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俊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教學理念的要點就是要學的新知識、新觀點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讓學生概括,規律讓學生揭示,知識結構讓學生自己構建,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必須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一、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無形動力。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中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盵2]古人也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睌祵W是一門思考性很強的學科,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學習,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小學生愛動,課堂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讓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正好尊重孩子的特點和心理趨向。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能刺激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可以使比較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有趣。
二、利用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抽象的內容更難理解。教師借助教具或學具通過具體的實物演示了以后,好多問題學生就會豁然開朗。比如:把一個大長方體切成相同的兩個小長方體,怎么切以后兩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和更大?我就用三塊同樣大一點的橡皮泥做成了三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然后在講臺上現場操作起來,通過平行于底面切,橫著切和豎著切,三種不同的切法,最后讓學生觀察,比較,從而學生知道了:1.把一個大長方體切成兩個小長方體,和原來的大長方體相比較,都是多了兩個面;2.大長方體哪個面大,平行于哪個面切,得到的兩個小長方體表面積的和就最大。之后還有學生不太理解的我就把橡皮泥給他們,讓他們自己重新做三個相同的長方體,自己操作,這些不太理解的學生也都明白了。如果這道題不拿實物演示,只是教師干講,我想會有好多學生不太理解,這樣操作一下,問題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學生瞪大眼睛看老師演示就像看魔術師表演一樣,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口、眼、手、腦等都調動起來了,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更透徹?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觀察、去發現、孩子就能記得更清楚,理解的更明白。所以不管是老師的演示還是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
三、借助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
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兒童的智慧體現在他的指尖上”。手的動作可以促進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時,我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和的大小關系,然后讓學生利用手里的三張相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卡紙,進行“折一折”“畫一畫”,分別折出這張紙的、和,并用陰影畫出來。學生在折和時出現了很多種折法,有連續橫著折和連續豎著折的,有先橫后豎折的,也有先豎再橫折的,還有對角折的,學生的折紙中促進了思維的發展。之后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畫的結果進行觀察、比較從而驗證。接著,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個式子的分子和分母發生了什么變化?讓學生觀察、推理、發現并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整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和小組合作,進行了猜想和驗證,推理和概括,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學好數學一個重要手段和方法。
四、加強動手操作與其他學習方式的聯系
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手操作是學生探索學習的一種活動方式,但它不應該是一種孤立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它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應是緊密聯系的。學生在動手操作前通過自主學習,對所學內容要有個大致的了解,只有實現自主學習和動手操作的結合,學生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活動的目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認知水平不同、動手操作的靈活度也不相同,還有些孩子不善表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必須鼓勵他們相互合作,相互幫助,才能實現全員參與,共同學習。在課堂上學生自己通過動手活動,發現問題,發現規律等,對于有些自己發現不了的東西就需要和組內其他成員積極交流,才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的目的。所以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一般與其他活動方式有機結合才能更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傊?,在數學課堂中,老師要創造更多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機會,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更好地促進教學。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學生而言,動手能力不僅僅是對于數學課有作用,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數學課這樣一個平臺,來幫助學生培育自己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斷地提升自己。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數學知識,又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