”、伊犁草原“最遠一戶人”。阿爾善村自然資源豐富,游牧文化濃厚,毗鄰國家5A級景區,旅游區位優勢凸顯。阿爾善村于2020年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解決定居后牧民增收難題,2011年在新源縣委、縣政府組織領導下,在阿爾善村實施游牧民定居項目,2012年正式掛牌為“哈薩克第一村”。在政府號召下,越來越多牧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中,近幾年鄉村旅游的飛速發展,給阿爾善村哈薩克族牧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數據來源
2.1問卷設計與數據結構
通過相關學者研究,借鑒成熟的可持續生計量表[9-10],于2022年4—6月在阿爾善村進行實地調研。通過題項篩選哈薩克族牧民進行調查。調查內容:牧民基本信息、牧民旅游參與情況、牧民對鄉村旅游業的感知等。通過發放問卷和半結構訪談,對阿爾善村村委會及哈薩克族牧民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收回150份,有效問卷142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4.7%。
2.2研究方法該研究以Su的旅游語境下的可持續生計框架(LFTC)為指導,基于統計數據、專家評價和村民感知多個視角構建阿爾善村可持續生計資本(自然、物質、經濟、人力和文化資本)的分析框架,研究阿爾善村生計資本的變化,探討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結果間的關系。
3結果與分析
3.1生計資本變化
3.1.1自然資本。
隨著那拉提景區的開發,牧民原本用于放牧的草場受到保護,這就導致了牧民所擁有的草場面積下降,牧民養殖牲畜數量大幅減少。隨著“哈薩克第一村”牧民定居項目實施,鄉村旅游加速發展,旅游業對阿爾善村哈薩克族牧民自然資本的影響愈發明顯,每年7—10月份的旅游旺季牧民便會回到村莊從事旅游業,這樣就使得牧民無暇從事畜牧業,導致牲畜數量下降。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業開展,游客數量激增,村莊生態環境不可避免被破壞,而阿爾善村較為偏遠,公共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這就導致了游客產生垃圾破壞生態環境,造成了自然資本下降。
3.1.2物質資本。
阿爾善村地處偏遠,在開發之前交通不便,且牧民主要居住在戶外較為分散,電、水等資源較為匱乏。鄉村旅游開發后,牧民定居項目實施,交通、通訊、網絡、照明、用水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投資2 340萬元在“哈薩克第一村”實施了阿爾善村游牧民定居建設牧民定居房103棟、棚圈103個,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環境。但由于外來經營戶的沖擊,牧民承包更多經營地受到限制,同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得牧民將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民宿經營中也導致牧民養殖牲畜數目下降,導致了牧民物質資本的下降。
3.1.3經濟資本。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阿爾善村人均收入實現連續4年穩步增長12%以上,其中旅游收入占到人均的34%,2021年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2019年全村年游客接待量最多突破25萬人次,旅游高峰期日接待4 000人次?!肮_克第一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突顯,已成為阿爾善村旅游富民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得益于政府對旅游也大力支持,牧民在從事旅游業發展會獲得更多的優惠政策,牧民也獲得更多的旅游收入。
3.1.4人力資本。
阿爾善村連續5年開辦培訓班85個,累計培訓群眾近萬人次,超過一半的學員參與到旅游服務產業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創業,發展進取意識日趨強烈。同時,堅持引進來學與走出去看相結合,連續兩年累計組織152名農牧民代表學習考察旅游民宿發展和特色村寨建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思想觀念和經營理念發生了重大轉變,解決了富口袋先富腦袋的問題,大部分已成為以“哈薩克第一村”為典型的旅游民宿“領頭雁”。與此同時,牧民受教育水平較低,生活習慣和內地游客有較大不同,此外,對村落內部旅游資源及環境保護的意識模糊,需要依賴村委會的管理和引導。
3.1.5文化資本。
阿爾善村近60年久歷風雨、開拓創新的變化變革,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走訪群眾、翻閱資料、查閱檔案館和博物館,整理了大量資料和老舊物品,分8個板塊建成“阿爾善村民俗館”,由村干部擔任講解,全方位向游客介紹民族文化、歷史沿革,成為“哈薩克第一村”必選打卡地。哈薩克族文化通過展館的形式傳播到游客中,是游客生動理解哈薩克族獨具魅力的文化,極大增強了阿爾善村哈薩克牧民的文化資本。
3.2生計策略的差異
由于牧民所擁有的生計資本的不同,在鄉村旅游的影響下導致牧民的生計策略也存在很大差異,通過問卷調查,阿爾善村哈薩克族牧民的主要生計方式為畜牧業、參與鄉村旅游、務工、農業種植。結合實際情況,將牧民的生計策略分為3種類型(表1)。
3.2.1類型一:畜牧業(主)+鄉村旅游+農業種植。
這類牧民主要是在鄉村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響應政策號召或跟隨早期參與到鄉村旅游的牧民從而加入鄉村旅游行業中。這類牧民通常受旅游發展利潤吸引及政府資金政策補貼的影響,將村里定居地或搭建氈房轉為民宿。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生計資本,比如服務意識較低、客房相應設施缺乏等,并且在語言方面和內地游客溝通不暢,導致生計資本進一步退化,旅游整體收益不理想,他們就會適當放棄旅游業增加畜牧業的資本,以提升生計水平。與此同時,有些牧民受文化水平或加入合作社影響,其服務意識、宣傳意識較高,在旅游旺季與旅行社展開合作,將民宿打造得獨具特色,旅游收入逐漸提高,逐漸的每年旅游旺季都會參與到鄉村旅游中,以此提高生計水平。
3.2.2類型二:鄉村旅游(主)+畜牧業+務工。
這類農戶是早期參與到鄉村旅游中,他們往往從事鄉村旅游行業5年以上,最初參與除政策引導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這類牧民草場面積較小,養殖牲畜較少。阿爾善村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其家庭生計帶來新的機遇,他們往往成為旅游發展致富的先行受益者。這類農戶的生計資本較高,具體體現在參與合作社時間長,接受培訓次數多,經營理念較為完善,社會關系較好,旅游旺季與多家旅行社合作,他們已經每年持續參與到旅游經營中,在對這類農戶訪談過程中,他們最主要的訴求就是進一步擴大民宿經營面積,增加客房數量。
3.2.3類型三:務工(主)+畜牧業+鄉村旅游。
每年旅游旺季,牧民的勞動力季節性匱乏是影響牧民可持續生計的重要因素,每年7—10月正是旅游旺季,也是放牧的季節。所以這類農戶就應運而生,這類農戶家中牲畜數目較少,僅依靠放牧難以維持生活,所以這類農戶家庭勞動力較為分散,他們常年從事畜牧業,在旅游旺季會將村中房屋改造為民宿,但由于自身經營水平的限制,旅游收入并不高,所以部分農戶會選擇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將房屋進行出租,家庭勞動力則會選擇在景區打工等形式獲取收入,以此提高家庭的生計水平。
4結論和對策
4.1結論
阿爾善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典型縮影。鄉村旅游產業為阿爾善村哈薩克族牧民提供了增收途徑,豐富了牧民生計策略。但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哈薩克族牧民受自身文化水平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在參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受到很大制約,其服務意識淡薄,經營理念較為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同時阿爾善村旅游很大程度上依賴那拉提景區,受到突發事件影響,脆弱性和季節性又導致了牧民旅游收入波動較大。受地理位置影響,牧民參與旅游業機會不均等,存在拉客等行為,這對“哈薩克第一村”鄉村旅游業的影響是嚴重且持久的;隨著阿爾善村鄉村旅游的高速發展,社會資本逐漸注入鄉村中,外來經營者無疑加大了哈薩克族牧民的競爭壓力,而牧民的生計資本相對外來經營者較弱,導致牧民原本利益相對減少,限制了牧民的可持續生計,從而易導致鄉村旅游從內向外產生不可持續的特征。
4.2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從牧民、合作社以及政府等角度提出建議,以期能促使哈薩克族牧民生計的持續發展。
4.2.1轉變牧民經營理念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牧民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提高服務意識,打造良好口碑,對民宿內外的環境進行美化提升,積極參與合作社組織的旅游技能培訓,學習漢語,提高與顧客交流溝通能力,向外來經營者學習先進管理技能,同時保持民族特色,打造獨特的民宿環境,提高民宿吸引力;其次牧民要做可持續旅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大投入,不局限在住宿餐飲上,可提供導游、汽車租賃等旅游相關產業。
4.2.2發揮合作社帶動作用。
加大對牧民培訓,使牧民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同時進行整體規劃,與外來投資者形成差異化競爭,達到共贏的局面。合作社設立住宿中心,游客到達阿爾善村統一辦理住宿,較少發生牧民“拉客”行為;合作社收取經營者一定費用對鄉村公共環境衛生進行治理,徹底解決動物糞便殘留、垃圾亂丟的現象;合作社可以聘請自媒體博主進行宣傳推廣,抓住旅游旺季窗口期,將“哈薩克第一村”的名氣打得更遠更響。
4.2.3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政府要加強監管,杜絕“宰客”現象發生,在保障政府引導、調節職能的同時,完善鄉村旅游制度,不僅使得村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短期生活得到改善,而且鄉村具有長期旅游發展能力。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加大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改善自然資本,制定相關金融政策,正確引導牧民的資金利用,促進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盈,姚娟.參與旅游業發展的牧民可持續生計研究:以新疆喀納斯景區和南山風景區為例[J].旅游研究,2013,5(1):46-51,57.
[2]CHAMBERS R.Poverty and livelihoods:Whose reality counts?[J].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1995,7(1):173-204.
[3] SCOONES I.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1-16.
[4] SHEN F J,HUGHEY K F D,SIMMONS D G.Connecting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and touris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08,15(1):19-31.
[5] SU M M,WALL G,WANG Y N,et al.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in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Hetu Town,Anhui Province,China [J].Tourism management,2019,71:272-281.
[6]孔祥智,鐘真,原梅生.鄉村旅游業對農戶生計的影響分析:以山西三個景區為例[J].經濟問題,2008(1):115-119.
[7]席建超,張楠.鄉村旅游聚落農戶生計模式演化研究:野三坡旅游區茍各莊村案例實證[J].旅游學刊,2016,31(7):65-75.
[8]畢興,張林,粟海軍,等.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J].林業經濟問題,2020,40(5):464-472.
[9]和月月.生計資本對云南脫貧農戶可持續生計能力影響機理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1.
[10]王宗相,李巍,漆建武.旅游資本介入下的鄉村旅游地農戶生計資本測度及空間分異特征:以敦煌市莫高鎮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2,38(10):1238-1247.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旅游管理》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項目(YLZYXJ202103);塔里木大學《市場營銷學》一流本科課程項目(TDYLKC202010)。
作者簡介趙偉(1999—),男,山東青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經濟。*通信作者,教授,碩士,從事旅游經濟、市場營銷研究。
收稿日期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