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淑靜 文家富



摘要 為了篩選出防治丹參根腐病和枯萎病的有效藥劑和方法,本研究開展了不同藥劑、不同施藥方式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70%甲基硫菌靈、3%多抗霉素和4%農抗120水劑3種藥劑,移栽前藥泥蘸根后68、100 d的防效分別為56.4%~62.9%和57.8%~65.3%,移栽時溝施毒土預防藥后68、100 d的防效分別為67.3%~70.2%和67.3%~71.9%。配合發病期葉面噴霧,7月上旬防效為60.3%~76.0%,8月上旬防效為72.0%~78.1%。
關鍵詞 丹參;枯萎病;根腐??;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8-0127-03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為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的功效[1],現代醫學認為丹參素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環、抗菌消炎、抗氧化、增強機體免疫等藥理作用[2-3],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商洛市是國家丹參藥源生產基地,“商洛丹參”于2005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隨著連作年限的延長,丹參病蟲害發生情況逐年加重[4-5],特別是枯萎病和根腐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丹參生產。研究發現,丹參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尖孢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鏈格孢屬病菌(Alternaria sp.)[6-7],丹參根腐病病原菌主要有腐皮鐮孢菌(Fusarium solani)、層出鐮孢菌(F. proliferatum)和尖孢鐮孢菌(F. oxysporum)[6,8],丹參枯萎病和根腐病通常混合發生,成為丹參生產的主要根部病害[9],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本研究開展了丹參枯萎病和根腐病全生育期防控技術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在陜西省洛南縣古城鎮丹參種植基地,試驗地為沙壤土,地力均勻,前茬種植玉米。丹參移栽期為3月中旬,采用寬窄行移栽種植,種植密度120 000 株/hm2。
1.2 試驗藥劑
試驗藥劑有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山東百農思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上海昕麥文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陜西綠盾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4%農抗120水劑(陜西綠盾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3個單獨試驗和1全疊加試驗,每個試驗均設4個藥劑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具體試驗設計如下:①移栽前藥泥蘸根。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500倍、4%農抗120水劑500倍液分別制成藥液泥漿,泥漿以能附著到丹參根部為宜,將丹參苗根部及莖基部全部浸入藥泥中8~10 min,使丹參苗粘滿泥漿后移栽。②移栽時溝施毒土預防。采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30.0 kg/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7.5 kg/hm2、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45.0 kg/hm2、4%農抗120水劑37.5 L/hm2,加入20~30 kg細沙或細土制成藥土,條播時開溝均勻撒施后移栽丹參苗,或均勻將毒土穴施在丹參苗旁。③葉面噴霧防治。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500倍、4%農抗120水劑500倍液,分別加入2%氨基寡糖素水劑1 500~2 250 mL/hm2或98%磷酸二氫鉀1 500 g/hm2葉面噴霧防治。④全程綜合防治。進行上述3個試驗疊加試驗,觀察綜合防治效果。
1.4 調查方法
試驗于3月中旬進行,于試驗①②后70、100 d調查防效,于試驗③藥后20 d調查防效,試驗④分別于7月上旬和8月上旬調查防效。防效調查時分別記載發病株數及嚴重度,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并觀察有無藥害發生。嚴重度分級標準:0級,生長健壯,葉色正常;1級,葉色發黃,個別枝葉萎蔫,早晚可恢復,萎蔫枝葉占整株1/4以下;3級,葉色發黃,部分枝葉萎蔫,萎蔫或枯死枝葉占整株1/4~1/2;5級,全株葉色發黃,大部分枝葉萎蔫,萎蔫或枯死枝葉占整株1/2以上。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各級嚴重度×相應級數值)/(調查總株數×5)×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 結果分析
2.1 移栽前藥泥蘸根防效
試驗結果(表1)表明,參試的4種農藥對丹參根腐病和枯萎病均有一定的防效,除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效較差外,70%甲基硫菌靈、3%多抗霉素和4%農抗120水劑藥后68 d防效分別為62.9%、61.0%和56.4%,藥后100 d防效分別為63.7%、65.3%和57.8%,3種藥劑防效無顯著差異。
2.2 移栽時溝施毒土防效
試驗結果(表2)表明,參試藥劑除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對丹參枯萎病和根腐病防效較差外,其它3種藥劑對丹參根部病害均有一定防效,70%甲基硫菌靈、3%多抗霉素和4%農抗120水劑藥后68 d防效分別為70.2%、69.4%和67.3%,藥后100 d防效依次為67.3%、71.0%和71.9%。防效好于移栽前藥泥蘸根防效。
2.3 發病時葉面噴霧防效
試驗結果(表3)表明,當丹參根部病害普遍發生時,葉面噴施70%甲基硫菌靈、50%多菌靈、3%多抗霉素和4%農抗120水劑對丹參枯萎病、根腐病防效僅為16.3%~21.5%,防治效果較差。
2.4 全程綜合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4)表明,采用移栽前藥泥蘸根+移栽時溝施毒土預防+發病時葉面噴霧防治,7月上旬調查,70%多菌靈、50%多菌靈、3%多抗霉素和4%農抗120平均防效分別為68.0%、60.3%、76%、64.0%。8月上旬調查,其防效分別為75.5%、72.0%、78.1%和74.3%,無顯著差異性。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為丹參根部病害全生育期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從試驗結果看,移栽前藥泥蘸根防治和移栽時溝施毒土預防均對丹參枯萎病、根腐病有一定防治效果,發病后葉面噴霧防效較差。從參試藥劑看,50%多菌靈對丹參根部枯萎病和根腐病防效較差,其它3種藥劑防效相當,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王雪等[10]研究認為接種叢枝菌根真菌(AMF)、AMF與哈茨木霉菌合用均可降低連作丹參根部病害的發生率,顯著提高丹參根丹參酮的含量;曾華蘭等[11]認為木霉菌對丹參根腐病有顯著的控制作用,防效與目前常用多菌靈處理相當;孫瑞澤[12]研究認為枯草芽孢桿菌、申嗪霉素、熒光假單孢桿菌對丹參根腐病防效優于多菌靈防效。下一步要加大這些藥劑試驗示范,篩選更好的防治藥劑和方法。
丹參枯萎病和根腐病發生逐年加重,成為嚴重影響丹參生產的土傳病害,危害損失重,防治難度大。建議生產中開展全程綜合防控技術示范推廣[13]。一要選擇健康種苗。采取種子直播,加大地下害蟲防治,減少丹參苗根部傷口,減輕病菌侵染。二是實行3~5年輪作、間作套種、土壤深翻、增施有機肥或生物菌肥等措施。三是強化田間管理。實行高壟栽培,適時中耕松土,及時拔除病株,有效預防和減輕丹參根腐病和枯萎病的發生。四是實施全程綠色防控。移栽前采用藥泥蘸根、移栽時溝施毒土預防,生長期采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氨基寡糖素水劑或磷酸二氫鉀混合實施葉面噴霧,能顯著減輕丹參根腐和枯萎病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77.
[2] 袁曉捧,甘家麗,李悠悠,等.丹參素防治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及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9,36(6):571-573.
[3] 王冰瑤,吳曉燕,樊官偉.丹參素保護心血管系統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4,45(17):2571-2575
[4] 文家富,王剛云,陳光華,等.商洛市丹參主要病蟲害調查及綜合防治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09,(1):210-211.
[5] 文家富,鄭小惠,楊萍.丹參主要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02):125-126.
[6] 王剛云,文家富,鄭小惠,等.陜西商洛丹參根部病害調查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09,(3):53-54.
[7] 楊立,繆作清,楊光,等.丹參枯萎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J].中田中醫雜志,2013,38(23):4040-4043.
[8] 楊瑾,文藝,高素霞,等.河南產區丹參根腐病病原鑒定[J].河南農業科學,2021,50(10):92-98.
[9] 文家富,陳光華,王剛云,等.丹參根部病害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19,29(10):32-33.
[10] 王雪,陳美蘭,楊光,等.叢枝菌根真菌與哈茨木霉菌合用對連作丹參生長及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9):1574-1578.
[11] 曾華蘭,葉鵬盛,李瓊芳,等.利用木霉防治丹參根腐病的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3,21(2):142-144.
[12] 孫瑞澤,丹參根腐病生物防治藥物篩選[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13] 王鐵霖,關巍,孫楷. 丹參常見病害的病原、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J]. 中國中藥雜志,2018,43(11):2402-2406.
(責編:張 蓓)
作者簡介 陸淑靜(1978—),女,陜西山陽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