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康祺
夏天的冀中平原,青紗帳正濃,一條小路在莊稼地里蜿蜒。這是李金明在《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幣》中開篇所描述的一個畫面。這段文字的敘述有著極強的代入感,將我們帶回那個久遠的年代。
青紗帳,是指夏秋間田野里大片長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農作物。因為綠色的莊稼在長得又高又密時,就像帳幕一樣,俗稱“青紗帳”。青紗帳,作屏障,隱在帳里敵不防。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武工隊憑借青紗帳作掩蔽,轉移部隊、伏擊侵略者。這也使漫漫的青紗帳有了靈氣。
李金明在《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幣》一文中兩次描寫到冀中青紗帳的情形。他先是在開篇中描寫 1945年秋天父親回家時的情景,在其中點綴了關于青紗帳的筆墨,寫出了青紗帳的平靜與神秘,后又在文中以自身少年的視角,再次描寫了青紗帳的靈動與趣味,以此重現出父親拿走敵人逃跑時散落的法幣,用以救助家人的“錯誤”。身為長子的父親在爹爹去世前許下不會讓親人挨餓的承諾,從而陷入沒有能力兌現的內疚中,他愧對死去的父親。而那青紗帳里有父親歸鄉的思切之心,也有父親策馬離家,在青紗帳中的號啕痛哭。在那一夜,父親在得到連長的同意后,趁著夜色,連走帶跑地一路穿過冀中平原的青紗帳,將法幣交給家人后,又匆匆返回部隊。我們無法想象那個夜晚的父親,奔走在青紗帳中,內心經受的不安和痛苦。在艱難的抉擇中,他依然在青紗帳中連夜疾步而行,因為青紗帳中的盡頭是苦難的家人。鋪天蓋地的青紗帳,藏著冀中百姓的困苦,凝望著父親的愧疚與自責。也正是因為父親拿了法幣給了家人,才使得他們在第二年的春荒中活了下來。父親以自己一生愧疚和錯誤為代價,救活十幾口人性命。他雖然違反了紀律,但仍然是那個時代中光明磊落、不媚流俗的英雄。
冀中平原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文學史,像青紗帳一樣蒼翠悠長。讀李金明的散文就如同感受整個冀中的人文鄉土。李金明是當代著名的軍旅作家,出生于河北蠡縣。他的散文作品有著顯著的冀中抗戰文學特征和濃厚的地域色彩。《糧食的往事》《平原不遙遠》《太行山印記》等作品所描述的場景都是冀中的山水平原,字里行間都是冀中的風土人情。堡壘戶、擼子槍、青紗帳、夾壁墻、地道、拆城破路、道溝等詞語,使得他的散文作品中富有鮮明的冀中抗戰文學的特色。
抗戰文學始于1937年,那些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的英雄兒女在抗日的烽火中熔鑄出冀中抗日文學,其中許多場景都與青紗帳有關。魏巍在長篇小說《東方》中寫道:
一到青紗帳起,白云滿天,整個平原就是一片望不到邊的滾滾綠海。一座座村鎮,就像漂浮在海上的綠島似的。
這是何等的壯觀景象。如果說抗戰文學是冀中土地的魂魄,那么青紗帳就是在冀中土地生長出來的偉岸身軀。李金明的文學之路始于為九分區司令魏洪亮將軍書寫的回憶錄《老妹子》,他的英雄情結和平原情結則始于少年時期讀了保定作家群第一代作家梁斌的《紅旗譜》,馮志的《敵后武工隊》,而文學創作的培育之恩則來自于著名作家魏巍。李金明將魏巍與劉白羽視作軍事文學的旗幟,并從他們的作品中汲取了軍事文學理念和深邃的文化內涵。但他的文學啟蒙和文學輝煌,注定離不開影響他一生的英雄父親,還有那片厚重的冀中平原土地和青紗帳。李金明先生的散文作品,是當代冀中文學的旗幟,也是抗戰文學的傳承者,他的文學作品以新時代的寫作手法、細小的切入點,繼續訴說著那個抗戰年代的血與淚,別離與團聚。那些身著長衫以筆墨化成槍炮武器的燕趙兒女,慷慨赴命于抗戰革命的浪潮中,或成為了游擊戰士,或成為了文化戰士,他們都用手中的武器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抗戰力量。
冀中平原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文學史。那些植根創作于冀中人民抗戰時期的苦難種子,在歲月的時光中開出了文學絢爛的花。冀中人民抗戰的堅定決心和英勇事跡的文學作品,至今仍是激勵中國人勇于抗爭的精神讀物。而李金明筆下冀中兒女質樸淳厚的愛國情感和抗戰英雄形象,使人觸動良多,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譜寫新時代的愛國篇章。
(作者系北京老舍文學院第三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