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彤
摘要:現代社會的加速發展引發了全球諸多生態環境問題。自然生態紀錄片以倡導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為己任,用真實影像揭示生態環境真相,喚醒人類的環保意識。以《眾神之地》為代表的紀錄片既有對生態美學的詩化實踐,也有對人與自然關系建構的生命哲思。
關鍵詞:自然生態紀錄片 《眾神之地》 生態美學
被譽為“紀錄片教父”的約翰·格里爾遜(John Grierson)認為紀錄片可以被用來喚起大眾關注社會問題的熱情,其中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可以通過鏡頭來反映人們的生存環境現狀,引導大眾重視環保問題。它們不僅為觀眾呈現了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更傳遞了濃厚的人文關懷。近年來,自然生態紀錄片不再是探索時期對生態問題的簡單刻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高度上衍生出了更多的美學思考和生態探討。由嗶哩嗶哩出品的自然生態紀錄片《眾神之地》不僅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山川湖海的壯美與那些隱藏在深山與海灣中野生動物的奇妙故事,更創造性地展現了許多人文故事,表達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謙卑,豐富了觀眾的審美體驗,是以藝術實踐對自然生態進行詩化呈現和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哲學思考的典型代表。
當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意味著人類干預自然界的活動不斷增多。自此之后,全球生態問題日益凸顯,相繼出現“溫室效應”、草原與森林銳減、水資源污染與短缺、氣候異常等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在紀實影像領域,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們以攝影機為筆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真誠書寫與熱切關注。
1.西方自然生態紀錄片的發展。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也是盛產生態紀錄片產生的國家。法國“電影詩人”路易·馬勒(Louis·Malle)與雅克·伊夫·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在1956年執導拍攝的《沉默的世界》是由法國、意大利聯合制片的86分鐘自然冒險紀錄片。紀錄片首次將鏡頭對準地中海、紅海、波斯灣的深海海域,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沉默的世界》也成為在戛納第一個獲得金棕櫚獎的紀錄片,并且斬獲了第2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由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制作、執導的《微觀世界》(1996)、《遷徙的鳥》(2001)、《海洋》(2009)、《地球四季》(2015)等,都是藝術化地對生命禮贊、對生態關注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優秀作品。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人們對日益凸顯的地球生態環境問題愈加重視,如第79屆奧斯卡獎最佳長紀錄片獎得主《難以忽視的真相》(2006)、第93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得主《我的章魚老師》(2020),以及被譽為“法國奧斯卡”的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項得主《雪豹女王》(2021)等都是紀錄片創作者重視全球自然環境問題的體現。而BBC出品的《地球脈動》(2006)、《鳥瞰地球》(2011)、《王朝》(2018)、《綠色星球》(2022)等作品,也是自然生態紀錄片的扛鼎之作。
2.中國自然生態紀錄片的發展。國內對自然生態紀錄片的創作雖起步較晚,但自2007年第一部大型自然生態紀錄片《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2016)、《我們的動物鄰居》(2019)、《蔚藍之境》 (2020)、《荒野至上》(2021)等,創作者們在探索中不斷推出新的作品。同是拍攝中國的珍稀動物,《我們誕生在中國》(2016)、《未至之境》(2019)等自然生態紀錄片的攝像師大多有海外背景,而《眾神之地》的攝像師則全部來自于中國。耗時四年的拍攝及最后的精彩呈現使《眾神之地》播出后收獲如潮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3。該片由日本殿堂級樂隊神思者S.E.N.S為其配樂,曾為《王朝》《綠色星球》等紀錄片配音的“紀錄片之魂”劉琮傾情獻聲。紀錄片的四集分別講述了西藏神山岡仁波齊的野牦牛、廣東銅鼓村和香港大澳的白海豚、西雙版納的亞洲象以及吉林長白山的東北虎。導演曾海若選擇了四種大型哺乳類動物進行拍攝,他在采訪中說道選擇這類動物拍攝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它們在面對自然時有一些比較好的、極致的解決方案,是大自然的“晴雨表”;其次是這四類動物恰巧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部、西南還有東南,能夠很好地涵蓋中國典型的地貌特征。
自然生態紀錄片對生態美學的詩化實踐是人們對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詩意地棲居”的向往,也能夠讓人們更加理性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美學理念為生態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方向指引,而生態紀錄片作品為生態美學的研究提供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樣例,保證了美學文化的發展植根于現實。兩者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不斷啟發、相互支持。從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來看,自然生態紀錄片已經開啟了美學轉向。雅克·貝漢的生態紀錄電影用唯美詩化的解說詞與鏡頭來呈現動植物與山川湖海,不僅帶給觀眾極致的視聽盛宴,還站在審視生態環境的高度上賦予影片以哲思。在紀錄片《眾神之地》中,也有對生態美學的實踐應用。
1.“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自然之美。從2017年底開始,曾海若導演就和他的團隊一起調研了十余種遍布在中國土地上的動物。團隊找到了在中國不同地貌特征里最具代表性的四種動物,它們體現出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它們也是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所以更能清晰地體現出中國各個地區的不同生態狀況。作為一部自然生態紀錄片,它的畫面構圖精美,讓人能感受到我國山河湖海的壯美遼闊。同時,拍攝團隊歷時四年拍攝到的珍貴影像資料也將成為研究生態美學的重要依據與觀察哺乳動物生命的重要資料。
在完全抓取于遼闊天地的畫面中,哺乳動物們以最自然的狀態出現在了鏡頭中。野牦牛于山間奔馳、臥冰踏雪,中華白海豚躍出海面如活潑的精靈一般,亞洲象在熱帶雨林里一路向南尋找食物,多年未尋見的森林之王東北虎的現身,這些畫面都被攝影師的鏡頭所捕捉,為觀眾呈現出最原始的視覺奇觀和最純正自然的生命之美。《眾神之地》精美的畫面和形式感極強的音樂帶領觀眾們進入自然生態的世界中,我們甚至能從屏幕中感受到動物的情緒,體驗到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
2.紀錄片中生態故事的敘事之美。自然生態紀錄片所記錄下來的都是非虛構的真實素材,是不添加任何修飾的原始的畫面。在《眾神之地》中不同生態環境下的野生動物們向觀眾展示了大自然的本真面目,體現了生態美學的核心理念。這部紀錄片通過呈現天然無瑕的生態美,以真實的場景營造強烈現實感。而生態美學的思想觀念也正通過紀錄片這一視聽融合的傳播媒介,直抵觀眾內心,引導受眾感知事物的本真,引起人們的共鳴。導演曾海若在采訪中曾提到“我們不能給觀眾一個說教性或者純粹介紹性的東西,這些很難使年輕人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他們希望有更深入、更完整的故事線索與故事邏輯,我覺得這個是第一位的”。
在第一集《荒野上的輪回》中,選景在西藏的岡仁波齊。故事從藏族的傳說開始,以人物的視角為開篇的引子,以戲劇性沖突加強節奏,在表達野牦牛昆侖與它的孩子之間的感情時,創作者巧妙地使用價值沖突將這份感情凸顯出來。野牦牛與它的孩子之間不離不棄的親情,與人類為了生存而賣掉小牦牛的行為,動物與動物之間的親情,碰撞上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而產生了人與自然之間到底應該如何相處的價值判斷。影片用特寫鏡頭拍攝下了昆侖的眼神,小牦牛的掙扎以近景呈現,將各種細節呈現于作品中,飽滿的畫面搭配解說詞和音樂,在視與聽的雙重作用下,觀眾清晰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之間所存在的眾多矛盾沖突。此類的敘事手法充斥著《眾神之地》的各集作品中,影片通過詩意與溫情的視覺呈現,用影像語言傳遞給觀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期啟發人類的環保意識,對人與自然關系做出思考。
大自然在影像技術誕生時就開始成為人類鏡頭下的常客,只是由于工業文明時代所遺留的全球生態問題日益凸顯,人們不再把自然生態紀錄片作為簡單記錄自然環境的影像,而是上升到對萬物生命的哲學思考。影像“既是現實的擬態,又是意義的承載”。《眾神之地》的拍攝帶有很強的人文色彩,非常注重展示和思考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每一集的故事都能引發觀眾對生命的哲學思考。
1.尊重生命應為第一要義。在第一集《荒野上的輪回》中,藏區一年里最重要的節日綽珠巴盛會是由佩戴野牦牛面具的僧人率先登場,可以感受到藏民們對野牦牛的尊崇,野牦牛帶給藏民的意義是獨一無二的。牧民起初從抵觸野牦牛來訪到逐漸接納它們的存在,是因為找到了共存的方式與平衡的狀態。比如在岡仁波齊荒野唯一的保護站里,有一個落單的小野牦牛被無人區巡護員們精心照顧,直至度過了它快樂的童年后,巡護員們才將它放歸荒野,這一舉動是對大自然生存法則的尊重。片尾綽珠巴盛會的舉行也讓我們感受到人性、大自然與神性的共通。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不斷地進步,人類能夠征服自然的力量也愈加強大。與之俱來的是自然界的生命也在用不同的方法告知人類,應對自然懷有尊重和敬畏之心,不能將生態倫理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作為價值取向。
2.共同生存的前提是給予空間。在第二集《粉紅色的回憶》中,中華白海豚被認為是媽祖的化身,故又被稱為“媽祖魚”。漁民起初對白海豚是忌諱的,認為它們是“偷魚賊”,會吃掉“漏網之魚”,但同樣也擔心漁網纏在白海豚的軀體上導致擱淺。人類不理解為何每年都會發現年老的白海豚從海洋游三十公里到內河中靜待死亡,無法正確感知白海豚試圖傳遞給人類的信息,很難去幫助它。在紀錄片中這些問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反而促使觀者去思考和關注這些問題。從古代先民追求的審美理想來看,古人所倡導的是“天地之和”“天人之和”“天命之和”,即人與天地的融合諧律。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都在強調天、地、人之間的關系,追求天人合一、天地相通的思想境界。這種古典生態美學在這部以自然為主題的紀錄片得到了印現。在片中漁民、科學家們為守護白海豚而竭盡全力,通過自己的努力保護白海豚。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于古代先民所倡導思想的踐行。曾海若給出的答案是,“當我們跟動物真的相處了之后,我得出來的結論是我們最好還是讓它們遠離我們,我們最好的方式還是與它們保持距離。”現代科技的發展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高度交織在一起的狀態,也就是人類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在改造著自然界,保持距離的意味實質上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應充分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創造社會財富的途徑已經不局限在社會物質生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觀點就是樹立起了“自然價值”的觀念。將“自然價值”融入經濟體制之中,使自然生態環境成為與人和社會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共同組成整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3.學會化解生命之間的沖突。第三集《尋找故土》的故事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展開。在傣族文化中,將大象視作力量和神圣的象征,而在現代社會,亞洲象與人類產生了沖突,其中原由是因為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于土地的利用面積不斷擴大,導致了亞洲象的生存領地開始縮減,失去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為了種族的生存,亞洲象開始走進人類的生活區域,靠人類種植的農作物而生存、繁衍。本集講述一個象群的興衰,為了生存試圖沖破障礙走出雨林,卻由于各種原因被困住,無法找到那片屬于自己的“故土”,無法遇到其他的象群,無法繁衍后代,這個象群的最終結果就是失去了未來。在這一集中,使用了塑造家族群像的創作手法,對象群賦予了人類文明中所使用的家族觀念,利用象群的生存繁衍作為線索,為作品營造出了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這種人類之間所使用的情感表達賦予了這個動物故事的戲劇沖突,擬人化的表達方式形成了觀眾與象群之間的情感共鳴。人與象的沖突問題,人類應如何用平等的目光理解象群的意志,是人們需要思考的部分。這是人類發展和象群生存的沖突,象群代表的是整個自然界中被侵占了生存領地的動物。象群所遇到的危機預示著人類社會仍不轉變社會發展方式的結局。這種與自然的沖突,伴隨著人類發展而出現,是由于人類自身發展方式所衍生的嚴峻問題。紀錄片提示我們,在滿足人類發展的物質需要前提下,應給自然界以更多的生存空間,在發展之時考慮動物的生存環境,這是人類在索取資源時應該背負的責任與擔當。
4.生態保護的關鍵在于成己成物。在前三集我們可以感受到由于生態系統的失衡,自然界的動物們面臨的一些生存困境。而在第四集《山神歸來》中表現出來的是只要人們保護并修復好原本的生態系統,幫助生物們重建完整的食物鏈,就是在幫助人類本身。除去“山神”東北虎重回山林的故事主線之外,本集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繪在這個自然生態系統下其他生物的生存狀態,比如梅花鹿與野豬在林海茫茫中自由地奔跑,還有花栗鼠啃噬紅松的果實和長尾林鸮捕獵的場景,都是在側面表現這片森林結構的完整。正如導演曾海若所說,“保護它們身上的這種神性,其實也是在喚醒我們自己身上的神性。”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逾越自然的界限等同于逾越人類生存的極限,要將自然視為共同生存的伙伴,而不是一味地索取與侵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尋求秩序與平衡,生命的和諧才能體現出來。
尊重生命、給予空間、化解沖突和互幫互助,這是人在與自然和社會組成一個整體時應盡到的義務。在新時代,以人為中心的環境理論范式必須進行轉換。個體的人必須作為人、自然和社會這一有機整體中的一環,而不應該將人單獨摘出賦予最高價值,只有存在于這一整體中,人類才能作為系統中的一部分出發。在《眾神之地》這部作品中,呈現出了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種種問題,同時又給出了對于生態問題的思考。通過生態紀錄片這一媒介,全方位、多元化地展現了對于生態治理、解決問題的決心。
自然生態紀錄片的發展已經有百年之久,起初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呈現視角,后來由于生態美學思潮的興起和人類環保意識的覺醒,人類中心主義逐漸轉向生態整體主義。而生態美學理念主導下的自然生態紀錄片所起到的作用正是當代影視劇所應倡導的,那就是傳播生態文明思想,展現對于自然世界的關懷,滲透積極的生態觀念。我們現在看到的影像創作者們所拍攝的鏡頭,都蘊含著他們對大自然的深切關懷,他們在用真情實感描繪大自然的壯美畫卷,同時留下深刻的生態哲思呼吁觀眾關注身邊的自然環境。如何在發展人類社會的同時找到與自然生物的共存之道,如何學會平等地看待并尊重大自然的意志,是人類需要思考并落實的問題。《眾神之地》向觀眾展示了生命的偉大與堅韌,也同時提醒人類反思自己并不是處于食物鏈頂端的掌控者,而是大自然的一員。
作者單位 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萬書元.生態美學的性質及其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04(02).
[2]直樹.歷時4年打磨,一集封神的國產佳作來了![EB/ OL].(2022-08-09)[2023-02-11].https://view.inews.qq.com/ a/20220809A03MX300.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