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芬
摘要:語境作為詩歌中的重要的概念,是人類學家、語言哲學家、語用學家、民俗學家、認知學家和語義學家等專家共同關心的課題。近年來,國內對語境的研究也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多角度多層面地對語境進行研究甚至是綜合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從詩歌語境的學習入手,探討了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詩歌語境深度學習的相關探索,提出有效的、得以促進詩歌深度學習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詩歌語境;深度學習
一、從社會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中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神情操,對古詩詞的精讀不僅能提升審美品味,而且還能起到立德樹人的效果,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應是當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如何在教學中化難為易、由淺入深,讓學生體驗到那源遠流長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使古詩詞在學生心中活起來呢?
1、課前預習,學生搜集資料:每首古詩學習之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在我們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學生獲取學習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樣化,同時也為學生提取可用性資料帶來了難度。學生在搜集資料時需要大量閱覽一些知識,從中篩選。這無疑為拓展學生課外知識提供了契機。
2、課堂交流,學生補充資料:在古文學習之前,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資料是必須的環節,而采用學生交流的方式,則更能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探究。學生的獲取方式不同,所查資料的側重點也不同,通過交流使資料更加全面,并能對資料很好的整合,學會處理信息的方法。
3、課堂提煉,教師強調重點:課堂提煉,教師強調重點:古文的背景資料主要分為必要識記和簡單了解運用兩部分,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強調需要識記的基本內容,提煉要點,在理解作品思想時必要插入寫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思想內涵。
4、課后積累,學生積累資料:在前期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收集資料及課堂交流學習、教師引導總結的基礎上,學生進行積累整理: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詩人的整體詩歌風格的不同,其中的代表詩人及其作品有哪些,使學生能系統靈活的運用知識。
二、透過人生經歷理解詩歌內容
我們可以借助舉辦演講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查閱,更多的關注到詩人并深層次理解詩人,進而對詩詞語境有更好的把握,我們舉辦了“我心中的(詩人)演講比賽”
1、指導思想:中華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精神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學生通過在網絡上收集并整理資料,既可以增強對詩人生平及詩風的理解及感悟,又對詩歌的語境學習進行了基礎性知識完善,同時,也達到了弘揚傳統、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基于此種認識,安陽市三中在高一年級開展“我心中的(詩人)”演講比賽活動,以此推動語文教學工作和計算機背景下的語境研究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特制訂本方案。
2、比賽主題:“我心中的(詩人)”演講比賽
3、演講的內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人,嘗試走近他。理解他,并談談自己的感悟。
通過演講活動的展開我們可以很好的讓學生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從而對詩人的詩歌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通過抓意象,深入理解詩歌
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升華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卻是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評論家評詩經常用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我們欣賞古詩詞必須要掌握的兩個重點和要分辨的兩個難點。
1、寄情于象,意境天成。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象,即詩中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與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詩歌的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由“竹林”“孤琴”“長嘯”“明月”等意象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古詩詞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對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獨”“寂寞”“孤芳自賞”“高潔偉岸”的代名詞;“蟬”則是“惜時光”“痛別離”“苦遠游”“感身世”的同義語。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因此,情與景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構成意境;孤立的純客觀的景物,也不能成為意境。王國維認為意境可以分為三類:一、“意與境渾”為上,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二、“以境勝”次之,即以景為主,寓情于景。三、“以意勝”再次之,即以情為主,直抒胸臆。
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一般來說,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與全篇對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有以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變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若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2、深析語境,詩意自見
意象含義有“語境暗示”。詩歌多用意象表達情感,意象本身具有多面性,它的特征是多面的,含義也是多義的。當然不止意象,漢語的詞語本身也是多義的。無論是古代漢語詞典還是現代漢語詞典,一個詞的義項總是不止兩三個。閱讀古文我們知道,語境對實詞、虛詞都有暗示和制約的作用,詩歌也是一樣,語境對詞義有暗示和制約作用。在具體的詩歌中,我們需要仔細研讀文本,梳理符合文本情境的詞語含義。
語境是所有語言現象產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境這個因素來指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讀懂詩歌。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詩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掌握通過語境來解讀詩歌的方法,并形成通過語境分析詩歌的習慣,擅于利用語境因素和計算機網絡幫助學生理解的詩歌,進而明確把握作者的創作主旨,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學會真正的解讀詩歌。
本文系2022年度安陽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信息技術背景下詩歌語境的深度學習策略研究》(立項編號ayjky2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