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娟 唐偉濤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評價要“堅持素養導向,圍繞課程目標,著眼學生核心素養,注重從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擔當精神、品德修養、法治觀念、日常品行表現等方面加以考察”。這啟示我們,素養導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要基于課程性質,從發展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核心素養出發,篩選、挖掘相關教學評價因子,從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等多個維度構建評價體系,實現教學及其評價的改進與優化,創新探索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
一、優化結果評價敘寫,凸顯主體反思成長。
評價改革首先要明確“為何評”“評什么”,即評價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新課標圍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對各學段的具體目標進行了綜合表述,注重從思想前提到行為指引,著力促進知行合一,為教學評價提出了明確指引。教師可據此敘寫素養導向的教學評價指標,關注學生的具體實踐行為表現,凸顯主體反思,從而發揮評價的促進、激勵、改善功能,指引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強化多維過程評價,深化實踐價值體認。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其評價內容必須與他們的生活領域相融,立足課程的實踐性、體驗性特點,強化過程評價。新課標特別指出要強化過程評價,更加關注發揮其激勵和改進功能。道德與法治教學可基于已有的評價實踐,注重多維度設計過程評價,引導學生自主記錄學習實踐過程,進而通過評價深化其價值體認,更好地發揮評價的發展性功能。
素養導向的自評清單聚焦知識能力、學習態度、行為表現、價值觀的認識與感受等,力求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并通過細化的評價要點,引導學生反思學習實踐過程,學會自覺關注自身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知識、情感和行為表現等。借此,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深化其生活認知體驗和價值體認,更好地促進知行合一。
立足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目標,我們可針對不同學習主題和課題,從價值觀念、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多個維度設計評價內容。尤其是與學生生活高度契合的課題,如“花兒草兒真美麗”“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等,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繪制父母一天的時間表”等學習單,引導學生對自己在觀察、調查、制作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評,并引入家長評、同伴評,從而將過程性評價融入學生生活,引領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
三、落實增值評價轉向,激勵學生持續發展。
此次新課標引入“增值評價”,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我國學者也有近三十年的相關研究。簡言之,增值評價主要“關注評價對象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進步程度或努力程度”。就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增值評價,“需要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的表現,以及學生在全部學習環節的過程,并將此作為增值評價的重要依據”。這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轉變觀念,在探索增值評價的基礎上建構多元綜合評價,使教學評價貫穿教與學全過程,促進學生發展,助力素養養成。
具體而言,在評價體系上要從學生、教學和課程多個維度形成系統性;在評價標準上應凸顯課程的建設性、教學的形成性、學生的發展性;在評價模式上關注整體性,建立“目標與過程模式合一”的學生學科素養評價模式和基于協同理念的課程評價方式。新課標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分學段、按主題對內容進行科學設計。例如,關于“家庭生活”的內容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題,從學生個體到家庭小群體再到社會大群體,教學邏輯由淺入深,螺旋上升,主題分布層次分明,整體性強,對此,教師要探索建立具有動態性、發展性、增值性的綜合評價體系。
具體而言,從一年級開始,學校要為學生建立“家庭教育主題成長冊”,結合各年級學習目標,可設置“成長足跡”“溫馨日常”“精彩瞬間”“家風傳承”等板塊。例如,在一年級“我愛我家”課堂上記錄家人的故事,為父母畫像;在三年級“家是最溫暖的地方”課堂上繪制“家庭樹”,在學習“父母多愛我”時,用照片記錄父母默默的愛;在五年級“弘揚優秀家風”時,收集家譜,設計繪制自己的家譜等。學生在每節課都會形成不同形式的作業,將其收集整理便成為一本本充滿個性化、內容豐富的成長手冊。這樣的成長記錄冊就是增值性評價的記錄與依據,可用來評價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通過縱向比較分析,關注并引導學生持續成長,形成課程核心素養。同時,為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注入新的血液,凸顯課程的整體性和一體化。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與學生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尤其要重視課堂上的平等對話,通過親切、真誠的評價語言構建尊重平等的學習氛圍,鼓勵兒童對教師提出合理的批判、質疑和否定。教師接手新班級時就要著手和學生一起建構學習評價制度,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最終成績可按照“卷面評價+教學觀察+行為評價”的評價模式作出評定,其中,課堂主動發言占比30%,在實踐或體驗活動中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結果占比30%,期末檢測成績占比30%。通過多元評價關注學生的多元發展,實現“為了學習的評價”“作為學習的評價”,持續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