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瀅瑩


摘要 以“血液循環系統”的復習為例,運用項目化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癥狀和應急處理、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如何科學預防心血管疾病,并引導學生制作心血管疾病防護宣傳資料,運用學科知識整理總結心血管疾病的防護知識,提高對生物學學科價值的認識,培育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關鍵詞? 心血管疾病項目學習社會責任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1003-7586(2023)03-0042-03
2020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指出,心血管病是導致中國城鄉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是心血管疾病導致的。隨著心血管疾病給居民和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日益加重,為了響應“健康中國行動”的號召,提高居民對心血管疾病的認知,縮短診療時間勢在必行。生物學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從生物學的視角認識心血管疾病。為此,筆者以項目學習的方式整合“血液循環系統”復習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癥狀和應急處理、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如何科學預防心血管疾病,并制作心血管疾病防護資料用于宣傳。
1 項目的設計背景
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章“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作為初中生物學的重要知識板塊,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其主要的難點在于認識心臟的結構、血管與心腔之間的連接、血液循環的路徑、動脈血和靜脈血在血管內的分布等等。這章內容在復習課上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復習課教學以知識回顧和學生練習為主,傾向于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另一方面,復習課的重心容易放在知識建構的準確性上,而忽略了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
學科項目化學習本質上是“學科核心知識在情境中的再建構與創造”。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核心知識與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維度高度相關?;谝陨媳尘?,整合“血液循環系統”復習的項目式學習主要包含兩個目標:①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完成對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②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心血管疾病,增強預防的意識與能力,并通過向家人發放宣傳手冊,培養社會責任,提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2 項目情境創設
教師展示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全球最主要死亡原因前十位的數據圖,引導學生分析數據,激發學生興趣,引入項目主題。學生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居于首位,遠高于癌癥及其他疾病。教師隨即提出為了預防疾病、健康生活,需要具備相關的科學知識和防護能力,從而引入“制作心血管疾病防護宣傳資料”項目主題。
設計意圖:本節課情境導入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有效的復習教學提供保障。
3 子項目設計
本次項目式教學中的子任務主題與活動設計思路見表1。
3.1揭開心血管疾病的神秘面紗
首先,教師提問:了解心血管疾病應從“心”開始,還記得心臟的位置和主要結構嗎?學生小組合作畫圖,回顧心臟的位置與主要結構。教師繼續提問:心臟作為泵不斷給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環流動提供動力,分布全身的血管有哪些類型和特點呢?學生列表比較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
接著,教師請學生判斷冠狀動脈是上述哪一種類型的血管,并提問:如果冠狀動脈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官腔狹窄或堵塞,會造成什么后果?通過心臟和血管的知識回顧以及資料分析,學生能夠總結出:冠狀動脈是動脈的一種,其分布在心臟表面,用于供給心臟自身所需的營養和能源。當冠狀動脈出現病變,心臟就會缺血,無法獲得氧氣和養料,會發生心絞痛、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即冠心病。
明確了冠心病的概念后,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另一種心血管疾病——中風。教師發現大多數學生知道腦梗和心梗的原因是腦部和心臟的血管被血栓堵塞,并據此提出問題:在出現心梗和腦梗后,越早救治效果越好,超過最初幾小時的救治時間容易致殘甚至死亡,這是為什么?并引導學生利用循環系統的功能進行解釋。學生結合循環系統相關知識,可以得出:因為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是為全身的組織細胞運輸氧氣和營養物質,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如果發生了腦梗和心梗,血液循環被阻斷,腦部或心臟肌肉會失去血液供給,無法獲得氧氣和養料,長時間下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造成嚴重后果。
設計意圖:此任務的明線是學習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常見類型,如冠心病、心梗和腦梗,暗線是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表格和簡圖的形式自主梳理心臟和血管的結構與功能、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同時提高了分析與比較、總結與歸納的能力。3.2揭示突發心血管疾病的癥狀與應急處理方式
在初步認識心血管疾病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探討心血管疾病的癥狀和應急處理方式。學生閱讀資料,小組討論并完成下列任務:(1)以情景劇、科普小短文的形式描述心梗、腦梗發生時的癥狀或預兆,介紹突發心梗、腦梗時的應急處理方式。(2)根據血液循環路徑的知識,思考并嘗試畫圖解釋血栓發生心臟、腦部或肺部,但用溶栓藥物時卻在手部輸液的原因(3)用紅色紐扣等道具模擬血液鑒定結果,并闡明術前血型鑒定與凝血功能檢查的原理與必要性。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和建議。最后,教師帶領全班同學復習血液組成相關的內容。
設計意圖:以情景劇的形式展示心梗和腦梗發生后的正確應急處理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通過找尋答案,回答問題,學生復習了血液循環的路徑、血液的組成和輸同型血原則等內容。
3.3探秘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
教師繼續引導:了解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哪些?通過小組閱讀資料,師生總結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因素。此時,學生不難發現眾多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高血壓。教師據此引導:血壓是指在血液循環中,血液對動脈管壁的側壓力。偶爾一次血壓高就是患了高血壓嗎?學生回憶并指出只有血壓經常超過18.7/12kPa 才是高血壓。教師總結高血壓相關知識,繼而通過提問:中醫切脈是通過什么來判斷身體情況呢?引導學生回想另一個與動脈有關的概念——脈搏。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小組合作總結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接著對首要因素高血壓進行探討,明確高血壓的判斷依據,同時回顧血壓、脈搏等概念。
3.4科學預防心血管疾病
經過之前的討論,學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誘因是高血壓,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考課本中預防高血壓的內容,給出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建議,包括:①避免使用煙草和飲酒;②合理科學膳食,日常飲食清淡;③適量活動身體,積極鍛煉提升免疫力,控制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總發病率和死亡率等。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總結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建議,提高總結歸納能力。 3.5成果匯總,制作手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在課后一周時間內將課堂的活動內容匯總整理,以短視頻、PPT、美篇或繪本等形式制作心血管疾病防護宣傳材料。
4 教學反思
4.1巧設生活情境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結果他們自然地學到了東西?!北敬谓虒W采用項目式的方式推動復習的進行,以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關注、參與,最終自主解決五個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相關概念的自主構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有效復習了血液循環系統相關知識并進行應用,也體會了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了生物學核心素養。
4.2任務驅動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充分探究教材,挖掘其中可以進行探究的問題,通過精心的設計,讓學生大膽假設、積極探索、小心求證。
本次項目式教學將章節內容與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創作心血管疾病防護手冊,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將復習內容隱含在一系列任務中,以任務完成的過程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在循序漸進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最后的交流匯報給學生創設了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后能夠相互交流并得到反饋。
4.3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學生是不斷成長的,教育的意義就是引導和促進學生發展和完善。因此,起著導向和激勵作用的評價環節,應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項目學習中,應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在這一項目中,教師帶領學生圍繞項目主題共同建立評價標準(表2),對每一項任務成果和最終的宣傳材料創作都進行了評價。評價采用量表的形式,設計多個指標,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同時,采用自評、組評和師評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交流和相互學習,幫助每位學生建立自信,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胡盛壽.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21,36(6):521-545.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31.
[3]李建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預防[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6):621-62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