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茅原申 侯黎莉
何先生,45歲,公司中層干部,年輕有為,事業有成。但公司上下都知道,何先生有一個“頑疾”——泌尿系統結石引起的腎絞痛。他經常在上班、開會時,突然大汗淋漓,腹痛難忍。從十年前第一次腎絞痛發作至今,何先生幾乎每年都會到泌尿外科急診報到數次,苦不堪言。藥物排石、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硬鏡、輸尿管軟鏡樣樣治療手段都經歷過,但結石總是容易復發。每次出差、旅行,都要將止痛藥帶在身邊,以免腎絞痛的突然來襲。他曾經開玩笑地說,要不是腎結石這個毛病時不時地“騷擾”,他的事業或許還能更進一步。
生活中像何先生一樣頻頻遭受結石困擾的人群不在少數。泌尿系統結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在歐洲,尿路結石的年新發病率為(100~400)人/10萬人。在我國發病率約為5%,呈南方多北方少的特點。我國是世界上三大結石高發區之一,廣東發病率高達11.06%。高溫環境下工作者、長期久坐工作的人以及男性,都是結石的好發人群。像何先生這樣的中年男性白領,工作繁忙,平素應酬較多,飲食上可能更易攝入高蛋白、高尿酸、高嘌呤飲食,導致尿中的鈣、尿酸含量增加,增加了結石生成的風險;另外,男性的雄性激素有增加草酸形成的作用。諸多高危因素疊加,導致像何先生這樣的人群成為結石最高發的一類人群。
很多人都知道,得了結石,一定要多喝水,那究竟喝什么水、怎么喝水呢?
水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看似簡單的物質,其實大有學問。首先跟大家普及這樣一個概念:硬水和軟水。同一國家不同地域的自來水中,礦物質和電解質的含量差別很大。水的硬度由多價陽離子(主要是鈣離子和鎂離子)的濃度決定。硬水存在于白堊和石灰巖地質區域,比軟水含有更高濃度的碳酸鈣(CaCO3)。CaCO3在消化道等弱酸環境下分解為Ca2+和CO32-,游離Ca2+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
自來水硬度對含鈣結石的影響是復雜的。攝入硬水可導致高鈣尿癥,但結石成因的其他因素可能比單獨的高鈣尿癥有著更大的整體影響。應鼓勵患者飲用當地自來水。如果確實偏愛礦泉水,那么,含有高碳酸氫鹽或其他堿性緩沖劑的硬礦泉水可能比軟礦泉水更好。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與飲用軟礦泉水(Ca 22毫克/升)或當地自來水(Ca 63±8毫克/升)相比,飲用硬礦泉水能顯著增加尿鈣濃度(盡管草酸排泄無變化)。另一項研究通過控制攝入軟水、中等硬度自來水以及礦泉水,比較了15例結石患者和14例無結石者的24小時尿液。在結石患者中,增加飲用水硬度會升高尿鈣水平。這兩項研究均表明,飲用硬度較高的水,有助于尿液中鈣離子的排出。但結石的形成是復雜的綜合性因素,飲水的軟硬程度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如何在超市琳瑯滿目的礦泉水貨架旁選擇合適的飲用水?不同品牌瓶裝水的礦物質含量差別很大。國外研究表明,富含鎂、鈣以及碳酸氫鹽的礦泉水會升高尿液pH值、增加尿中結石抑制劑——鎂和枸櫞酸的濃度。盡管尿鈣增加,但草酸鈣的相對過飽和度降低。當草酸鈣結石患者限制飲食中鈣的攝入時,會減少鈣在腸道中與食物中的草酸結合,反而更易形成結石。低鈣飲食會增加尿中草酸濃度,草酸比鈣更易導致結石。攝入標準推薦膳食鈣量,可以降低草酸鈣結石的復發率。市場上充斥著所謂的“高pH值”或“堿性”水。這些非緩沖溶液不能影響尿液pH值,因此對預防結石沒有益處。重要的是水中可溶性無機鹽的含量,而不是水的pH值。因此,在選擇礦泉水時,檢查碳酸氫鹽的含量才是更重要的。
臨床上很多患者也有這樣的認識誤區:保證了足夠的飲水量,就一定能預防結石。但是自己已經非常注意飲水量了,甚至整天抱著水瓶在喝水,喝得連吃飯的胃口都沒有,卻依舊容易得結石。其實這就跟吸煙與肺癌的關系一樣,吸煙的人不會百分之百得肺癌;肺癌的患者也不是百分之百吸煙。吸煙與肺癌存在很大的相關性,而不是絕對的因素。同樣,保證飲水量只是預防結石的基本方法,卻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奏效的方法。所以我們才會去研究喝什么樣的水、如何喝水對預防結石更有利。
日常生活中,喝水太少是罹患腎結石的主要誘因。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許多人經常到下班了也顧不上喝杯水。要避免患腎結石,最重要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保證每天飲水量2000~3000毫升。酷暑天因為大量出汗,更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往往飲水量需要達到3 000毫升以上,才能有效預防結石的形成和復發。同時還要注意晝夜飲水量的均等,有些患者覺得晚上頻繁起夜麻煩,特別是在大冷天。但結石的形成,往往就是在夜間飲水量少的時候,尿液更濃縮,使得尿液中的晶體成分提高,加速結石的生成。而如何判斷自己的飲水量是否足夠,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觀察尿液的顏色。如果尿色是淡黃色甚至深黃色,說明尿液的濃度過高,飲水量還不夠;如果尿色呈幾乎透明的顏色,那說明喝到了足夠的水量。
綜上所述,泌尿系統結石的患者一定要多喝水,保證每天飲水量2000~3000毫升,鼓勵飲用當地的自來水;如果是礦泉水的話,建議選擇富含鈣、鎂以及碳酸氫鹽礦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