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忠
在過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科注重程度弱、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學組織形式貧乏、教學評價機制不科學等問題。如今,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對高中課程教學已經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互聯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前提下,學校和教師開始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基于此,本文對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現狀做簡要分析,并闡述“互聯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及應用策略。
基于“互聯網+”的背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已經惠及至教育領域。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互聯網技術的引入,為教師開展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讓信息技術課堂重新煥發生機,同時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技術應用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強化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
1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簡析
1.1 信息科目重視程度弱
在當下的生活環境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術,對人們以后的生存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于高中生來講,正處在邏輯思維活躍的時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即使很多學校、教師、家長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但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校對文化課程的重視程度依然要高于信息技術課程。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技術課程操作性強、占用時間多,且在高考中所占分數不多,進而導致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被忽視。
1.2 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
在如今各種事物都處于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更迭速度也與過往有著天壤之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當一種新技術出現時,學生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生改變,而信息技術教材的更新需要時間,這就會出現學生學習內容與教材內容不匹配的矛盾。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都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迭代,沒有做到與新技術知識的接軌,這對教師的有效教學、學生的高效學習就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2 “互聯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2.1 “互聯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主要優勢
首先,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信息技術教學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讓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可以對有限的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實現對教學內容的補充,而且,多樣化的教學平臺對打造趣味性強的信息技術課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課程的結合,為教師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有助于教師擺脫傳統枯燥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在新課堂中感受到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其次,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更精細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具體講解某一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教師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搜尋相關教學資源,利用拓展的教學資源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清晰的展現,讓學生通過拓展素材對知識點進行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這種形式的資源拓展在互聯網技術尚未普及的傳統教學中是無法想象的,在新時代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最后,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網絡中的教學素材進行深入挖掘與整理,以此豐富學生課堂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對每一個信息技術的知識點都能做到深入的掌握。
2.2 “互聯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移動終端設備與應用軟件也是層出不窮,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接收形式,同時也使得人們接收到的信息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互聯網+”作為近些年才興起的新理念,已經得到很多學校與教師的認可,并將其與教學科目進行融合。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教師需要對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與行業發展有充分的了解,同時其教學理念也要與時俱進。“互聯網+”作為一個技術的綜合體,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日常學習需求,也能為教師在教學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讓信息技術課堂變得高效率、高質量,將學生培養為優秀的新時代人才。
3 “互聯網+”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精心準備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對于教師而言,每一次的精心備課都是對學生的負責,都是在努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學習需求的了解只能通過與學生的談話交流,而這樣獲取學生需求的方式不僅存在效率低、時間周期長等問題,還存在學生因畏懼教師而不敢講出自己需求的情況。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在備課期間,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套學習需求調查問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不記名填寫,這樣教師就能夠保證最大限度獲取到真實的信息。當了解了學生的需求后,教師就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準備課,并對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設計。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能幫助教師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華師大版高一信息技術必修1中《數據、信息與知識》這節課為例,本節課作為高中生剛接觸信息技術課程的第一節課,教師需要在準備教學內容前,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起點水平問題,并從中了解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調查問卷中可以包括平時喜歡用計算機做些什么、計算機技能主要的獲得渠道是什么、目前計算機的操作水平如何、對哪些信息技術內容感興趣等等問題。基于獲取的問卷信息,教師可以重新設計《數據、信息與知識》的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難度,為學生后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打開一個良好的開端。
3.2 創設可視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互聯網技術深入課堂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變得多元化,可以為學生創設可視化的教學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興趣。在互聯網技術尚未如此發達的時候,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呈現主要是以教材和板書為主,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很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教學環境。因此,當互聯網技術深入信息技術課堂的那一刻,教學模式已悄然改變。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師可以創設可視化的教學環境,將教材中的文字知識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可以通過動畫素材對實際的操作環節進行模擬,幫助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動態的、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課堂的生機與活力,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知識的高效學習。
以華師大版高一信息技術必修1中《大數據及其作用與價值》這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對大數據的作用及其價值有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創設可視化的教學環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氛圍中學習大數據的相關知識。如在介紹大數據在各個領域與行業的作用時,可以將醫療大數據讓看病更高效、零售大數據最懂消費者、農牧大數據精準量化生產、交通大數據暢通出行等等實際的案例展示給學生。生動形象的案例對學生充分認識大數據的作用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大數據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
3.3 增設課前預習環節,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上文中提到教師可以利用調查問卷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設計,這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新知識采取及時預習的策略,也能幫助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知識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將基礎性的教學資源發給學生,如微課導學視頻,讓學生根據微課對知識進行課前預習。通過增設課前預習環節,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新知識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前做準備,進而在課堂中做到有針對性地聽講。此外,學生在利用資料進行課前預習時,也能實現知識的拓展,打開自己的認知范圍,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以華師大版高一信息技術必修1中《算法與算法描述》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做精簡處理,以導學微課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導學微課中,教師可以對一些基礎性、框架性的知識進行簡單介紹,如算法的概念、特征、描述方法、不同算法的優缺點等等,而學生則可以根據導學微課中的內容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要有基礎性的了解,也要根據導學微課將知識進行內化,對有疑問的知識點內容也要做好標注,在課堂中根據教師講解再次進行理解,從而實現對算法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實現課堂學習效率的最大化提升。
3.4 布置課后實踐作業,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科學合理的課后作業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在完成基礎的講解后,由于可供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條件并不完善,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僅限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讓學生能夠對信息技術的知識進行有效實踐。因此,教師在完成課上的知識講解后,可以為學生預留適當的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實際的運用。而且,高一年級的信息技術知識相對而言是比較簡單的,學生通過適當的課后練習就能夠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及時的課后實踐,對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以華師大版高一信息技術必修1中《數據分析與可視化》這節課為例,根據教學內容,學生需要熟練掌握數據分析的方法、了解不同分析方法的分析過程、認識到大數據在數據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能夠利用數據分析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基于此,教師在以后的實踐作業中,可重點考查學生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如通過數據分析一個人的健身情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對某一時間段內的高頻詞匯進行使用分析等。在實踐作業中,為了讓學生對知識能夠做到充分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可以提供部分數據,另外在分析中需要用的數據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分析進程自行尋找。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問題思維、分析思維的成長。
3.5 優化教學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高中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得到有效教學反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課程上,由于學科本身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教師并沒有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而沒有準確的教學評價,教師對學生學情就無法做到準確掌握,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學生的學情都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在如今信息技術課程得到有效重視后,教師需要對以往不科學、不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改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教學評價貫穿在線上與線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線上的學習數據與線下的教學考查,可以實現評價內容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評價中,而有效的教學評價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以華師大版高一信息技術必修1中《數據分析與可視化》這節課為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就可以利用本節課的知識,從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態度表現、實踐作業完成情況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整體性評價,并將最終的教學評價用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展示。這不僅能讓學生對數據可視化知識的運用有深層次的理解,也能讓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全面的把握,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 結束語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認識到互聯網技術對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要將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創設可視教學環境,設計好課前預習與課后實踐內容,并利用教學評價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促進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柳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