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麗
幼兒時期是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人類可塑性最強的時期,習慣的養成關系到其日后的命運軌跡。習慣的力量非常大,人一旦養成7習慣,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就會按照這個習慣的軌跡而運行。如果其養成的好習慣更多,那么其生活狀態也就更好,但如果養成7壞習慣,那么其可能深受其害。本文研究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分析習慣養成的具體內容,習慣養成的方式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通過教導和培育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好的教育最為重視的就是對于習慣的培養。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在大人看來,其習慣的養成組要依靠自己的說教,也就是大人說什么,小孩子就按照指示去做什么就可以了,其能夠在該種情況下輕松的養成習慣。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幼兒的年齡段比較小,其在記憶事物的時間上也比較短,雖然其學習一件事情比較快,但遺忘的速度也比較快。教師在養成幼兒良好習慣方面,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加深幼兒對于好的事件的記憶,引導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一、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內容
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要在幼兒階段就做好科學的引導工作,幼兒雖然記憶比較短暫,但經過多次聯系,其能夠逐漸形成初步的生活習慣。良好生活習慣包含飲食習慣、起居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飲食習慣主要是正確的使用餐具,學會獨立進食,在進餐的過程中不東張西望,不大聲講話,不挑食,也不剩飯。起居習慣則包含以正確的睡眠姿勢入睡,早睡早起。衛生習慣包含及時換洗衣物、不觸碰不衛生的東西。行為習慣包含不亂放玩具和圖書,在飯前洗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
二、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方式
(1)教育時機的掌握
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抓住教學時機,以反復教育的方式來幫助幼兒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幼兒的年紀比較小,有很多事情單純的說一邊,并沒有辦法讓幼兒在之后的生活或者是學習過程中自覺做到。例如,上廁所以后沖水,飯前洗手,將用過的紙巾放在垃圾桶里,不在課本上亂涂亂畫,不在教室大聲喧嘩,在玩完玩具以后自己整理好放回原來的位置。在該種情況下,教師可以不定時對幼兒進行反復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告訴幼兒:“老師和其他的小朋友都喜歡講衛生、有條理的小朋友哦。老師喜歡不把房間弄亂的小孩子,老師也喜歡課本整潔的小孩子。”每天教師都這樣叮囑幼兒,其為了獲得教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喜愛,自然而言的會改掉習慣。
(2)教育方法的選擇
幼兒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學習比較快,且頭腦比較靈活,其所具有的模仿能力是大人所望塵莫及的。教師的日常行為對于幼兒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方式。例如,處于低年齡段的幼兒在剛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其穿衣、吃飯、上廁所、翻閱圖書都是通過觀察教師的行為來學習的。在該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安排特定的時間,以集體教育的方式專門對學生進行示范,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例如,有的幼兒不會系扣子,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完成外套的穿脫,并以自己的行動來告訴幼兒該怎么系扣子,教導幼兒要將扣子和對應的孔系在一起。再例如,有些幼兒只會用勺子吃飯,但卻不會用筷子吃飯。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吃飯,并且耐心的教導幼兒該如何使用筷子,每天用餐的時候都和幼兒待在一起,為幼兒做筷子的正確使用示范,幼兒逐漸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并學會自己使用筷子進餐。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合
學校和家庭都是教導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場所,幼兒的生活習慣形成僅僅是在幼兒園依靠教師的教導是不夠的,家長也需要充分發揮出自己在家庭環境當中的引導地位。現今情況下,有些教師發現很多幼兒在學校的時候明明很聽話,在做事情的時候也比較有條理,但在家里的時候,其非常依賴父母,并且養成了任性的情緒。一些幼兒在學校已經養成了好的習慣,但在家里卻依然將不良習慣貫徹到底。學校需要與家庭聯合起來,家長與教師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聯合在一起,共同為幼兒創造養成好生活習慣的環境。例如,家長可以多與教師交流,了解幼兒在學校中的情況,根據對幼兒性格的了解而選擇和學校一致的教學方式,必要的時候要端正管教幼兒的態度,讓幼兒的好習慣延續下來。
結論:良好的生活習慣將會對幼兒的一生都產生影響,創造對幼兒習慣培養的有利條件,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要做幼兒習慣養成的領路者,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避免對幼兒的溺愛和過分照顧,為幼兒的性格形成打下良好的習慣基礎,促使也偶爾能夠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下,學會獨立,也學會規范自己的行為。好的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與家長需要以耐心的態度和反復的引導方式來幫助幼兒不斷練習,實現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愛玲,李婷.中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研究——以北京市藝海童心雙語幼兒園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17,22 (2):67-70.
[2]潘越.日常生活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J]新校園(中旬),2017(5):172-172.
[3]郭玉潔.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