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文
摘 要:姚元崇是唐代名臣,為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舊唐書》與《新唐書》均有列傳。終其一生清廉正直,亮點頗多,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關鍵詞:擔當;感恩;《十事要說》;滅蝗
姚元崇(即姚崇,650—721)是唐代名臣,為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何為“救時”?即“匡救時弊”,有撥亂反正之意。而能“匡救時弊”者多為英雄人物。
以一門百口保內外官無復反者
武則天時期姚崇還叫他的本名姚元崇。武則天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時契丹族在河北一帶作亂,侵占了河北很多州縣,“兵機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條貫”[1],因此得到武則天的重視,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拜為夏官侍郎,兩年后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武則天一朝,酷吏橫行。武則天常常滿是惆悵地對左右侍臣說:“以前周興、來俊臣等審問那些奉詔令拘禁的九卿大臣,很多朝臣之間勾連錯接,皆承認了謀反叛逆之罪。國家的法律有針對謀反叛逆的條款,朕也不能違背。朕也知道其中有很多是枉錯而濫及無辜的,就讓身邊的心腹之臣親自到獄中審問,得到的供詞都是一樣的,因此朕也就沒有疑慮了。現在周興、來俊臣已經死了,卻再也沒有謀反叛逆的了,這就可以肯定以前那些被定罪為謀反叛逆的九卿大臣是被冤屈而死。眾愛卿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眾臣都相顧無言,還是姚元崇打破了沉默,對武則天說:“自垂拱以后,被告為謀反叛逆身死家破的九卿大臣,都是屈就于殘忍的刑法,被迫承認謀反叛逆而死。那些告發者貪圖功勞與錢財,無中生有地編造、構陷、虛構出種種罪名,對無辜者加以陷害,其危害之深超過了漢朝的黨錮事件。雖然陛下讓親近的侍臣再次去復審案件,但這些侍臣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他們有膽量替別人翻案嗎?如果他們替別人翻案,下一個被構陷的就是他們;所以這些侍臣沒有一個敢說實話,只能說周興、來俊臣審的沒錯。另外,那些被構陷的犯人在獄中遭受了嚴刑拷打、刑迅逼供;如果翻供的話,馬上又是大刑侍候,比死都難受,所以只能承認自己確實謀反了。這都是周興、來俊臣們制造的冤案。如今周興、來俊臣之徒已經被您處死了,‘臣以一門百口保內外官無復反者[2],若有人謀反,臣愿承擔一切責任。”
這就是姚元崇的膽量與擔當——寧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人,以換取天下的長治久安,可敬可佩。
懂得感恩:違舊主而泣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王朝,史稱神龍政變。
《新唐書》載:“后遷上陽宮,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慶,崇獨流涕。柬之等曰:‘今豈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3]這段話很有意思。武則天退位遷居于上陽宮,太子李顯即位,這是李唐王朝重歸正統的大事,百官都很開心,為大唐的復國而相互慶賀,但姚元崇卻大哭不止。于是張柬之就說:“今天是個能哭泣的日子嗎?我看你是要大禍臨頭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登基大概要三十把火。姚元崇在李顯登基做皇帝的日子哭武則天,這純粹是找死的節奏。但姚元崇不管這些。他懂得感恩,他說出了如下一段話:“我長期侍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內心感到萬分的悲痛,實在是忍不住,所以才哭出來。這也是做為一個臣子應該有的節操,我就是因此獲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諫《十事要說》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講武新豐。“講武”是講習武事之意,也就是軍事演習。其間玄宗以打獵為由召見了姚元崇。打獵結束后,玄宗對姚元崇說:“朕想請你出任宰相。”可姚元崇卻對玄宗提出了十件事,如果玄宗做不到這十件事,他就不接受宰相一職,這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說》。史載當時姚元崇跪奏:“臣愿以十事聞,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辭。”[4]
這十條意見簡要說是:一、武后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二、青海邊界已沒有反復被擾的災禍,陛下能否不再貪圖邊功;三、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四、能否不讓宦官參政;五、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六、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七、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八、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九、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十、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內寵專權。[5]
這十條意見是針對武則天以來的政治弊端提出來的,是從實踐中得來的真理,著眼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當然也可以說是赤裸裸地逆龍鱗、掉腦袋的意見。假如玄宗不接受這十條意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孰料玄宗聞罷,只緩緩地吐出四個字:“朕能行之。”[6]由此揭開了“開元盛世”的大幕。
力主滅蝗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中國曾經飽受蝗災之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記載,蝗蟲即是為害田稚的“螟螣”之一。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發生了一場特別嚴重的蝗災。有多嚴重?所過之處,莊稼全無。《新唐書》記載“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7]這時姚元崇為避帝號(開元)已更名為姚崇。他向玄宗上奏道:“《詩》云:‘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賊。此除蝗誼也。且蝗畏人易驅,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勸。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8]
姚崇的奏折寫得很巧妙,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和漢光武帝下詔滅蝗的歷史,陳述了滅蝗的重要性,同時給出了滅蝗的具體辦法。
“蝗”與“黃”諧音,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多數人認為這是上天對人類的示警。唐玄宗與其時的文武百官都是這樣認為的。汴州刺史倪若水說:“除天災者當以德,昔劉聰除蝗不克而害愈甚。”[9]黃門監盧懷慎說:“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愿公思之。”[10]
但姚崇力排眾議,堅持滅蝗。他說:“劉聰(十六國中的漢趙皇帝)是個偽君子,算不得正統皇帝,因此他的德行是不能勝過妖妄的。現如今是天下盛世,妖妄不能勝過德行。再說,古時候凡是賢良太守管轄的區域,蝗蟲都是繞道而避之。那么現在汴州遭受蝗災,難道是因為倪刺史沒有德行而造成?滅蝗的命令就由我以大臣的身份下達吧。如果上天要怪罪,就怪罪我吧,與陛下您沒有任何關系。”
滅蝗很成功。倪若水使用焚化埋葬的辦法,滅蝗一十四萬石。盧懷慎自不敢違逆姚崇。蝗災漸漸地就消失了。
姚崇滅蝗的舉措突破了時代的局限,是謂有魄力、有膽識。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姚崇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倚重,君臣之間的關系急速提升,可謂是蜜里調油,凡朝中大事玄宗都會征詢姚崇的意見。有一次,姚崇生病了,就請假休息,玄宗就令源乾矅去姚崇的家里征詢姚崇的意見。對的,一定會說是姚崇謀劃的好;不對的,就會責備為什么不去問問姚崇。由于姚崇的家離朝中很遠,唐玄宗就希望姚崇住到宮里來,但姚崇謝絕了。[11]
人無完人。姚崇手下的紫微史趙誨,很得姚崇的信任。可是趙誨卻仗著姚崇的權勢,行起貪污受賄的勾當。唐玄宗知道后,就把趙誨送進監獄,判了死刑。姚崇也為趙誨說過情,但唐玄宗沒有答應。
這個時候,姚崇明白了一切——唐玄宗這是在借趙誨敲山震虎。于是姚崇多次提出申請,唐玄宗最終批準了他的退休。[12]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一代名相姚崇在今河南伊川逝世。唐玄宗追贈以揚州大都督,謚曰文獻。[13]姚崇得以善終。
注釋:
[1]時在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前后,事載《舊唐書》卷九十六《姚崇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021頁。
[2][3]《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姚崇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382頁。
[4][5][6]《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姚崇列傳》,第4383頁。
[7][8][9]《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姚崇列傳》,第4384頁。
[10][11][12][13]《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姚崇列傳》,第4385頁。
作者筆名:行者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