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潮 趙蒙蒙 萬昊 李浩彤 姚石磊
摘 要 本文基于新形勢下《國防科研試制費用管理辦法》(財政部財防[2019]18號文)的出臺背景,分析目前軍品采購“報價—審價—定價”的成本加成法定價審價機制,并結合日常軍品報審價的具體工作實踐,針對18號文重視硬件成本支出、忽視軟件研發,報價缺乏靈活性、忽視增加成本的兩方面的特點,提出軍工企業應對事前事后審價時的注意事項,應對事前審價時要正確區分項目種類并有所側重,例如研究類項目要重視報價支撐材料的合理性,包括具體分析支撐材料與項目需求相似性和不同、報價方案與技術方案的匹配性,做到不增不漏;應對事后審價時,要關注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合理安排經費支出、重視應付未付經費的詳細闡述。只有這樣,軍工企業才能做好報價審價工作,提升企業的利潤及效益。
關鍵詞 軍工企業;軍品;18號文;報審價
DOI: 10.19840/j.cnki.FA.2023.03.011
目前我國現行的軍品采購定價審價機制,一直延續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業部門報價—裝備采購部門(或委托第三方)審價—裝備定價部門定價”的模式,采用成本加成法對軍品進行定價[1]。從實際的軍品定價審價工作上來看,裝備采購部門和軍工企業的主要矛盾在于對定價成本構成的認定。根據《軍品價格管理辦法》(計價管[1996]108號文),我國軍品價格由定價成本和利潤率兩部分構成,在5%的利潤率固定不變的情況下,軍品價格完全取決于軍品的定價成本[2]。
為了應對新形勢下建設現代化軍隊對于高質量裝備的要求,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軍委裝備發展部聯合財政部出臺《國防科研試制費管理辦法》(財防〔2019〕18號)(以下簡稱為“18號文”),該辦法進一步規范加強了國防科研試制費管理,該辦法表明對于裝備研制項目經費,從內容構成、論證與管理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3]。除此之外,近年來經費主管部門在科研項目經費需求上,推行競爭性采購和加強軍品審價,2019年軍委后勤保障部出臺的《軍隊單一來源采購審價管理辦法》從過去事后審價一道關口,變為事前預審、事后審價兩次把關,不斷優化審價流程。
目前在軍品采購過程中,軍品采購部門發布采購需求,規定最高限價,軍工企業對軍品進行報價、軍品采購部門組織審價、價格主管部門進行最后定價,除裝備型號批產采購報審價采用的是《軍品定價議價規則(試行)(國辦函[2019]11號文,90%以上的科研項目報審價的依據為“18號文”。
軍工企業面臨的審價分為事前審價和事后審價兩種類型,事前審價發生時間在項目執行之前,工業部門基于對項目成本的預估,根據項目技術方案確定預計的材料、專用、外協明細,采用類似指標或型號的材料、外協合同進行價格合理性的支撐,而燃動費、事務費、固定資產折舊費、管理費、工資及勞務費則根據本單位近幾年經濟數據進行預估。事后審價發生在項目結束后,實際成本已經發生,事后審價相對而言比事前審價簡單,因為實際成本已經發生,只是對于支出合理性的審查,比如是否有項目執行周期外的支出,是否有不屬于本項目的支出,以及對于后續應付未付支出的認定,因此事后審價對于項目執行期間成本費用管理要求較高。
目前審價工作模式主要為裝備采購部門委托第三方審計公司執行,2020年6月以前,審價主要以中咨公司和新時代咨詢公司為主,近兩年逐漸開放給一些有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報審價壟斷的局面逐步在改變[4]。但是,對于國家重大專項、重要裝備型號研制、傳統的預先研究項目審價,仍然以中咨公司為主。
一、“18號文”的兩方面特點及問題挑戰
在“18號文”實施的三年多時間里,該文件指導了大量的項目報審價,而軍工企業在依據18號文報審價過程中,逐漸發現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不足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重視硬件成本支出,忽視軟件等智力成果。國內軍工企業裝備研發工作,實施以硬件為中心的系統工程模式[5]。軟件產品作為硬件產品的附屬物來對待,在大部分情況下未單獨列入系統裝備計劃和技術配套清單中。在實際項目實行過程中,通常既有硬件研制又有軟件開發,雖然軟件開發報價有《軍用軟件計價規范(試行)》(軍規裝[2020]4號文)作為依據,而在一個項目報價時通常只采用同一個報價指導文件,這就導致軟件并沒有單獨報價,對于部分需要外協的軟件可以報到外協費中,而對于自研軟件這部分經費是被忽略掉的,只能均攤到本單位的管理費用中,這就導致項目實際成本支出和報價是不匹配的。
第二,報價缺乏靈活性,忽視增加成本。雖然在“18號文”中規定了不可預見費用,作為研究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可預見因素而預留的費用,但同時規定了超額累退比例以及較為嚴苛的適用條件,適用條件為項目周期超過36個月、經費超過1000萬元的項目。事前審價工作是在項目立項后、各項成本發生前進行,需要對未來的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預計,即使可以預見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各項間接費用等上漲,報審價實踐中這部分經費也是不被軍方審價組認可,同時在實際項目執行過程中,有時會因技術方案的改變而帶來成本增加。
二、軍工企業應對審價時的注意事項
在目前軍工行業涉及審價的項目中,事前審價大約占據80%左右、事后審價占20%左右。事前審價項目應用比較廣泛,而事后審價主要應用于兩種情況,一是單一來源采購,先通過預審確定暫定價格,在項目交付后審價確定最終合同額;二是項目周期緊張,為加快項目執行速度,先暫定經費。而對于軍工企業項目管理中,事前、事后審價差別較大,報審價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有很大不同。在事前審價需要注意以下三點:正確區分項目種類;報價支撐材料的合理性;報價方案與技術方案的匹配性。
(一)正確區分項目種類
在“18號文”中,試制類、技術類、研究類項目是根據科研任務內容、成果形式以及經費使用特點進行區分的。“18號文”中對三種不同類型的項目的事務費、管理費、工資及勞務費規定了不同的計算方法與計算比例。項目認定類型不同,會計算出截然不同的事務費、管理費、工資及勞務費,尤其是研究類項目,事務費、管理費、工資及勞務費在項目報價中占比很高,因此在審價過程中,專家會格外注重項目類型的劃分。如果在審價過程中,專家認定把研究類項目改為技術類或試制類,項目總經費要減少20%—30%,因此正確區分研究類項目十分重要。“18號文”中研究類項目,材料費、專用費、外協費所占項目總經費比例并無明確要求,但在實際審價過程中,有些軍方專家會利用“18號文”的補充文件及工作經驗積累,限定項目材料費、專用費、外協費三項費用經費之和的比例,研究類項目材料費、專用費、外協費三項費用經費之和不能超過項目成本的30%,因此在報價中對待研究類項目時一定要慎重。研究類項目報價時,還存在一個重要問題是項目投入的人工成本。對于大部分項目,在研究類報價中,預計實際投入人年數與按照產值法計算推導出的投入人年數兩者往往是不匹配的,比如某單位上一年度產值為10億元,科研人員數量為400人,人均產值為250萬元。在實際報價中,1 000萬元的研究類項目,按照產值法計算投入人年僅有4個人年,而現實情況是實際人力投入是遠遠超出4個人年的。在研究類項目報價中,上報人年數往往高于產值法計算的人年數,最多時可能是兩倍。因此在審價時,需要向審價專家說明,本單位產值中科研項目、批產項目、民品項目等所占比例以及投入人員數量,支撐研究類項目科研人員投入的合理性。
(二)報價支撐材料的合理性
在事前審價中,直接成本的認定比較主觀,尤其是對于外協費的認定上。在審價過程中,對于材料費、專用費、外協費認定的依據主要采用的是類比法,報價方提供相似合同、發票或報價單。材料費中原材料、外購成品等通用性產品單價比較容易支撐,而專用費和外協費的支撐難度較大,專用設備、儀器、工裝夾具的用量往往較少,很難找到相似的支撐,而外協費中的支撐材料也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即使找到完全一樣的,專家可能質疑本單位存在重復外協的情況。因此外協費支撐合同,既要做到和報價中外協內容存在相似部分,又要能體現出差距,這就要求報價方對本單位近年來的外協合同內容、標的有比較好的了解,或能從本單位的合同管理系統中很快找到相關材料。在審價過程中,許多財務專家對于技術細節并沒有很深刻地認知和把握,因此工業部門的報價人員,除了列明支撐材料,還需將支撐材料與報價項目的相似性進行分析闡述,增加報價的合理性。在報價支撐材料準備中,面對一些新領域課題,有時確實找不到類似的合同或發票,需要第三方詢價。然而目前對于第三方的報價單,許多財務專家是持懷疑態度的,甚至有些專家會籠統地按照報價數額的80%進行認定,因此在提供詢價單時,一定要做到報價詳細、合理、真實。燃料動力費、固定資產折舊費、管理費、工資及勞務費的審價依據,則需要提供本單位財務審計報告、科目余額表、管理費明細賬、分攤方案等支撐文件,而這些文件對于大部分項目是通用的。
(三)報價方案與技術方案的匹配性
在報價過程中,報價方案和技術方案的匹配性很容易被忽略,因為通常在項目報價中報價方案和技術方案可能是不同的人員編制的。“18號文”中試制類、技術類項目交付的產品大部分為實物,產品構成比較詳細,也有比較明確的交付清單,根據交付成果細化報價方案,可以做到較好的匹配性。而對于研究類項目,交付成果為報告論文、標準規范等,對于材料費、外協費的認定是比較謹慎的,必須要在技術方案的交付成果中找到必須要采購或者外協的依據,而且對于一些常用的非耗材的外購成品或者本單位常用的設備設施,財務專家是不予認可的。還有一種情況,備品備件通常為單獨的交付清單,備品備件的報價容易被忽略,在報價中尤其需要注意。
事后審價主要依據為項目的成本明細賬,因此,要求項目管理人員在執行過程中合理安排經費支出。事后審價主要焦點為是否有項目執行周期外的支出,是否有不屬于本項目的支出,存在此類情況按規定要審減。事后審價另一個焦點是對后續支出的認定,項目后續支出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已經簽訂合同尚未付款、已經簽訂合同只付部分節點款、已經簽訂合同掛賬未付款、未簽訂合同。在這幾種情況中,未簽訂合同的款項是很難被認可的,除非有比較有說服力的原因,因此對于項目管理者,在項目執行中要有計劃地簽訂采購、外協合同,合理安排經費撥付。
三、結語
本文分析目前軍品采購“報價—審價—定價”的成本加成法定價審價機制,介紹新形勢下“18號文”的出臺背景并分析目前軍品報審價的背景及現狀,同時指出“18號文”重視硬件成本支出、忽視軟件研發,報價缺乏靈活性、忽視增加成本的兩個特點。提出軍工企業應對事前事后審價時的注意事項,指出軍工企業在應對事前審價時要正確區分項目種類,尤其是研究類項目,提供報價材料時要注重支撐材料的合理性,對支撐材料與項目需求相似性和不同性進行分析,同時要重視報價方案與技術方案的匹配性,做到不增不漏。事后審價主要注意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合理安排經費支出、重視應付未付經費的把握。只有這樣,軍工企業才能做好報價審價工作,提升企業的利潤及效益。 AFA
參考文獻
[1] 魏法杰,魯萍,楊林超.基于材料費的軍品定價成本模型研究[J].航空財會,2020,2(5):10-14.
[2] 舒本耀.軍品定價面臨的困境及其出路[J].經濟管理,2009,31(4):136-140.
[3] 李壽安,劉芳,梁春華,等.裝備競爭性研制項目經費概算論證程序與方法[J].航空財會,2021,3(1):26-31.
[4] 張劍璞,肖明旺.類市場形態下軍品成本與報審價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22(7):62-64.
[5] 劉博,馬可,范云鋒.新形勢下加強武器裝備軟件管理的探討[J].質量與可靠性,2018(6):40-43.
(編輯:馮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