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琴
關鍵詞:作業 ?情感 ? 溝通
作為教師的我們,對于“作業”再熟悉不過了,幾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學生上交的作業中,作業成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這以特點,卻讓很多教師忽視了他的重要性。隨著“減負”的實施,學生在校時間減少,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如何讓作業真正成為教學反饋的重要載體,成為師生知識與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就成為了我們一線教師急需考慮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科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闡述了一些具體的做法。
教師布置作業,通常就是把教材后面的習題或作業本簡單地布置給學生。這樣的做法持續的時間長后,學生對作業失去了興趣。很多學生更把作業當成應付教師的一種手段,再加上現在形式各異的教輔書籍為學生提供了作業的標準答案,“抄作業”現象也就極為普遍。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教師進行簡單的批評說教,所起的作用就不大,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抄作業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在實踐中采用了以下幾種做法。
一、改變傳統的作業呈現方式
傳統的作業呈現形式通常比較枯燥,學生看了題目就感到乏味,不想動腦筋。我就在傳統的題目中稍加變換,增加情感性的語言,讓學生有親近感,再融入與學生自身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如:有關密度知識的應用中,有這樣一道題:“磚的密度是2×10?千克/米?,一塊磚的體積是1.4×10?厘米?,那么一輛能裝載4噸的汽車最多能運多少塊磚?”學生對汽車能裝載多少塊磚不大感興趣,對這樣的題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去思考,因此我把這道題改為:“水是我們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你想知道你體內含有多少水嗎?回家稱出自己的體重,按人體含水70%計算,你身體內有多少千克的水?它們的體積有多大?”這種問題的呈現方式,不僅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而且學生對自身相關的問題也感興趣,同樣是應用密度公式的計算,但是后者更具有親和力,學生更容易接受。
二、增加作業的實踐性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對實驗特別感興趣,因此可以把一些知識性的題目改編成實踐性的題目或者設計實驗的方式。如:在教《天氣和氣候》時我給學生留這樣的作業:“假如你是一個天氣預報愛好者,現在你想自制氣象觀測儀器,那么你應制作哪些基本的氣象觀測儀器?請用文字表述并繪出草圖。”有一個男生平時最不喜歡識記的內容,這節作業本中的最后一道題也沒做,題目是:“百葉箱為什么要裝在距地面1.5米高度處?”但是,在我留的這道題中卻完成的很出色。他不但寫出要制作哪些儀器,而且寫出了這些儀器該如何使用,包括作業本中百葉箱為什么要裝在距地面1.5米高處都講的很詳細,在草圖上都畫出來了,制作的風向標也很有特色,我及時表揚了他,并將他的制作草圖和設計方案粘在“我努力、我出色”的學習園地上。后來他特喜歡和我討論科學實驗的問題,學習積極性也增強了許多。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學生不但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對那些好動好表現的男生起到很好的調動作用。教師也可以通過作業發現學生這方面的特長,并且對他們的閃光點及時地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用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三、巧設人性化的作業活動
雖說我們的學生都來自農村,但是學生在平時也很少接觸農業生產活動,對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和生長周期都很少知道,所以設計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促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如:在上《植物的一生》這節之前,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我們都是農民子弟,身上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可是對我們父母種植的植物又了解多少呢?一顆顆小種子怎么長大而且會長出那么多的果實呢?讓我們舉行一次家庭實驗競賽,請你們的父母做你們的顧問,完成以下活動:1、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寫出相應部分的名稱;2、探究影響豌豆種子萌發的條件,設計一個實驗。”這個活動順利開展了,除了幾個住校生和少數家長沒有配合外,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都很認真地完成了實驗,以下是其中一個家庭的實驗方案:“提出問題: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建立假設:﹙1﹚種子萌發與種子本身的形狀、大小、飽滿程度有關;﹙2﹚種子萌發和空氣、溫度、水外界條件有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評價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