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冬梅
親職教育是指導家長“怎樣為人父母”,盡好父母職責的教育。[1]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親職教育體系,主要依靠家長學校、網絡平臺、社區、婦聯等組織自發實施。[2]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微課成為實施親職教育的重要形式。
社會情感學習指培養和促進學習者獲得適應社會環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關懷心等社會情感能力的過程,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系技能和負責任的決策五大領域。[3]微課《高手媽媽都會使用定時器》(以下簡稱“本課例”)以社會情感學習為指導,幫助家長提升教養效能感,改善教養觀念和行為,助力孩子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本課例是親職教育“3M”微課中的一節“暖心”微課。
本課例圍繞“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拉”這一困擾家長的問題,針對“兒童的抽象時間知覺能力不足”的原因,介紹兒童時間知覺的發展特點,指導家長運用“定時器”將抽象的時間具象化,幫助孩子提高時間知覺能力,學會平衡需要與規則之間的關系,助力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
本課例重點關注社會情感學習中的自我管理和人際關系技能這兩項核心能力的培養。筆者基于對學習對象、發布平臺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制定了微課框架(見下頁表1)。

表1 微課框架
親職教育要激活家長的學習動機。相較于中小學生,家長是非正式的學習者,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固定的學習場所,缺少時間保障。通常情況下,不少家長愿意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并掌握解決親子沖突的知識和技能。
本課例聚焦親子互動,通過問題“媽媽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引導家長反思親子互動的過程。接著,給出答案,媽媽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快點,快點!快點起床、快點吃飯、快點出門”。通過展現家長用急促語氣催孩子做事的場景,提升家長的認同感,激發家長的學習興趣。
親職教育要增強家長的養育效能感。家長在提起孩子的磨蹭拖拉行為時總有訴不完的苦。事實上,缺乏時間緊迫感是不少孩子的共性問題,他們對時間這一概念缺乏足夠的認知,無法準確估計時間。
本課例先用漫畫的形式呈現家長催促孩子起床、玩樂、寫作業等情境,引發家長的共鳴,再通過視頻介紹《媽媽之歌》的創作背景,讓家長看到“天下的媽媽都一個樣,世界各地都有喜歡催促孩子的媽媽”,幫助家長從集體共鳴中獲得支持,內心得到安慰,進而減輕心理壓力,也更有信心面對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親職教育要改進家長的教育觀念。本課例以兒童時間知覺的發展特點為理論基礎,幫助家長科學理解孩子的拖延行為。
黃希庭等研究了5~8 歲兒童的時間知覺能力,發現5、6 歲兒童的時間知覺極不準確、極不穩定;7 歲兒童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都高于5、6歲組,但表現也較差;8 歲兒童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都顯著提高,較之青年組還有一定差距。[4]微課用10 秒鐘展示了黃希庭教授“兒童時間知覺”實驗的研究結果,通過直觀的數據對比讓家長看到問題的癥結。
親職教育要提升家長的養育技能。孩子正確感知時間的能力并不會隨年齡增長自然提高,而是在社會環境、家庭影響,特別是教育、教學的影響下逐漸提升的。[4]定時器能把抽象的時間具象化,幫助孩子提升正確感知時間的能力。本課例通過日常生活中的3 個場景介紹了定時器的使用妙招。
場景1:孩子愿意輪流玩耍。在多個孩子爭搶同一物品時,家長可用定時器確保每個孩子擁有同等的玩耍時間,讓他們都能夠安心等待。
場景2:在預定時間內妥善解決矛盾。多子女家庭在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沖突時,可用定時器限定孩子自行處理沖突的時間。若規定時間內無法解決問題,家長可決定最終處理方案。
場景3:減輕“狀態轉換”帶來的沖擊和壓力。當孩子需要轉換活動內容時,如從“學習狀態”變為“玩樂狀態”,或從“玩樂狀態”變為“學習狀態”,家長可利用定時器的倒計時功能為孩子提供緩沖時間。
場景1 和場景2 聚焦孩子的同伴沖突。家長使用定時器為孩子提供解決沖突的時間,并示范化解矛盾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與他人共情,提升與他人建立、維持良好關系的能力。場景3 聚焦孩子的自我管理行為,家長使用定時器在孩子“想要的行為”與“不太想要的行為”之間設立過渡期,讓孩子準確感知時間的流逝,學會掌控時間,遵守約定,進而減少親子沖突。通過這3 種場景,家長能夠快速掌握定時器的使用方法,并嘗試運用到家庭教育中。
微課上線后得到了北侖區家長的關注,有家長留言“學習之后,馬上網購了定時器”。也有家長表示會在孩子完成任務前限定好時間,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其實,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都可以成為親職教育的內容,成為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教學素材。微課設計者要做“有心人”,找到困惑的原因,宣傳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提升家長的養育效能感,助力孩子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