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博 朱人杰 張立志 孫強

摘要 田園綜合體是集智慧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科素教育為一體,貫通產供加銷,融合農文教旅多種產業共同作用下的產業生態系統,這與“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有許多相似之處。熱帶雨林融合復雜多樣、各具特色的物種、群落,具有龐大的生命力和產值效益等。本文通過“熱帶雨林”模式的對比分析,探討了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趨勢,提出立足資源稟賦,培植創新平臺沃土,繁衍創新企業物種,推進產業融通共生,建立高效反饋機制,提升系統聚合力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 田園綜合體;熱帶雨林模式;融合;反饋機制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8-0009-04
1 田園綜合體現狀分析
田園綜合體是以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為主導,聯動加工業、服務業,融合居住、休閑、教育、科研、養生及現代貿易等多元功能的融合發展區[1-2]。劉星言等[3]通過對田園綜合體成功案例的分析總結,提出田園綜合體主要體現在“融合”理念,是“三產融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三位一體”(農業文旅地產一體化發展)、“三生同步”(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的新型開發模式,是對城鄉交錯地區的農業空間和產業空間進行的整體性建設,其目的是促進產旅銷多方面協同發展,助力城鄉融合發展。2021年5月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辦農〔2021〕20號)中提到,支持建設集智慧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科素教育為一體,貫通產供加銷,融合農文教旅,具有生態優、環境美、產業興、消費熱、農民富、品牌響的田園綜合體,提出要堅持以農為本、市場運作、促農增收、探索創新,要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僅2021年,財政部在13個省份新啟動13個田園綜合體試點,通過結合田園社區、農業產業化、鄉村旅游等,融合一二三產業,打造全新業態,在解決城鄉二元體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提供了全新思路[4]。可以說,田園綜合體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的田園綜合體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相當一部分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狀況尚不樂觀,存在用地不規范、資本投入不足、開發模式未能充分結合當地特色等問題,且普遍存在持續盈利能力較弱的現象[5-6]。造成其持續盈利能力較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三產融合不夠深入,產業鏈拓展延伸不足;②沒有立足資源優勢并充分挖掘潛能,缺乏自身特色和品牌塑造源動力;③認識偏差造成定位不準,忽略了自身的基礎條件和資金實力,貪大求“洋”,造成資源消耗浪費;④農戶主體參與性不高,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⑤缺乏合格項目投資運營者,發展后勁明顯不足[7-8]。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三產融合還不夠深入,尚未形成產業之間、經營主體之間融合共生的生態系統。
有學者認為田園綜合體應該是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生命體,其創造性主要體現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產業的高度融合上,同時也體現在市場的唯一性與排他性上,要深度挖掘地方性、保持鄉村性[9]。吳偉勇[1]提出田園綜合體的融合共生發展模式,通過構建共生單元、互惠共生關系、共生環境,設計共生發展模式,其中共生單元(由人、地、文、景、產5個子系統組成)是構成田園綜合體的基本單位,互惠共生關系是營造田園綜合體的關鍵內容,共生環境是田園綜合體建設和發展保障;劉一坪等[10]從產業聚集理論和協同理論視角對四川省田園綜合體進行了分析,提出要通過產業聚焦與協同發展,發揮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溢出效應,從產業選擇協同、價值取向協同、戰略規劃協同、實施過程協同等方面探討了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路徑;王艷等[11]運用容量耦合系數模型,對四川省天府源田園綜合體農業與旅游業進行了耦合度和協調度分析,得出該田園綜合體的農業與旅游業耦合作用、協調水平在不斷上升,但總體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較大的耦合發展空間,需進一步加大產業間融合滲透,轉變產業鏈長但鏈條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的現狀;岳麗萍等[12]通過對甘肅省榆中縣李家莊田園綜合體的分析,提出要立足自身資源條件,挖掘自身文化價值,增加獨特的體驗項目和更為豐富的項目業態,加強產業鏈條拓展,提升品牌建設力度。
綜上可以看出,田園綜合體要發展起來,應重點關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起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產業集群,形成相互融合共生、具有生命力的產業生態系統。有生命力的產業生態系統往往具有業態豐富、競爭充分、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等特征,而這些特征和“熱帶雨林”的生態特征極為相似:“物種”豐富、競爭充分、協同共生、新奇涌現等。“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模式的構建,重在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共振通道,通過“播撒”創新政策“雨露”,推進科技創新進步,繁衍創新企業物種,壯大多元化產業群落,放“集聚效應”新動力,推進創新融通共生聚合力,打造出產業高度異化、多元產業高度融合化的未來趨勢,呈現出“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熱帶雨林”景象[13-16]。那么,“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通過什么樣的模式來高效運作的呢?對具有相似特征的田園綜合體生態系統有怎樣的啟示呢?為此,本文基于對“熱帶雨林模式”的分析,探討了田園綜合體及其生態系統的總體發展。
2 基于“熱帶雨林模式”的田園綜合體探討
“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其內部物種豐富多樣且彼此間緊密關聯、相互依賴,系統內部生物、群落勢力有著此消彼長的變化,但總體處于一種穩定的動態平衡,且外部調節能力極強,生物產能和價值也最為可觀。相比之下,這些也是田園綜合體該有的特征。田園綜合體也應該成為生命力最強的產業生態系統,其內部的產業業態、經營主體類型也應該豐富多樣且彼此間緊密關聯、相互依賴,其綜合體系統內部產業群落、系統處于穩定的動態平衡中,且與外部市場環境緊密聯系,有著極強的適應和應變調節能力,整體的產出產值比其他農業生態系統要高出許多。可以看出,“熱帶雨林”模式正是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理想模式”。那么,“熱帶雨林”模式具體又該如何構建呢?
2.1 立足資源稟賦,培植創新平臺沃土
“熱帶雨林模式”首先強調的是自身的資源稟賦。能夠發展成“熱帶雨林”,其資源稟賦,尤其自然資源環境,如氣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資源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熱帶雨林”是一個具有獨特品質的環境,空氣、土壤中的營養素、溫度,以及土壤中富含的碳、氮、氫、氧原子,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都有可能催生出新的動植物物種,把無生命的無機物創造成為欣欣向榮的有機物系統。這樣繁榮的雨林系統在世界上已經進化和延續了數十億年,且仍在繼續進化、延續甚至發展。這一切最基礎的就是自然環境條件。對于農業田園綜合體而言,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相應的環境資源稟賦很重要,立足于這樣的條件下才更容易不斷催生出新的業態,甚至把起初并不相關的產業或者企業、個人聯結起來,形成不斷合作、深度融合的農文旅、產加銷為一體的產業“雨林”系統。因此,立足資源稟賦優勢,才能夠培植創新平臺沃土,充分挖掘潛能特色,培育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創新業態、融合業態。
2.2 繁衍創新企業物種,推進產業融通共生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物種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且物種之間的合作多于競爭。可以說,物種間形成了相互獨立又依存的關系,形成了融合共生、協同進化的模式,共生是第一位的,競爭雖然激烈,但更多地是物種與資源間的,這種競爭會促進資源的再分配,使每個物種都會在生態鏈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呈現出物種“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繁榮景象。即使2個生態上很接近的物種,也會出現生態位分化,如棲息地分化、食性特化、時間分化或其他生態習性上的分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特定的環境資源,另一方面也降低物種之間的競爭緊張度,使物種之間形成平衡而共存的狀態,使雨林呈現出豐富多樣而特色各異的物種形態。
這對于田園綜合體發展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田園綜合體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產業類型、業態項目相對單一,產業或業態特色不夠明顯、品牌力度不夠,產業、企業甚至個人之間的合作度低且內部競爭嚴重,其實就是新業態少且“同質化”的問題。從“熱帶雨林”模式對比分析,首先需要培育新型的科技創新業態,繁衍創新企業物種,可以通過政策扶持、制度保障、服務平臺建立等方面給予保障,積極培育打造新業態、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創新產業、企業群落,增加創新動能。
同時,要加強不同產業、企業之間的聯系,建立起融合關聯機制。目前,田園綜合體存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夠,產業鏈拓展延伸不足,經營主體之間聯系不夠緊密,農戶參與性不高,相互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等問題,正是因為融合關聯機制的不健全。因此,要建立政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服務綜合平臺,推進企業合作對接交流,推進產業間、企業間融通協作,呈現出“熱帶雨林”模式下合作共處、依存共生的局面。
2.3 建立高效反饋機制,提升系統聚合力
眾所周知,熱帶雨林不僅是生物種類最多、營養結構最復雜、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更是穩定性、抵抗力最強的生態系統。那么,熱帶雨林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創造巨大的生產力的?首先依賴于自然環境條件,其次在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高效的物質循環系統。如圖1、圖2所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與社會經濟中的商品流通有著類似的過程,通過“熱帶雨林”模式下的物質循環,探討田園綜合體經濟的商品流通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有研究表明,“雨林系統”之所以有著高效率的物質循環,是因為其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在進化的過程中建立起了高效的反饋機制,并利用反饋形成了“閉合鏈系統”,系統中的生物可以快速利用反饋來調整應對資源匱乏的局面[17]。可以說,“熱帶雨林”系統有著一系列反饋圈,相當于“熱帶雨林的感官系統”。舉個例子,熱帶雨林里四季宜人,植物發芽、抽枝,動物繁殖,微生物分解,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形成了高效循環的“閉合鏈系統”,使得廢棄物也充分得到了利用。比如一片落葉落到地面,細菌、真菌和昆蟲就會快速地附著其上,將其分解為營養顆粒,然后被土壤吸收,這個過程可能僅需要1個月的時間,而在其他生態系統中,一片落葉的分解需要一年甚至更久。這就是熱帶雨林高效的“閉合鏈系統”和反饋機制,促進了其高效率的物質循環。
這一點對于田園綜合體是極有借鑒意義的,那就是需要建立“閉合鏈系統”反饋機制,可以快速利用反饋來調整應對環境,讓其逐漸成為具有適應性、靈活性的復雜產業生態系統。通過“閉合鏈系統”的建立,可以促使一二三產業的充分融合,使得缺失的環節快速得以補充,廢棄物得以利用,浪費減少、成本降低,使其成為更具有彈性、穩定性的生態系統網絡。高效“閉合鏈系統”的建立,重在建立高效的反饋機制,其主要關注以下2個方面:一是對內外部信息的高效處理和利用。信息資源不同于物質資源,物質資源越用越少,而信息資源越用越多,信息用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二是在信息利用的基礎上,能夠快速地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反應,甚至進行創新和改革,以求充分應變,迎接挑戰,把握機遇。
3 結語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物質資源與生物之間關系錯綜復雜、緊密聯系,且具有非常龐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即具有龐大的產出效益,這也是田園綜合體所追求的經濟目標。“熱帶雨林”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效益產出,依賴于其遵循了以下三大法則:一是融合法則,將分散的物種、群落組合起來形成新的組織形式,并逐漸融合成相互聯系的系統;二是復制法則,即對成功創新的模式進行復制,相當于種群擴張、群落壯大;三是差異化、多樣化法則,要順應環境進行適應性調整、變革[17]。這些法則對于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極有參考意義,田園綜合體本質上是多種產業、企業融合為一體的系統,遵循了融合發展,對于適合自身的產業、企業、業態需要不斷復制、壯大,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但也要順應市場和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創新、變革,形成差異化、多樣化的業態內容,以增強靈活性、穩定性、適應性。
總之,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為本進行探索創新,開拓出農業產業多種業態形式,融合文教旅,貫通產加銷,要求具有市場活力和生命力,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效益的一個產業生態系統,這與“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有許多相似之處。熱帶雨林是一個融合度極強的系統,其間的物種、群落豐富多樣,整個系統具有生命力和產值效益,且穩定性、適應性、持續性強。“熱帶雨林模式”所強調的自然資源環境的重要性、物種(產業或企業)的合作多于競爭、要有高效的反饋機制、要形成具有高效反饋機制的“閉合鏈系統”、要遵循三大法則來創造價值等,這些對于田園綜合體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指導意義。
4 參考文獻
[1] 吳偉勇.“田園綜合體”共生發展模式的相關思考——以玉山縣歸云·語路為例[J].現代園藝,2021,24:199-120.
[2] 吳敏,張智惠.“田園綜合體”共生發展模式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6):115-119.
[3] 劉星言,彭建東,王晶晶,等.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田園綜合體發展對策研究——以黃石市陽新縣“南市漁歌”田園綜合體為例[A]//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C].杭州: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8.
[4] 高孟軍.田園綜合體及其商業模式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3):28-30.
[5] 韋奕丞.鄉村振興背景下田園綜合體研究綜述[J].山西農經,2021,22:16-17,20.
[6] 白春明,尹衍雨,柴多梅,等.我國田園綜合體發展概述[J].蔬菜,2018(2):1-6.
[7] 吳振方.山東西部田園綜合體建設路徑研究[J].經濟論壇,2021,1:48-55.
[8] 郭丹,陳忠文,繆玲.田園綜合體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1):21-23.
[9] 龐瑋,白凱.田園綜合體的內涵與建設模式[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6(6):20-27.
[10] 劉一坪,王燦,文革.四川省田園綜合體發展路徑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0,12:31-32.
[11] 王艷,令狐克穎,鐘暢,等.基于“三生空間”的田園綜合體農旅耦合度分析[J].農業展望,2021,17(2):73-80.
[12] 岳麗萍,王文棣.鄉村振興視域下田園綜合體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工程,2021,45(1):30-32.
[13] 吳慧明.聚木成林謀合力,奮楫爭先再攀高——鄞州區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系統.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21(6):52-53.
[14] 董火民.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熱帶雨林”[J].山東國資,2021(8):60-62.
[15] 牟宗莉,彭峰,劉勝堯,等.“共生”理論下的田園綜合體規劃策略——以嘉興市秀洲區省級田園綜合體為例[J].規劃師,2019,35(23):35-39.
[16] 厲飛芹.對標硅谷、中關村打造“熱帶雨林式”科創集聚區[J].杭州(周刊), 2018(41):22-25.
[17] 木內多知,比爾·舍爾曼.企業的自然課——從雨林中尋找持續盈利的商業法則[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 龔鵬博(1980—),男,陜西寶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產業規劃方面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