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酒不僅是中華民族鐘愛的美食之一,還是通神悟道、演繹藝術生活和獲得精神享受的重要憑借。巴蜀地區歷來就是詩與酒全面融合、詩人與酒互為滋養的夢幻之地。巴蜀人或寓居巴蜀之人以萬千詩篇高歌生產、生活、生命以及人性、人情、人倫之美,無拘無束地訴說詩酒自娛、精神自足的生活常態。巴蜀酒詩詞既是當代社會秩序建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川酒產業吸附、影響消費者的春風細雨。
關鍵詞:酒文化;煙火氣;以文化民;川酒產業
蜀水巴山,騰歡萬里,濃香衍盈天府。六朵金花,聲名在外,宛若人間仙露。佳醪豐裕。臨卭酒、杯深莫誤。遙想詩仙太白,當年何忍離去。相識樽前如故。只今朝,猶多思緒。醉里乾坤獨大,知君何處?休道才情自負。一壺在、偏教人羨慕。酬賞流光,新詞獻賦。
蔡競:《天香·巴蜀酒詠》
一
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既是一種具有特殊芳香氣味的飲品,更是高尚的天祿。
西晉江統所著《酒誥》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文獻所載與考古發掘出的新石器早期眾多酒器,正好前后印證。遠古的中華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發現水果及動物乳自然發酵帶來的濃郁香味和陶醉現象后,便嘗試著人工模仿,獲得了與自然發酵類似的芳香美食,于此便與酒結下不解之緣。隨著早期文明的步伐,不斷探索中的夏商周先民,先后掌握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釀酒,以及利用天然微生物或酶類直接釀酒的技術。到漢代,人工制曲技術上的突破和推廣,開啟了中國酒業的第一次騰飛。至唐宋,不但傳統的發酵酒技術已經發展到高度成熟階段,而且配制藥酒和果酒也得到突破性發展。屆元朝,隨著蒸餾法釀制燒酒技術的成熟與普及,中國白酒自此異軍突起并迅速發展成為市場的新寵。明清兩代是中國酒業發展的高潮期,傳統的釀造酒、配制藥酒以及果酒得到長足發展,新生的蒸餾白酒也以攻城掠地之勢取代了傳統的釀造酒,成為中國酒業的形象代表。
酒不僅是中華民族鐘愛的美食之一,還是通神悟道、演繹藝術生活和獲得精神享受的重要憑借。陳子昂“酒既醉,樂未已”和“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白居易“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孟浩然“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黃庭堅“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楊萬里“生酒清于雪,煮酒赤如血,煮酒不如生酒烈”等等,既有對酒的直接贊美,也有對酒在生活中須臾不離的見證紀實,可見詩不離酒,酒不離詩。蘇軾“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黃庭堅“滿酌不須辭。莫待無花空折枝”,蘇元老“醉里高歌開口笑,世間名利一毫輕”,楊慎“酒酣耳熱忘頭白,為子一賦壯游篇”等等,則是詩人對人生無常、樂觀豁達的感悟,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探求。
五千年中華文明,蕩漾著美酒的芳香,浸潤著美酒的滋養。自中國酒產生之日起,不斷發展進步的釀酒技術、歷代層出不窮的酒品和各種與酒有關的器物及標識,完整載述著中國酒產業的發展演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酒文化的熱衷、創新和升華。掀開那些厚重的歷史典籍,可以看到活色生香、美妙絕倫的各類名酒充盈于滄桑歲月,立體呈現出中國酒文化的豐富醇厚和絢麗多姿,全方位影響著中華文化的形塑進程。那些關于酒的典章制度、工具工坊、配方技藝、民間習俗、語言規范及詩詞歌賦,以及由此衍生的酒祭、曲祭、神供、酒占、酒牌、酒令、禁忌等等,無一不貫穿于政治秩序、社交禮儀、生活標準、風俗習慣諸方面,全面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涵泳于酒世界的豪放與約束的張力、感性與理性的自如、性情與規范調適。中華民族借助酒所表現的信仰崇拜、哲學宗教、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社會理想、審美情趣,以及與酒有關的倫理道德、人格情態、民俗文化、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以及交際禮儀、市場交易等,則是清晰地顯示了中華民族借酒而生、詩性特質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應該說,以酒為載體,以酒行為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蘊涵和巨大的精神文化價值,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識。同時,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還可以讓那些彌足珍貴的酒文化資源潛在的學術價值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價值和市場能量,使之從形而上的文化精神形態轉化為具有現實價值的文化產品,以為傳統酒產業實現迭代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
二
巴蜀之地 , 自古有“天府”美譽,北鄰酒泉,東應酒星,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物產,奠定了酒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文獻中關于大禹時 “儀狄制旨酒”、少康時“杜康造秫釀”的記載,與距今三四千年前的蠶叢、魚鳧以及三星堆時期古蜀人成熟的釀酒工藝,遙相響應。經秦漢至唐宋,進一步形成了以今天的成都、宜賓、瀘州、綿竹、射洪、綿陽、奉節、忠縣、江津等地為中心的眾多酒業重鎮。到了明清時期,以商業重鎮為中心呈點狀分布的眾多酒業集群,已經在巴蜀大地遍地開花。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釀酒業集體化、工業化進程和釀造科技的進步,得天獨厚的巴蜀酒業已發展成為今天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擁有了以六家國家級名酒企業為代表的大品牌群,形成以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全興大曲、沱牌、郎酒為代表的川酒“六朵金花”和川酒“十朵小金花”且香遍神州及海外。川酒無論在總產量、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還是營業收入和省域 GDP 的占比上,都顯示出它已經成長為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
發達的酒業,把巴山蜀水“釀造”成了酒人的樂土。在這片無處不酒香、無風也飛香的土地上,不分南北東西,無論男女老少,其飲酒之風,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因為鐘愛美酒,巴蜀人民釀酒的熱情和創新精神三千年如一日。為了享受借酒而生的生命之美,巴蜀人民演繹生活藝術的激情從未稍減,巴蜀族群借酒衍生的精神文化也因此而神韻獨具,譽滿天下。酒,不僅美化了巴蜀人的生活,還塑造了巴蜀族群激情亢奮、開放進取、樂觀平和、樂天知命與隨遇而安的文化個性。
無酒哪成詩,揮墨舍酒難。巴蜀地區也是詩與酒全面融合、詩人與酒互為滋養的夢幻之地。得上蒼眷顧,巴蜀人的日常生活有幸以酒相伴。世世代代和經年累月受酒激發、生命激情和文化張力被充分釋放的巴蜀人,把酒問蒼天,舉杯邀明月,旨酒迎嘉賓,清醴通神仙,盡情謳歌山河風物、世道人情和時代變遷,演繹出一幀幀動人的生活畫面。巴蜀人在萬千詩篇中高歌生產、生活、生命以及人性、人情、人倫之美,無拘無束地訴說著詩酒自娛、精神自足的生活常態。
在巴蜀詩人三千年綿綿不絕的酒歌里,有以酒會友的閑適歡愉,有寂寞小酌的孤寂無聊,有有酒即安的無奈茍且,有把盞興嘆的倔傲不甘;繼而有生命執著的昂揚奮進;有前路茫茫的沉郁苦悶,有任性恣肆的嬉笑怒罵,有窮達由之的玩世不恭,有呼朋引伴的瀟灑笑傲,有慷慨悲歌的激烈壯懷……巴蜀文明、巴蜀精神和巴蜀族群的人格氣質因此而鮮活而詩化。詩人筆下的萬千雋永的華章,因為有了美酒的暈染和酒史的浸潤,才有了史詩的價值,才能夠高標獨樹、鮮活偉岸又不失人間煙火氣。
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徜徉在巴蜀酒詩的浩翰歷史長河中,既可知布衣的兒女情長和士子的家國心懷,亦可領略這山這水的風土人情,乃至歲月匯聚而成的蕩氣回腸。
依據現有文獻,涂山氏“候人兮猗”開啟了《南音》時代,周公、召公取以為《周南》《召南》,其間“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 已成借酒澆愁的詠嘆。《華陽國志·巴志》所載“旨酒嘉谷,可以養父”“嘉谷旨酒,可以養母”等巴人詩歌,則是以酒盡忠孝之典范。其后,西漢有卓文君借酒表現個人生活和情感的《白頭吟》,南朝有蕭子表達個人情志的《美女篇》等名篇佳構。及至唐宋,巴蜀迎來了詩與酒交融的爆發與輝煌,其最為醒目的標志,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們對巴蜀美酒的深情歌唱,以及全國各地持續數百年應和他們的酒歌。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大唐酒詩的領唱人,當屬在巴蜀美酒馨香里成長起來的李白。當李白把噴瀉著巴蜀酒香的激情和才思,化成《將進酒》《行路難》《月下獨酌》《山中與幽人對酌》等 300 多篇酒詩的時候,也就宣示了千年伏流的巴蜀酒詩的異軍突起與曠世偉岸。巴蜀美酒的靈性和巴蜀詩人的傲岸、自信、瀟灑、任性也因此為世人熟知,亦為世人傾慕。客居巴蜀的盧照鄰、王勃、高適、杜甫、岑參、王維、白居易、劉禹錫、張籍、李商隱、賈島、薛濤、薛逢等大唐詩人,群起“白日”“縱酒”“放歌”。他們哼著“蜀酒濃無敵”“鄰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賒”“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的酒歌,把述志抒懷、現實感慨、田園寄情、詩酒唱和,甚至對懷才不遇悲憤的發泄和行樂思想的表達,全都演化成流布天下的“流行歌曲”,蔚成了巴蜀酒詩的極盛之世,成就了巴蜀詩壇從此難以超越的極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萬事可入詩,無詩不酒香的兩宋時期,隨著巴蜀詩人的激增,以及詩酒生活更廣泛的拓展和更高層次的躍升,巴蜀酒詩詞不僅在數量上遠超唐代,而且在酒詩詞的格調上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詩人們的歌聲里,國家興亡、民生疾苦、 胸襟抱負、宦海浮沉、觥籌交錯、人情往來、錢物交換、華屋窄構、傷春悲秋、羈旅思鄉和花前月下,無不因為酒而平添了沁人的溫馨。傳統的酒詩體裁、內容取舍、主題表達、審美取向和表現手法,也因為酒的熏染而發生了明顯改變。在這一時期,巴蜀酒詩詞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有田錫、蘇舜欽、蘇軾、黃庭堅、蘇轍、李新、李石、陸游等。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劍影愁懷落酒深,虛庭芳樹靜愔愔。”元明清以降,相對穩定的社會、蓬勃發展的商業,助推了文人群體劇增和娛樂性的全民飲酒,壯大了酒詩文作者的隊伍,豐富了文人的詩酒生活。其時酒詩作品多,酒詩體裁多,詩酒作品的內容也空前豐富。而此期酒詩體裁和表達藝術的發展,又豐富和拓展了酒詩的表現力。毋庸置疑,楊慎、張問安、張問陶、趙熙、謝無量、劉冰研、劉孟伉等詩人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無數志士仁人在救亡圖存中依然以酒言志,借酒抒懷。林則徐“孤村白酒愁無奈,隔院紅裙樂未央”,梁啟超“醉中呵壁自語,醒后一滂沱”,孫中山“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無不在酒中見悲喜憂愁與壯志豪情。尤其值得我們回顧與感慨的是,諸如毛澤東“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和“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周恩來“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川人朱德“推開黑幕劍三尺,痛飲黃龍酒數杯”和“待到新秋氣爽時,重入頤園詩酒共”,陳毅“杯中早已存忠義,堂上豈能輸氣場”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驚鴻詩句,更彰顯出我們共產黨人的凌云壯志、才氣雙全、忠肝義膽。
四
巴蜀酒詩詞,是川酒產業發展的歷史鏡像,更是川酒產業創造財富的最大潛力所在。川籍詩人諸如卓文君、陳子昂、李白、“三蘇”、楊慎、張問陶,寓川詩人譬如杜甫、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他們因酒而成的名篇佳作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社會認知度,既是今日川酒最富于活力的文化底蘊之所在,是川酒品牌最有社會感召力的魅力因素,也是傳播、頌揚川人精神氣質的最好載體。
川酒再創輝煌,需要巴蜀酒詩詞擔負起歷史的重任。目前,中國酒產業已經走過了單純的酒精飲料提供者的歷史階段,而文化則已經成為了爭取、吸附和親近酒品消費者最有效的媒介。雖然巴蜀酒業歷史悠久,至今仍能在名酒席次、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優勢品牌、馳名商標、產品銷量、主營收入和利潤等方面擁有強壓全國之勢;但隨著固態發酵及其增香淳化科技的不斷進步,企業之間的技術條件日趨接近,行業間競爭已經轉向品牌文化內涵的深廣度,即文化創造財富功能的較量。品牌文化成色,已經成為當下左右酒類產品市場價值的關鍵要素。酒品中的情感和心理負荷占比,事實上已經成為酒品征服消費者的關鍵所在。因此,對川酒產業而言,巴蜀酒詩詞的價值是現實的、具體的、特殊的和格外重要的。
巴蜀酒詩詞也是“以文化民”,培育川酒消費者的優質資源。一般說來,文化軟實力不僅指文化自身所蘊涵的內在力量,還包括一種能夠被他者認同且被別人接受的文化思想和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同時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作為不同時期巴蜀文化精神的代表之一,歷經漫長歲月沉淀而傳頌至今的巴蜀酒詩詞作品,當是巴蜀人生活態度、思想情懷、行為方式以及精神素養的絕妙寫照,成為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優質文化資源。因為,飲酒的人不僅是酒詩詞的創造者,也是酒詩詞最熱心的讀者和傳播者。仰慕名人、親近名人、模仿名人是人的天性。無可否認,美酒在滋潤人們生活、維系社會秩序的同時,酒詩詞及其作者的各種有益信息也會悄無聲息地衍化為社會大眾觥籌交錯間津津樂道的談資,并且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地賡續下去。歷史已經證明,因酒而衍生的酒詩詞,既深受人們所喜愛,也可以引導、豐富和提升人們精神生活,進而培育、引導或鼓勵潛在消費者為社會創造財富,還可以為培育社會良序提供涓涓流淌的潤滑劑。由此可見,酒詩詞既是當代社會秩序建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川酒產業吸附、影響消費者的春風細雨。
巴蜀酒詩詞還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載體。在全球信息化和全國統一大市場格局下,巴蜀人民不僅需要將自己的文化話語傳播出去,也需要將自己廣受全國人民傾慕的詩意生活方式傳播出去。因酒而鮮活地流傳至今的巴蜀酒詩詞,不僅真實地記錄了巴蜀人民創造生活、享受生活的點滴和瞬間,而且使巴蜀人民富有品質的生活方式得到立體展示。因此,巴蜀酒詩詞不光是巴蜀人認知過去、中國各族人民認知巴蜀歷史的媒介,也是傳播包括巴蜀酒文化在內的巴蜀文化的有效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從史前到當代,巴蜀酒業發展史上的點滴進步,都是文化涵養、激發和反哺的結果;酒品中的非物質化價值,也得依賴文化激發、涵養和彰顯。因為,酒品是特殊的商品,它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還得讓消費者從中獲取精神和心理上的滿足。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巴蜀酒業的發展也催生了巴蜀酒詩詞的發展壯大,為詩詞歌賦在新時代傳承發展提供了自由翱翔的藍天。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我們盡可以把巴蜀酒業不斷發展的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涵養和激發巴蜀酒詩詞的文化軟實力。面向未來,亟需推進巴蜀酒詩詞的傳播與再創造——這是每一個愛酒之人、每一個愛詩之人、每一個愛人之人的使命與榮光。
酒是巴蜀詩人心中最絢麗的風景。在酒液流淌過的巴蜀大地,酒香所及之處,就一定有詩人的深情顧望和歌唱。歷代巴蜀籍詩人和旅居文人留下的涉酒詩詞作品數以萬計,而每一篇作品都是他們心靈深處的低吟淺唱。早在2008年之春夏,我因對口服務全省工業經濟和國資國企、科技創新等工作,即為四川攜手全國學者和企業家編纂“中國酒文獻專書與篇卷系列”叢書而奔走呼號并受聘擔任《中國酒文獻詩文集成》編委會主任和《中國酒文獻篇卷集成》顧問。自那時起,本人即萌生了牽頭編纂巴蜀涉酒詩詞專集的念頭,同時著手進行了人力資源、典籍文獻等方面的準備。及至2021年冬,這一編纂項目才在五糧液集團主要領導的傾力支持和其他四川知名酒企的熱情鼓勵下,得以塵埃落定。通過兩年多的艱辛努力,在四川省工業文化協會及五糧液文化研究院的具體組織下,我們精選了自古蜀文明至今,共335位詩人,計1199首(篇)有關“酒”的作品,加以校勘、注釋和評析,編纂成眼前所奉之書。[2]盡管業界人士大多認為,讀難于選,選難于注,遺珠之憾在所難免,而嘗鼎一臠亦可知味。我們期待著識者的匡謬補闕,也期待讀者能透過本書酒香盎然而富有生命氣息的詩詞作品,感受到巴蜀酒詩詞無所不及的氣場,了解到巴蜀人雅俗一體的詩酒生活的精彩,欣賞到巴蜀酒詩詞驚天泣地的雄渾與瑰麗。權且代作書序,祈請垂閱并示雅正。
這里,余以劉勰先賢之《文心雕龍·序志》最末一句話作此代序之結尾吧:“文果載心,余心有寄!”[3]
注釋:
[1]習近平:《使偉大抗疫精神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2020年9月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50頁。
[2]《巴蜀酒詩詞選注》,東方出版社2023年版。
[3](南朝·齊)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解》,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36頁。
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咨詢委員,四川省工業文化協會創會主席,《巴蜀酒詩詞選注》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