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甜
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思索、思考的一種動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并且獨立嘗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以此實現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 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敢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思維都是跟著教師走,教師講到哪里,學生就想到哪里;教師問到什么,學生就回答什么,這種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距離感,教師應該弱化自己的地位,提升學生的地位,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向每位學生傳遞真誠的話語、信任的目光、和藹的微笑,以感情為先導,以鼓勵為基礎,營造一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敢于提問。
例如,在進行《年、月、日》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小明今年過了9個生日,可為什么小明的爸爸卻只過了8個生日呢?”老師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表示疑問,大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以下問題:“老師,8個生日應該是8歲呀?小明怎么比爸爸還大?這個問題是否有錯呀?”“他們一定是在玩過家家游戲,爸爸扮演孩子?”“老師,我覺得是因為他爸爸忘記自己的生日了。”“我覺得爸爸是不是出生在某個特殊的日子,幾年才有一次生日呢?” 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質疑,并大膽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不僅培養了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還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 創造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善問。
問題情境是通過對學生產生刺激,將眼前的事物超越了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從而形成了問題條件。在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到當前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難點與重點,有效地將問題意識與創設情境、教學設計進行相互融合。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推導公式時,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并制造認知沖突。先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半徑為6 cm的圓,然后計算它的面積。有的學生根據以往經驗先求出圓形里面最大正方形的面積,但是剩下四周的圖形無法計算并且誤差很大;還有的學生利用數方格的方法但不是整格的地方該怎么辦呢?學生變得非常疑惑,此時,有位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們是否可以將圓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并思考如何切割圓形并開始動手擺拼,這時教師可深入指導,將圓形等分成8份、16份、32份,最后拼接的圖形近似平行四邊形,這時再求面積就輕而易舉了。通過制造認知沖突,給學生提供了挑戰自我和深入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意識,使問題由復雜變得簡單,思維活動由抽象到具體,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意識。
三、 傳授質疑方法,培養學生會問。
在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中,很多學生很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提出很多天馬行空的問題,但有些問題對教學毫無意義,并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傳授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質疑思維方式。
例如,在“圓”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問題。第一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如“什么是圓?”“圓與正方形、長方形有什么區別?”第二圍繞知識重點提出問題:“如何畫一個圓,畫圓需要注意什么事項?”“圓由曲線圍成,沒有頂點”這句話中,“圍成”可以換成“組成”嗎?對于這些概念性的關鍵詞進行質疑,可以讓學生對概念掌握得更加透徹。第三圍繞解題過程提出問題:比如“圓有多少條直徑?”“直徑與半徑是什么關系?”。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學教師要通過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師角色,創設教學情境,傳授質疑方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更會結合重難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