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顧南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從繁忙的學習生活中短暫抽離,和根與芽社團的朋友們一起來到陽光房內,好像心都安靜了許多。
我們的陽光房是兩個實驗室與連廊的組合,第一次進入時本以為是用來做高大上研究之處,畢竟有如此多高科技產品——超大型蓄水罐、智能氣象儀、自動澆水設備,但當我們真正成為這方小小天地的熟人之時,我們方從中呼吸到自由生長的氣息。
我們的校園生活與這座陽光房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經過疫情,陽光房原先呵護的風雨蘭、郁金香、水培綠蘿幾乎全部枯萎,小池塘里魚苗也僅剩兩條,我們就在這樣一個“百廢俱興”的小屋中開始勞作。
小鏟子、箱裝土、舀水碗,還有最重要的生命——種子與人。在秋日陽光的照拂下,陽光透過上層的玻璃均勻地灑落在每一片土地上,生命力頑強的呂騰還在木架上纏繞,打下來一片光影的畫。少年少女們圍在箱裝土旁,有的人握著鏟子,有的人拿著舀水碗,社長則細心地把裝植物種子的袋子拿在手中,而我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抔土壤,黑色的土壤細細的,從我指尖流下。
第一次,我們種下風雨蘭的種子。
小小的種子分到每人手里只有三四粒,像是可愛的尚在殼中的小精靈,除了社長外我們都不知道風雨蘭長大后是什么樣子,也許等待時間的和風細雨才是最好的生長。我們每個人手心里捧著干凈的三四粒小種子,用鏟子挖開黑色的土壤,刨出一個小小的坑,沿著坑壁將種子送下去,鏟子輕輕地將旁邊的土給小種子蓋上,生怕壓著它,又害怕不夠多而無法提供營養。再舀一瓢水,慢慢地灑在坑的周圍,水潤濕了土壤,將黑色浸潤得更為水潤,小種子應該也喝飽了水,但不至于淹著。
親手種下幾粒種子是一個很玄妙的過程,曾經我會疑惑為什么“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能帶給陶淵明恬淡自得的意境之美,但當我也成為播種的一員時,我就深深沉迷于種植的意境之中。
捧起一抔土,埋下一粒種,這個過程一點都不會覺得臟,也不會無趣,而是沉入一種與生命自然交融的意境之中,我好像能看見自然的風聲,能想象種子吸收陽光雨露的成長,在小小的陽光房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意境之美,生長,生長,生命不息。
寫作 小紙條
寫下這篇文章是為了記錄一場與生命相約的旅程,褪去華麗的辭藻,豐富的修飾,留下最簡單質樸的自然的氣息。我在創作文章時有意參考了豐子愷與汪曾祺先生的文風,在平淡樸實中,展現自然的美好,讓整篇文章讀起來如沐浴在春日的陽光之中。捧起一抔土,埋下一粒種,這個過程一點都不會覺得臟,也不會無趣,而是沉入一種與生命自然交融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