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自讀教學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意識和獨立人格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建設(shè)人本化閱讀教學體系。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哲理性散文《永久的生命》為例,從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全面分析教材、深度解讀文本和多元探索等不同角度,探討散文自讀教學的策略,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深厚的語言素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從而達成深度閱讀、高效閱讀的目標。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哲理性散文;自讀教學
自讀教學指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身心成長規(guī)律和學習需求為依據(jù)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它強調(diào)學生應(yīng)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創(chuàng)新解讀文本內(nèi)容。在初中哲理性散文教學中應(yīng)用自讀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本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明確其議論特征。教師應(yīng)堅持生本理念,在學生分析教材、解讀文本、開展多元化活動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精準地指導和點撥,引導學生提煉和理解散文中的哲理和真諦,從而達成深度閱讀、高效閱讀的目標。
一、以生為本,了解自讀要求
相對于抒情性和敘事性散文,哲理性散文的思想更為深刻、意蘊更為深厚。哲理性散文善于以文學性的語言表現(xiàn)強烈的個性色彩,教師需量身定制教學計劃,促使學生體會其哲理性內(nèi)涵和核心思想,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初中生的真實閱讀水平以及思考角度入手,幫助學生明確自讀的要求。
《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典型的哲理性散文,在自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全面關(guān)注八年級學生的閱讀取向、思維能力等,制定契合學生學情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探尋文本的特點,讓學生從“泛讀”的誤區(qū)中擺脫出來,真正建構(gòu)生本課堂,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意識,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基于上述需求,在自讀教學前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展開工作:一方面,整合教學記錄,了解學情。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渡過小升初的迷茫期,全面了解了初中語文教學的特點,也初步具備了自讀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可針對過往的閱讀教學情況,對教學方案、課堂提問情況、階段性測試的成果等進行整合分析,了解學生在閱讀、理解和互動溝通等方面的真實能力,并以問卷調(diào)查等方式對學生真實的想法和閱讀能力進行調(diào)研,明確學生對自讀教學的主觀態(tài)度以及對哲理散文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基于《永久的生命》這篇課文的哲理性特征,結(jié)合八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實際閱讀情況,在開啟自讀活動之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閱讀目標,促使學生在明確要求的基礎(chǔ)上展開有目的、有方向的自讀活動,以此提升學生自讀學習的效果。根據(jù)《永久的生命》這篇哲理性散文的基本內(nèi)容和核心要義,師生可共同制定如下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明確文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
2.品讀散文的語言特征,以凝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用詞、煉句特點。
3.在閱讀中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感悟生命的本質(zhì),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探討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具體路徑。
在明確自讀要求的基礎(chǔ)上,學生進行自讀,可按照要求中涵蓋的具體要素,有序探索《永久的生命》這篇哲理性散文中所蘊含的生命價值和人生哲理。
二、分析教材,明確單元主題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具有明顯的單元化特征,編寫組將體裁、主題等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文本集中于同一個單元,故在自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單篇文本,也要從單元整體的角度看待和解析課文,在了解單元編寫特征的基礎(chǔ)上,明確單元教學的主題,并進一步細化為自讀目標,引導學生在具有導向性的自讀教學體系中挖掘散文的核心思想和人生哲理。
閱讀《永久的生命》這篇哲理性散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教材展開分析,從單元導語中可知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可概述為“從不同類型的散文中品讀人生、挖掘情感內(nèi)涵”。由單元主題出發(fā),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此篇文章的體裁特征,細致劃分單篇散文的閱讀目標,如“通過品味散文語言、解讀文章內(nèi)容,理解和感悟作者對于生命的思考”,這樣的目標不僅順應(yīng)了教材單元系統(tǒng)的教學要求,也與哲理性散文的自讀教學相契合。學生在明確單元閱讀主題的基礎(chǔ)上,解析哲理散文的深刻意蘊和獨特的語言要素,進而理解單元主題下自讀活動的最終目標和實際走向。至此,學生能夠更加精準地指向散文文本的中心思想,其閱讀實效、理解能力等皆能有所提升。
三、解讀文本,落實核心素養(yǎng)
哲理性散文一般以優(yōu)美文雅的語言、辯證的觀點為基本特征,其語言元素等較為豐富,教學時教師要依據(jù)散文的語言、審美和情感特征,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語言特色、審美意蘊和抒情主題,促使學生在辨析語言和鑒賞意境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材料、強化審美體驗,并在明確散文的說理性特點的基礎(chǔ)上,與文章中真實的情感流露產(chǎn)生共鳴。
在《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凝練的語言和巧妙的表達方式,將哲學原理寄寓其中。如文章的第1自然段,作者將個體的生命與無生命價值的“襯衣”做對比,以“個人生命不像一件襯衣,當你發(fā)現(xiàn)它臟了、破了的時候,就可以脫下它來洗滌”暗喻生命的有限性,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隨處可見的生活現(xiàn)象,解釋深奧的人生哲理,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習修辭手法的具體應(yīng)用技巧,也能使學生通過解讀語言、分析修辭方式,深刻理解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另外,為了論述生命的本質(zhì)和價值,作者將哲理寄寓在不同的形象中,使其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美,如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中,作者試圖通過“小草”這一形象,闡釋“生命自身的不朽”的理念,以“它們依然一根根從土壤里鉆出來,歡樂地迎著春天的風”,描繪出小草在嚴寒過后蓬勃的生命力,以動態(tài)化的方式描摹了一幅“小草出土圖”,給人帶來一種極強的審美體驗。而此篇文本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其哲理性,作者以辯證的方式,于多重對比中展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如“生命在那些要凋謝的花朵里永存”,以“凋謝”和“永存”這一對具有矛盾性的詞匯闡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也增強了文本的哲理意蘊。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哲理性散文的自讀教學中,學生能夠從語言、審美和思維等多重角度實現(xiàn)自主成長的目標,有助于落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四、多元探索,拓展自讀深度
在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自讀應(yīng)是長期的教學計劃。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在自讀計劃中穩(wěn)定地輸入、加工和輸出信息,教師應(yīng)開啟多元探索活動,為自讀教學增添趣味和動力,讓學生在辯論、演講等多元化的探索活動中逐漸拓展自讀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展現(xiàn)自讀對于語文教學的整體推動作用。
學習《永久的生命》一文時,為拓展初中生的閱讀深度,教師可將班級辯論活動作為多元探索模式的主要途徑,確立“生命是永恒的嗎”這一具有探究價值的話題,讓學生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要求學生秉持對立的觀點“生命是永恒的”和“生命不是永恒的”,圍繞著課文中的內(nèi)容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選擇具有哲理性和說服力的論據(jù),闡明自身的觀點、駁斥對方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辯證性思考意識、說理能力等皆有所提升,也能更為深刻地解讀此篇文本所反映出的人生道理及生命真諦。
綜上所述,在哲理性散文的自讀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指導學生分析教材的編排特征和單元主題,并帶領(lǐng)學生解讀文本在語言、審美等方面的特色,既能讓學生了解散文中優(yōu)秀的語言表達方式、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又能讓學生在閱讀和賞析的過程中獲得極強的審美體驗,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在散文文體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持續(xù)性地探尋恰當?shù)淖宰x教學方法,繼而強化自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葉勁榕. 初中語文哲理性散文自讀課文的剪裁教法——以《永久的生命》為例[J]. 語文教學之友,2021(11).
[2]周倫平.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對策芻議[J]. 語文課內(nèi)外,2019(16).
作者簡介:戴美娟(1977— ),女,福建省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中學語文教研員,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