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當為兒童特設境遇,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師授與。設備簡陋的學校,什么東西都沒有,即比不良家庭,亦覺干枯百倍。兒童處這等境遇里,聰明閉塞,心無所注。然而先生所授的書本,偏要天天相親。試想,就是書本里滿盛著有味的故事,好玩的花鳥,在兒童有什么趣味?所以授與書本之先,必定要有可以引起需求這書本的境遇。有了聽故事的習慣,玩花鳥的嗜好,自然想尋求故事,記述花鳥。這個當兒,教師與以相當的書本,最是自然湊拍的事。兒童止覺滿足,并不覺我是學習功課。然而功效卻比由教師教授的為大。在初學年兒童,才習文字,尤當純用直觀教授。從前授課,也曾有直觀教授的方法,教師特取一事物,提示學生,然后教以書篇。這也似是而實非。事物出于提示,可知不與周境相和,而必突入兒童意境。雖然也能引起需求,若論動機,已屬被動。倘若境遇里面,已足引起需求,則不必提示,便達目的。譬如兒童早從園庭里審知鳥的一切,教授“鳥”字便算不得一回事。可見要行直觀教授,首須設備的周密。所以學校里宜有會場、農園、工室、博物室、圖書室等等設備;而教師也是兒童境遇里一要件,切不可遠遠隔離,授課時才相見。果能設備這等完備的境遇,當然不僅國文教授獨事其利。可是要國文教授成功,非有這等境遇不可。國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內的教科啊!
——葉圣陶《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
(原載《教育雜志》第14卷第1號,后收入《國文國語教育論典》,語文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