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 譚杰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一)體驗式教學
所謂體驗式教學,是指在課堂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通過創造性地表達學生親身經歷或者可能會直接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情境,以再現或者直接呈現出來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都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來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育思維模式。
用“體驗”的思維來思考教學:體驗式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通過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形成師生之間的和諧溝通交流,共同完成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構建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完成知識上的理解和能力上的發展。
(二)歷史體驗式教學
關于歷史體驗式教學的概念界定,馮一下指出:“學習歷史的過程就是體驗歷史的過程,體驗人類過去的生活,體驗生存環境對人類的影響,體驗人民群眾與歷史人物的情感。”[1]
從“教學”范疇來理解:歷史體驗式教學是指歷史教師通過在課內創設歷史體驗活動或在課外引領學生實踐的方式獲得相關歷史知識的直接經驗。以此讓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感受歷史,領略歷史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歷史素養。[2]
二、體驗式教學的分類
體驗式教學一般包括很多種形式,從經驗的內容方面可以分成知識體驗、文本經驗、探索經驗、探索經歷、感受、生成經驗、場景經驗、動作經驗、審美經歷、感受、思考經驗、實際經驗;從經驗的角度,可劃分成功體驗、成長體驗、探索感受、審美體驗。而經驗教育則表現為教育的全過程,從教育的操作過程則可概括為認識體會、探索感受、行動體驗。本文即從教學操作的過程,分析體驗教學的分類。
(一)感知體驗
感受,即客觀事件通過感受器官在人體頭腦中的直觀表現,由對個別屬性的反映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感官體驗主要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建立感官上的體驗。
偉大教育者夸美紐斯就這樣說過:“所有學問都是從感官出發的?!泵兰逃ぷ髡?、實驗心理學家杜威指出,好的老師在教育時往往不是急于將東西塞給學員,而是聯系學員的實際工作情景和日常生活經歷,激發學生對研究的濃厚興趣,學生可以提出發自內心的問題,不習慣于回應老師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現有的知識,這實際上是學生個人知識庫的匯編。
(二)探究體驗
探索意味著學生在觀察和閱讀中發現問題,在調查、投機、實驗和研討會等活動中,他們通過收集、組織、分析和解釋信息來獲得答案和交換測試,以實現理解知識和發展思維技能的目的。探索經驗意味著教師為學生創造現實的問題情境,以便他們能夠獨立獲得科學知識,并通過探索事物的現象和觀點來建立思維方式、研究技能和歷史情感。
二十世紀初期,杜威就首先明確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科學探索教育理論,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美籍的科學教育史家施瓦布就認為,既然讓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方法,那還有哪些學習方法比學生通過更主動地投身到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去好呢?最新教學課程標準中也注重于培育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驗能力、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并提倡獨立、協作、探索的教學方法。
(三)行動體驗
行動意味著通過“做”的過程來學習和改進。行動經驗意味著學生通過進行調查、訪談、演示文稿、書籍筆記或摘要、短論文、知識集成和試用教學,將思維的火花轉化為繼承和創新的行動。行動經驗教育主要受到杜威“邊做邊學”教育以及皮亞杰在發展理解概念中的“同化”和“一致性”理論的影響。行動體驗在體驗式教學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通過行動,學生能夠感知事物的發展過程,來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上述三類經驗既獨特又相關,在執行過程中往往相互交流。它們都屬于體驗式教學過程的不同方面。雖然它們可能專注于實際應用,但它們并非完全分散,不能或不應該絕對碎片化。
三、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
依據于體驗式教學的分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以下方式來實施體驗式教學。
(一)角色扮演,自主探索體驗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和體會遠比初中學生更加成熟,他們對于情境的感知也更加真切,所以體驗式教學可以通過高中學生這一特點來對癥下藥。角色扮演對于現在的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新鮮的話題,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角色扮演可能還停留在分角色朗讀課文那么簡單,并沒有在歷史課堂中真正運用,這也是他們對歷史人物不夠敏感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眼中的歷史人物不過就是課本里的幾幅插圖,或是影視劇里的一個角色。因此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通過將自己帶入這個歷史人物的境地來感知歷史,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經驗和表現進入歷史教學內容的歷史情況,體驗和感受歷史事件,并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3]
例如: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解“學思之窗”中的思考問題——科舉制度對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有什么影響?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選將學生分為兩方,一方代表古代士族階級家庭的孩子,另一方代表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引導學生對科舉制度的利弊進行自主討論,并提前選好要進行展示的學生,讓學生寫稿準備,在講臺之上以小品形式演繹出兩個孩子不同的生長歷程,最終又因為科舉有相同的仕途生涯。學生還能在符合教材和史實的情況下進行自主發揮,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形成兩方之間的互動。
學生通過普通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因為科舉制度改變命運來思考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通過在解釋歷史人物的同時學習歷史,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經驗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知識,這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印象更深刻,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小組活動,合作探究體驗
體驗式教學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組織小組活動就是:老師設置問題,這個問題一定是具有探究意義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在得出結論后進行發言,發表自己或小組共同得出的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對這一問題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聽取別人的看法也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在課堂中,傳統的授課方式是教師提問,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傳統教法的弊端就是無法確保所有同學的節奏都一致,也很難掌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為有活躍的學生就會有靦腆、內向的學生,所以這種差異性也是很難平均;而且傳統教法是以提問的方式來讓學生發言,這樣其他同學就可以在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不思考,或者覺得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從而放慢腳步。[4]
例如: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十四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布置預習任務的形式來組織小組活動,教師進行提問,如“全國人民進行了哪些英勇抵抗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抗戰的勝利給我們哪些啟示?”學生進行小組分工,若干人查閱資料、若干人撰寫匯報文稿、最后再選取一人進行課堂匯報,在幾組同學匯報之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見,在教師的疑問和同學們的探討下,學生對于本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上課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體驗感,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提高上課的專注度,進行質疑和思考。
(三)課堂辯論,發散思維體驗
課堂辯論是高中歷史課上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組織他們學到的東西來表達他們的觀點和意見,這使他們能夠靈活地應用他們學到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它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參與課堂。[5]高中歷史課堂的辯論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整合他們學到的東西,理解一定的歷史,自然會對某些歷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這樣通過辯論大家各抒己見也有了一個交流彼此看法的平臺。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發學生互動和討論,例如,“秦始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位歷史人物,但對于其評價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個治國理政的好皇帝,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欺壓百姓的暴君。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秦始皇這位歷史人物的呢?”問題提出后學生的討論積極性被充分激發,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成正反兩個辯論小組,每個小組結合論點展開討論,小組成員依次發表意見。通過初步梳理明確搜集資料的方向,再按照論點搜集資料并提煉出論據,在互動和討論中完善觀點,教師及其他學生作為裁判,結合雙方的表述實情具體分析和評判,最終確定哪一方獲得辯論活動的勝利。
這種互動形式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學生為了獲得辯論的勝利,會在課后主動查閱資料,辯論時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體驗感。
(四)課外考察,獲得情感體驗
組織課外考察活動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書本知識有時候會讓學生有枯燥的感覺,適當安排一些不同形式的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走出教室,更深入地了解社會,提高他們了解、理解、體驗和感知社會物質、精神和制度文明的能力,增加他們對社會物質文明的積累,使他們的文化沉積越來越深刻,從而獲得情感崇高和意義。在教授高中歷史時,我們需要明白,高中歷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中國和世界的歷史,還要培養學生從歷史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外考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以便學生從歷史學生中收獲知識、豐富自身。
例如: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會發現,這部分的內容伴隨著學生對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認識。為了讓學生對少數民族的知識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到身邊的少數民族文化館進行考察。以佳木斯市為例,佳木斯市周邊有五個赫哲族聚居地,因而佳木斯市內的少數民族史課程也是以講述、了解赫哲族展開的,佳木斯市內的博物館有赫哲族歷史文化專題、更有黑金博物館是專門收錄赫哲族藝術品的,在各個赫哲族聚居區也有藝術品展覽等等。
教師帶領學生在市內的或聚居區的展館中考察,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聯系實際,而且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歷史、感受人類勞動的力量。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根據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開展歷史角色扮演、小組活動、課堂辯論、課外考察等活動,使學生在不同的體驗式學習方式下,提高思維創新能力,并在協同合作的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歷史態度、歷史價值觀和情感。
【注釋】
[1][3]馮一下:《試論歷史學習方式及其變革》,《歷史教學》2003年第2期,第59頁。
[2]張正華:《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學園》2021年第35期,第37—38頁。
[4]白守東:《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學周刊》2021年第28期,第91—92頁。
[5]戴芬:《體驗式教學,讓高中歷史課堂更有魅力》,《學苑教育》2020年第5期,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