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亞萍
本文結合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展開探討,簡述翻轉課堂的概念,并指出當前教學活動中的現狀,從分步運用、自主學習、批判思維、課時分配四個視角出發,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不同的教育建議,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利用翻轉課堂構建更高質量的教學活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學會自主構建知識框架,強化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翻轉課堂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大的區別,顛覆了以往“教師主導”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內容,教師負責答疑解惑,通過課上的師生互動讓學生獲取更多有效的學習經驗,落實新課改中的教育要求,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翻轉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1.1 內容不夠豐富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對翻轉課堂的模式認知不夠清晰,在應用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沒能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及課件教育優勢,為學生提供的課前預習知識較為匱乏;在課上教學中,教師仍然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缺乏學生的講述契機,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沒能凸顯出翻轉課堂的魅力。
1.2 課程排布混亂
翻轉課堂可分為課前、課上、課中三個環節,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和學生間的相互配合。在當前課程模式中,三個環節較為混亂,學生時而在課上學習、時而在課下學習,沒能形成一個固定的學習模式,知識遷移與整合的效率不理想,學生的學習信心也受到了打擊。
2 翻轉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 分步運用,保證課上教學質量
(1)第一步:準備環節
在準備環節中,翻轉課堂可分為兩個方面,一為“總體教學計劃”;二為“具體教學計劃”。其中,“總體教學計劃”是指教師對歷史課程活動的長期規劃,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發展階段,構建大致的發展方向。而“具體教學計劃”則為準備階段的課件制作,結合教材將教育工作詳細劃分到每一課時、每一環節中,以此來確保翻轉課堂的教育質量。
以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為例,本學習所學內容以“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為主,貫穿隋唐、遼宋夏金元、明清時代,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豐富。在準備環節中,教師可以“時間線”為教學載體,將教學計劃劃分為“隋唐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三個階段。以教材中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開放的時代》為例,在“具體教學計劃”環節中,教師可根據學生能力及思維發展水平制作多個教學課件,讓學生在課前自學環節中快速了解所學內容,從而保證課上活動質量。課件時長可暫定在8~10分鐘,以“重點知識”及“歷史意義”為主,如在課件中向學生詳細講解“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了解“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并以時間軸的形式讓其了解到“唐朝興盛”的原因,通過課件啟發學生的思想,利用課前準備環節讓學生學會提煉歷史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并發展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課程知識的印象,為后續課上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2)第二步:課上應用
在課前準備工作做完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基本認知,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歷史知識。為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在課上應用階段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分別為“學生分組討論、師生有效互動、教師引導與總結”。
仍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隋唐時期:繁榮開放的時代》為例,在課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可根據學生能力展開詢問與引導,突出翻轉課堂的教育優勢。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習“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歷史知識時,教師可先提出歷史問題。如: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體現出來?開元時期描繪了什么樣的場景?教師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拋出課程疑問,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與小組同伴展開探討,引導其嘗試著自主總結歷史問題。在學生分組討論結束后,便可展開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化政治,師生間共同分析“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既要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還要適當地對其進行引導,通過交流與探討讓學生獲取更多有效的歷史知識。最后,在“教師的引導與總結”中,要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高度概括與總結“貞觀之治”的歷史意義及“唐太宗”的歷史地位,豐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發揮出翻轉課堂的教育效能。
(3)第三步:總結階段
翻轉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要求其學會自主探索所學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習邏輯思維,從而實現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在最后一步的“總結階段”中,教師要注重以下兩個問題:對教學內容的“整體總結”與下一階段的“有效引導”。
仍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隋唐時期:繁榮開放的時代》為例,本單元以“隋唐時期”為主線,講述了盛唐的社會氣象,在學習與探索中讓學生了解到“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間的關系,獲取深刻的歷史感悟。在“總結階段”中,教師可創設一個“時間軸”,讓學生自主總結“盛唐從繁榮到衰敗”的整個過程。在這一些環節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五個不同的小組,每一小組負責一個項目,讓其自主總結并使用分組匯報的方式講解本單元所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加強其對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感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構建“教師聽,學生講”的教育模式,從而凸顯出翻轉課堂的教育潛能。而在總結活動結束后,教師便可出示下一階段的——“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知識大綱,讓學生結合大綱及教材對未來所學知識自主探索,促使翻轉課堂實現“循環進行”,讓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
2.2 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在傳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大多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學生學習意識及課堂模式較為被動,常常出現“教師說一句,學生動一下”的情況。“翻轉課堂”理念的提及,要求教師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僵局與被動,讓學生代替教師的工作,而教師扮演學生的角色,構建“學生講,教師聽”的課堂氛圍,引導其主動對歷史知識展開挖掘。基于此,在翻轉課堂的應用與實踐中,教師要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相信學生的能力,引導其對歷史知識自主探索,從而構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教育模式。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材中《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例,本節課程目標為:了解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及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進程;知道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的發展史;學會分析文藝作品,通過作品特點了解當代特征,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在本節課程活動中,教師可在課前對學生分組,將全班學生分成4~5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小組發布相同的學習任務及主題。如:當時有哪些較有影響的出版機構?出版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在哪里?中國早期電影是什么樣的?我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叫什么?什么時候有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一部?……這些問題與本節歷史知識息息相關,教師以問題作為引導,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展開深度探索與挖掘,發展其自主學習意識。而在各個小組探索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不同小學的學習狀態,出現爭論、矛盾時適度進行引導,保證課程教學活動的秩序。最后,在小組學習結束后,教師引導各個小組走到講臺前來分享本組的學習經驗,讓其學會概括歷史知識,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翻轉課堂的教育目標。
2.3 運用知識,小組講解互相評判
在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即不僅僅要讓學生學會與了解知識,還要讓其學會“運用知識”,形成批判性思維,結合學習經驗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翻轉課堂的應用,教師要學會及時“讓位”,在教育活動中實現“教育放手”,使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引導不同小組交換學習意見,并互相反駁對方的觀念,形成批判性思維,從而對歷史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中《科學技術成就》為例,本節課目標為:通過學習教材中內容,了解并掌握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并認識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及其重大貢獻;了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原因,進一步強化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本節課程歷史知識難度不高,通過課前預習與課上講解,學生已經充分地掌握了所學內容。在總結環節中,教師構建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辯論課堂”,將學生分成3~4組,互相交流學習建議。如在交流中,教師可結合本節課知識提出一些歷史問題:“新聞‘長征三號乙:在西昌成功發射一顆尼日利亞衛星,這主要體現了中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建國以后,我國的經濟實力并不強大。但是,為什么我國仍然能夠取得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教師結合本單元所學內容提出一些歷史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經驗對所學知識展開探索與挖掘。在不同小組講述問題答案時,教師可引導其他小組成員反駁或補充歷史知識、史料依據,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展開深度挖掘與探索,在互相分析、評判的過程中體現出“翻轉課堂”的教育功能,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學會主動地對知識展開評判與分析,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2.4 合理分配,避免教與學相分離
翻轉課堂的應用落實了新課改理念中的要求,尊重“學生主體”,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技能為主,將學生的“課前自學”作為教學前提,構建“先學后教”的課堂模式。在學生課前學習環節中,要求其在家中仔細瀏覽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并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翻閱教材,通過自主探索獲取全新的歷史知識。但學生間具備較強的差異性,在面對同一個學習任務時會呈現不同的學習效果,課前自學的效率也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基于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教師應從其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分配課前、課上、課后等時間,避免出現“教學分離”的情況,將翻轉課堂的教育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材中《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為例,教學目標為:了解希臘的地理位置及早期文明的代表,了解希臘城邦的特點及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擴張的史實;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能通過其他途徑收集歷史信息,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現歷史信息的方法。由此可見,本節課程內容難度不高,還有一部分歷史拓展知識。在利用翻轉課堂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合理安排課時活動,既要滿足學生的自學需求,還要突出教師的引導,構建高效的課堂氛圍。首先,在課前預習環節中,教師可為學生下發視頻或課件,引導學生在預習環節中結合教材及課件中的內容自主總結本節知識點,并突出自己對知識內容的疑問,收集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初中課堂時長為45分鐘一節,在課程活動開始的前15分鐘,教師可讓學生走上講臺分享自己預習的內容,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通過探討的方式初步了解本節知識點;在第二個15分鐘里,教師負責“答疑”與“總結”,詢問學生在課前自學環節中的疑問,確保教育活動更具針對性,讓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并對本節知識點進行總結與概括;在最后的15分鐘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網絡上收集的相關歷史資料,對歷史知識進行拓展,更加詳細地了解“古希臘文化”及“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事件,通過翻轉課堂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融合,合理分配課程時長,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3 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反思
翻轉課堂的應用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上述幾點策略與教學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一些歷史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習較為吃力,學習效果不夠理想,需要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在單元銜接過程中,銜接方式較為突兀,沒能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已有經驗,需要對翻轉課堂再度開發,劃分出更細致的學習內容;在知識梳理與應用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差,需要提高對翻轉課堂的使用效率,不斷提高教學活動質量,進一步增強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以此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的蓬勃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立足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方式,結合教材及案例對翻轉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展開探討。經過教育實踐證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不僅僅落實了“學生本位”理念,更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地成了學習活動的主人,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中的教育要求,構建了“學生講教師聽”的新型課堂模式,改善了課堂中沉悶的氛圍,并幫助學生樹立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對其未來的學習生活起著積極又深遠的作用。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