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文 彭胡琴
摘 要: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因素。結合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作用機制分析,認為技術創新環境欠佳、創新資金投入不足、技術引進效率不高、成果轉化支持體系不完善是制約我國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從優化創新環境、增加創新投入、強化技術引進、完善成果轉化支持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推進策略。
關鍵詞: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協同推進;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124.3;F062.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應對新一輪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們正處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國家整體創新能力有限,沒有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體系,造成了資源利用效率低、產業結構滯后、經濟增速下行、發展動力不足等諸多挑戰問題。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是化解經濟發展困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的有效途徑。
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早在17世紀中葉,人類就認識到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熊彼德提出了比較全面、系統的創新理論;美國經濟學家Abramovitz[1]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美國20世紀經濟增長的80%歸功于“技術進步”[1]。美國學者劉易斯構建了“二元經濟”模型。Albert[2]提出了“不平衡增長理論”;日本學者Kaname[3]提出“雁形形態論”等,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理論基礎。綜觀已有研究,盡管學者們普遍認同技術創新是驅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如崔慶安等[4]采用實證的方法,證實了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正向促進作用。張長征等[5]證實了技術創新的異質性對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合理化有顯著的作用。但絕大多數認為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協同的,張倩肖等[6]從理論或實證層面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動態協同關系;劉莉[7]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鄭濤等[8]基于特定地區(或具體行業)實證分析了兩者的互動關系。盡管普遍認同“產業升級”在“技術創新”中的倒逼功能,但更多觀點傾向于支持“技術創新”在“產業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技術創新”在推動“產業升級”過程中,將會面臨諸多現實問題,需要在厘清“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邏輯機理的基礎上,認清問題、迎接挑戰,持續優化創新環境、增加創新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支持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技術創新在推動產業升級中的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
1 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邏輯機理
1.1 基本邏輯
(1)技術創新引領經濟范式的變革。人類歷次工業革命都是技術創新推動的。蒸汽機的發明使資本主義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電力的廣泛應用將人類帶入了電氣化時代,英特網的出現使人類步入信息共享的社會。在傳統的工業體系中,先進國家率先利用新技術、新成果來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形成支持產業轉型的技術生態體系和相對穩定的技術經濟范式。后發國家普遍利用比較優勢和技術模仿,沿著既定的技術路線推動產業升級,逐漸縮小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差距。在長期的技術創新、反復的技術改進、持續的技術積累中,可能出現“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引發關鍵生產要素的根本性重組和經濟范式的飛躍式變革。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為支撐的現代智能技術,將海量數據變成了“數字資源”,促進了“傳統生產要素”向“數字生產要素”的轉變,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能供給、實現價值增值等準備了充足條件,可能成為未來引領新經濟范式的“突破性技術創新”。
(2)經濟范式變革為產業升級創造新空間。技術創新引領經濟范式變革,而經濟范式變革又為產業升級創造了一個更高效率的新構架。在更高效率的經濟范式下,以現代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突破性技術創新”在各產業部門廣泛滲透,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催生出許多新興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根本動力。一方面,電力的廣泛應用和英特網的普及所帶來的產業信息化升級,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產業原有的主導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數字化、智能化等“突破性技術創新”的廣泛滲透提供了基本條件;另一方面,以現代智能技術為主導的“突破性技術創新”催生出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智能軟硬件等新興智能產業,并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快速匯聚與優化重組,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在創新更高效率經濟范式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1.2 作用機理
(1)技術創新環境對產業升級的影響。一是法制環境的影響。只有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去規范創新秩序、激發創新活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避免企業在不當競爭中“內耗”,才能形成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保護,最終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強大動力。二是網絡環境的影響。工業互聯網等創新網絡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平臺,針對產業共性需求構建創新網絡平臺,為企業提供低成本、輕量化的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門檻,從而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持續釋放積極作用。三是人文環境的影響。高效的平臺鏈條、完善的生活配套和有力的人才支撐,直接為產業升級匯聚科技人才、產業人才。與此同時,培育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社會風氣,直接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也是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措施。
(2)技術創新投入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增加技術創新投入是提高產業資本有機構成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來推動勞動就業、投資結構的優化,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一是通過影響原材料組合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本身是開發新材料、探索新工藝的過程,企業不僅可以通過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還可以通過優化原材料和要素資源的投入比例來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增強要素配置紅利,最終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二是通過影響勞動就業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業分工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細,企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必將引導社會人力資本素質的全面提升,為產業升級提供最關鍵的人才要素。三是通過影響投資結構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對不同產業的差異化影響成就了不同產業的投資收益水平,社會資本在逐利動機驅動下實現從低效益的傳統產業轉向高效益的新興產業,從而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3)技術引進和模仿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技術引進和模仿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有力手段。技術引進和模仿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主要通過人才流動效應、知識溢出效應和創新示范效應來實現。一是人才流動的促進。外資企業的高技術人才流回到國內企業,直接促進了先進技術向國內企業的傳播。二是知識溢出的促進。國內企業通過與外部企業的合資、合作或技術購買,達到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目的。三是創新示范的促進。外資企業憑借其先進技術而在市場獲得強有力的競爭力和豐厚的回報,激勵國內企業重視技術創新,通過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改進創新,逐漸縮小國內外技術差距,降低國內企業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最終打造出更具競爭優勢的本土企業,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4)技術創新體系對產業升級的影響。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提供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全程服務鏈。一是前期服務,主要是協助企業將模糊的技術需求轉變為更加精準、清晰的創新目標,同時促進產、學、研之間的合作,提高技術創新的針對性、成功率和轉化率。二是中期服務,主要通過創新項目招商、創新成果推廣、創新技術經紀等服務,推動創新成果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更多企業的轉型升級保駕護航。三是后期服務,主要通過落實優惠政策、保障知識產權、促成財稅返還等服務,鞏固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夯實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
2 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現實問題
2.1 整體環境欠佳
一是制度環境亟待優化。一方面表現為政府行政干預較多,政企關系不明,法律法規不健全;另一方面,以公司治理結構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或者運作不規范,難以有效維護市場公平和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二是網絡環境亟待優化,主要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足,智能化水平不高,加上工業互聯網缺乏大規模應用和專業深耕能力,尚未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體系,導致科技創新成果的擴散應用缺乏有效載體。三是人文環境亟待優化,主要受“重倫理道德輕科學精神”的傳統儒家思想、“重應用輕基礎”和“重數量輕質量”的功利主義等思想影響,加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失衡,難以形成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良好人文環境。
2.2 資金投入不足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我國研發投入強度都明顯低于歐美發達國家,且缺乏剛性、穩定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限制了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從源頭上影響了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二是企業投入不足。受宏觀經濟下行、市場環境惡化、創新投入風險大、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不高,勇氣不足,限制了企業創新投入規模,進而制約了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深入推進,影響了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三是科技創新缺乏對社會資本、金融資金的制度引導。國家基本建設支出計劃中沒有單列科技基礎投入份額,缺乏支持解決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投入,科技產業開發基金建設滯后。
2.3 技術引進推動產業升級的實踐成效不顯著
一是重硬件輕軟件的引進思路造成對外技術依賴。中國企業每年花費大量資金引進成套硬件設備,但對軟件技術的引進占比較低,一些國內企業由于無法獲得完整的生產技術而淪為最終產品的裝配線,難以形成獨立的生產體系,因而很難實現轉型升級。二是引進技術的適用性有待提高。通常,先進技術在精度和復雜程度方面有較高要求,內部配套技術和人才限制了對國外技術的深度應用,加上發達國家輸出的大多是“夕陽技術”,一些技術的引進不僅無益于國內產業的轉型升級,甚至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三是吸收、消化不足。在跨國公司壟斷國際先進技術、國內企業缺乏對國際先進技術的認知、技術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國內企業很難真正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對引進的技術難以有效吸收、消化和再創新。四是創新成果需求缺乏市場導向。主要是國內企業缺乏依靠領先技術求生存、求發展、求強大的內生動力,造成創新成果有效需求不足,難以在產業升級中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2.4 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支持體系不完善
創新成果的有效交易,要求我們構建功能齊全、高效運轉的成果轉化支持體系,包括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高效的信息流動機制、科學的成果評價機制等。目前的成果交易主要通過舉辦科技成果推介會、技術成果交易會等來實現。這種臨時性、集會式交易模式,雖然有一定的宣傳性效果,能夠促成一定的成果交易,實際上既不利于賣方常態化地展示科技成果,也不利于買方詳盡地了解科技成果的潛在價值,而且在我國現行管理體制下,人才流動、信息流動渠道不暢通,加上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行政化色彩濃厚、市場化意識不強,業務結構單一,難以形成推動創新成果交易、實現資源高效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常態化機制。
3 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推進策略
3.1 優化創新環境,增強創新活力
技術創新需要有合適的環境。技術創新環境是激勵創新活力、約束創新行為、保障創新成果得以實現的網絡體系。一是健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制度環境。產業升級過程同時也是以創新為引領的要素資源再配置、再優化的過程,需要政府在深化減稅降費、健全法律法規、完善創新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基礎上,打破管理體制僵化、行政性壟斷、行業保護等對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跨單位、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流動的限制,形成以制度建設激勵技術創新、倒逼產業升級的創新環境。二是優化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網絡環境,主要根據“市場引導、政府主導”原則,推動建成一批多層次、高效率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根據“企業主導、動態優化”原則,建成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產業互聯網。通過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建設,形成功能強、應用廣、活力足的網絡創新生態體系,解決企業間、產業間的“數據割裂”和“信息孤島”問題,強化技術創新對產業升級的助推作用。三是優化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人文環境。首先是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扭轉“重官輕學”的傳統陋習,構建鼓勵批判、崇尚創新、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其次是超越功利主義的科學觀,樹立科學與人文融通的價值觀,樹立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求真態度和務實作風;最后是著力構建平等合作的工作氛圍、簡潔透明的人際關系、注重目標的柔性管理和客觀公正的業績評價。
3.2 增加創新投入,提高創新效率
任何科技創新,無論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還是跟隨創新,都必須以大量的研發經費為保障。增加創新投入,一是加大政府基礎研究投入,重點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聚焦前沿探索、支持源頭創新,在加大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的同時推動基礎研究成果的共創共享共用,發揮好基礎研究的基石作用。二是增加企業研發投入,主要是支持企業圍繞行業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內容,廣泛開展項目合作和技術攻關,著力打造成本分攤、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技術創新生態體系。三是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主要是完善財政科技資金支持方式,增強財政科技資金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引導和放大效應,優化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強化績效評估在科技資源配置、科技成果運用中的引導和激勵效應,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加快形成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投融資生態體系。
3.3 強化技術引進,培植創新聯盟
技術引進可以帶來外部性和溢出效應。企業通過技術引進獲得技術提升,引導形成當地的產業優勢,不僅可以直接推動產業快速發展,還可能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強化技術引進、培植創新聯盟,一是要加強地區間的溝通交流與技術合作。東部地區企業要充分利用研發資源和勞動力質量優勢,強化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取得先發優勢,中西部地區可以通過人才流動、知識交流,更多地引進東部發達地區創新要素和創新成果。二是要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鼓勵企業加大對先進工藝和前沿技術的引進、吸收與再創新,特別是支持有基礎、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參與基礎前沿研究與重點技術攻關。三是強化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的引導,主要是完善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式,廣泛采用政府購買方式支持共性技術、公益技術的推廣應用,探索構建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科研立項、經費分配、成果評價的市場機制,引導形成公平普惠的創新政策體系和產業升級支持體系。四是構建市場導向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主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自愿參與、市場運作、互助共贏”的原則,組建有多個法人主體參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健全的利益保障機制、有明確的協作分工的“產業技術聯盟”。在聯盟組建過程中,既要避免缺乏內在需要的“拉郎配”式的形式主義,也要避免有礙公平競爭的“豆腐塊”式的保護主義。
3.4 完善支持體系,促進成果轉化
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技術與產業結合的最好形式,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完善創新支持體系,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力保障。一是努力推進技術市場建設,主要是探索構建高新技術企業股權融資、股權交易、技術入股、技術并購等業務的區域常設技術市場,努力將涉及國家機密以外的重大科技成果,通過推介、掛牌、拍賣等方式推向市場,提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水平。二是完善創新系統的內在聯系機制,主要是從制度設計層面構建企業家、科學家、投資者、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形成高效的科技創新鏈、成果轉化鏈,從而減少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交易成本,提升技術創新及其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三是強化科技中介的服務作用,主要是在明確科技中介服務相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規范科技中介服務標準和行業規則的基礎上,加強科技中介服務人才的引進和培育。特別要針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模小、功能單一等特征,出臺相應的引導和扶持政策,積極培育、發展各種形式的咨詢服務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形成規模大、影響廣、功能齊的中介服務體系,使其能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ABRAMOVITZ M. Resource and Outpu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46):5-23.
[2] ALBERT O,HIRSCHMAN. The Passions and Interests: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Princeto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3] KANAME A. A Theory of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61,86:196-217.
[4]崔慶安,王文坡,張水娟. 金融深化、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8(2):42-50.
[5]張長征,吉星. 技術進步率對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8(6):136-139.
[6]張倩肖,馮雷,錢偉. 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協同關系:內在機理與實證檢驗[J].人文雜志,2019(8):65-75.
[7]劉莉. 產業升級、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23):67-70.
[8]鄭濤,楊如雪. 高技術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產業韌性[J].技術經濟,2022(2):1-14.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crucial driving force behi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is study,we analyze the role and mechanis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low efficiency i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and imperfect support systems for transforming outcomes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constrain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riv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We propos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introduction,and improving support systems for transforming outcomes.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dustrial upgrading;coordinative promotion;innovation d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