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娟
6 月12 日,“海信系”旗下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芯微”)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受理。信芯微是A 股主板上市公司海信視像的控股子公司,若其能夠順利上市,則“海信系”旗下的上市公司數量將達到5 家。
信芯微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成立迄今僅僅4 年,因其強大的股東背景為公司業務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近三年的業績表現不俗,但與此同時,同多數“背靠大樹”的公司一樣,信芯微也面臨著獨立性方面的質疑。
作為一家從事顯示芯片及AIoT智能控制芯片的Fabless 模式芯片設計公司,報告期內(2020 年至2022 年),信芯微實現營業收入2.56 億元、4.68億元、5.35 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36.59 萬元、7472.76 萬元、8397.4 萬元。相較2021 年營收和凈利潤82.45%、659.09% 的增幅,公司2022 年營收和業績增速明顯放緩,增幅僅為14.45%、12.37%。
伴隨著營收規模的擴大和業績的持續增長,信芯微的市場地位逐漸提升。根據CINNOResearch 數據,以出貨量計,2022 年信芯微在全球TCON芯片市場中占有13% 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二名,并位居中國大陸第一名。其中,在電視TCON 芯片細分市場,2022 年公司占有全球46% 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一名;在顯示器TCON 芯片細分市場,2022 年公司占有全球2% 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八名,并位居中國大陸第一名。雖然如此,信芯微的營收規模仍相較于同行可比公司有不小差距。以公司2022年5.35 億元的營收規模來看,可比公司格科微營收規模達59.44 億元、韋爾股份達200.78 億元、天德鈺達11.98億元、中穎電子達16.02 億元,僅略高于新相微(4.27 億元)。有意思的是,信芯微規模雖然不大,但報告期內的綜合毛利率卻分別達到了41.15%、49.86%、47.84%,相比之下,上述同行業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卻僅有30.73%、46.90%、35.17%。
信芯微的盈利能力雖然在同行公司對比上略勝一籌,但事實上信芯微選擇同行可比公司的依據是值得商榷的。《紅周刊》發現,在技術指標對比方面,基于公司主要產品、業務構成與規模、市場地位、競爭關系等因素,信芯微選取顯示芯片行業主要企業聯詠科技、奇景光電、集創北方和AIoT 智能控制芯片行業主要企業兆易創新、中穎電子作為公司技術指標的可比公司。要知道,TCON 芯片作為公司核心產品,信芯微也提到,該產品市場的主要廠商包括聯詠科技、奇景光電、集創北方等,并稱其為“主要競爭對手”,也就是說這幾家公司與信芯微的可比性更強。同時提到,其他行業內主要企業中,格科微、韋爾股份、天德鈺、新相微的產品以顯示驅動芯片為主,與公司產品存在一定差異,顯然可比性較低。
可令人不解的是,招股書在進行財務指標對比時,除了中穎電子外,仍舊選取了與公司產品存在差異的格科微、韋爾股份、天德鈺、新相微這四家公司進行對比。雖然可比性較強的聯詠科技、奇景光電兩家境外企業的公開資料較難獲取,但曾在科創板IPO 的集創北方、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兆易創新的財務數據卻是公開可查的,而信芯微卻沒有選擇這兩家公司作為可比對象,顯然,這背后的原因需要公司解釋。
報告期內,信芯微芯片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44%、95.43%、90.61%,是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顯示芯片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1.20%、91.70%、85.84%,主要包括TCON 芯片和畫質芯片;AIoT 智能控制芯片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3.23%、3.73%、4.77%,占比較低。以上產品中,TCON 芯片是公司的核心產品,收入占比在70% 以上,畫質芯片次之。
值得一提的是,信芯微核心產品TCON 芯片的銷售單價在最近一期出現了下滑,報告期內,該產品的銷售單價分別為5.11 元/顆、7.15 元/顆、6.46 元/顆,其中2022 年的單價下滑幅度為9.67%。
從市場需求來看,TCON 芯片未來幾年的需求增速并不算亮眼,根據CINNO Research 數據,2022 年全球TCON 芯片市場相較于2021 年有所回落,需求量由6.19 億顆降低至5.22 億顆,市場規模由12.43 億美元降至10.27 億美元。預計2023 年全球TCON芯片市場需求和市場規模分別降至5.02 億顆、9.87 億美元,而2024 年至2027 年雖然市場規模恢復持續增長,但TCON 芯片市場需求卻仍在下調中,預測2027 年全球TCON 芯片市場需求量降至5 億顆。在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信芯微業績能否維持持續增長態勢是存在懸念的。
一個更加不利的消息是,信芯微對下游的議價能力正逐年減弱。2022年,信芯微TCON 芯片的單位成本下降了4.41%,但單位售價卻下滑了9.67%,單位成本降幅不及單價降幅,導致該產品毛利率下滑2.93%。畫質芯片情況同樣如此,2022 年該產品單位成本同比上漲97.75%,但其單位售價卻只同比上調了49.18%,單位成本上漲幅度遠超單位售價,導致該產品毛利率也迅速下滑了17.95%。
與此同時,信芯微還面臨客戶和供應商集中度“雙高”的情況。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的合計銷售金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5.61%、91.59%、87.94%,前五大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當期原材料采購總金額的比例分別為88.63%、79.23%、82.34%。如此情況意味著,如果未來公司與其中一方合作關系出現不利變化,很可能會帶來不能及時獲得供貨或出貨的風險,進而影響新產品迭代和現有產品持續量產。
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海信視像直接持有公司54.95% 的股份,為公司直接控股股東,海信集團控股公司持有海信視像30.02% 的股份,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海信集團混改后至今,海信視像無實際控制人,因此信芯微也無實控人。
背靠海信視像這棵大樹,信芯微的關聯交易問題格外矚目。招股書顯示,在信芯微前五大客戶中,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一直是公司的第一、第二大客戶,報告期內為信芯微貢獻了占比高達25.57%、18.11%、19.43% 的營收。與此同時,信芯微與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還存在關聯采購,報告期內的重大經常性關聯采購額分別為348.41 萬元、242.53 萬元、592.52 萬元。也就是說信芯微與控股股東關聯銷售和關聯采購是同步進行的,其原因是需要解釋的。
在此背景下,信芯微也面臨著交易公允性和獨立性的質疑。根據招股書,信芯微的重大經常性關聯銷售是向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銷售顯示芯片、AIoT 智能控制芯片及提供技術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報告期內銷售給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的顯示芯片占該類產品同期收入的23.77%、14.68%、16.40%;而AIoT 智能控制芯片收入占該類產品同期收入的比例高達85.46%、94.57%、98.04%,可以說信芯微的AIoT 智能控制芯片幾乎全部賣給了關聯方。
值得關注的是,信芯微對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的銷售毛利率明顯異于對其他客戶的銷售毛利率。報告期內,信芯微對該關聯方銷售顯示芯片的毛利率分別為43.70%、44.44%、37.31%,而非關聯交易毛利率為36.70%、49.78%、46.03%,顯然除2020 年外,最近兩期的關聯交易毛利率明顯低于非關聯交易毛利率。同期,信芯微對該關聯方AIoT 智能控制芯片的毛利率分別為29.74%、22.85%、16.13%,而非關聯交易毛利率為2.67%、3.78%、30.75%,毛利率差異則更為明顯。
另外,信芯微還對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提供技術服務,報告期內該筆關聯交易的毛利率分別為77.41%、73.14%、60.22%,遠低于95.48%、96.24%、96.46% 的非關聯交易毛利率。這其中是否存在調節業績或是利益輸送的情形還需公司解釋說明。《紅周刊》注意到,海信視像披露的分拆預案顯示,信芯微2020 年和2022 的營收分別為25629.68 萬元、47384.08 萬元、53513.37 萬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36.59 萬元、7460.47 萬元、8362.30 萬元,與招股書披露的業績相比,除2020 年外,其他兩期的業績數據均有一定出入。
除此之外,海信視像和信芯微還存在董事、監事交叉任職的現象。比如信芯微董事長于芝濤目前同時擔任海信視像董事長,董事李煒同時擔任海信視像總裁,董事李敏華同時擔任海信視像助理副總裁,監事會主席焦紅擔任海信視像經營與財務管理部副總經理,監事張然然同時擔任海信視像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加之信芯微與海信視像存在大量關聯交易的背景下,兩者能否有效進行業務管理的隔離來保證公司獨立性是存在很大疑問的。
除了控股公司及其關聯方外,信芯微也與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股份等主流面板廠商,以及海信、東芝、康冠等知名終端品牌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其中,京東方、惠科股份與信芯微存在間接關聯關系。招股書顯示,海信視像、綿陽惠科、信芯微、合肥京東方等企業共同投資了青島超高清,這四家企業分別持有青島超高清38%、12%、10%、5% 的股份。
此外,在供應端,信芯微也與華虹半導體、通富微電存在關聯關系。2022年12 月,信芯微通過增資引入華虹虹芯,增資完成后,華虹虹芯持有信芯微1.92% 的股份。華虹虹芯系業內知名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參與設立的產業基金,除了華虹半導體外,通富微電也持有華虹虹芯9.901% 份額,同時,通富微電與信芯微另一股東南通華泓(持股1.85%)系受同一股東南通華達微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制。
《紅周刊》穿透后發現,上海華力為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華虹半導體也是其股東。報告期內,信芯微向上海華力采購金額分別為2023.58 萬元、2980.89 萬元、4023.09 萬元,占比分別為12.74%、10.87%、13.63%,均為公司第二大供應商。而信芯微向通富微電采購金額分別為1674.53 萬元、2854.69 萬元、2246.17 萬元,占比分別為10.54%、10.41%、7.61%,分別是第三、三、四大供應商。在上述持股關系和交易背景下,招股書并未將其比照關聯交易披露,其合理性同樣需要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