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水芹
好的跑姿能延長你的關節跑步壽命。①身體略微前傾,身體離地前,從腳跟到臀部、頭部成一條直線;②全腳掌著地,腳落地時膝蓋稍彎曲;③手肘彎曲90度或更小,從身體后側擺動到肋骨位置;④雙手放松,向身體前某個點擺動,不要在身前交叉;⑤頭保持筆直,目視前方而不是盯著地面;⑥后方小腿要勾起,和大腿夾角小于90度,大腿發力而非小腿。
步子邁得過大、頻率過低、腳著地過重、身體重心和落腳點不垂直等,都會導致膝蓋受傷。小步伐、高步頻、輕著地、重心和落腳點垂直則是正確的跑姿。

充足的營養對關節健康也非常重要。如何從日常飲食著手,照顧自己的關節呢?
1.攝入富含鈣和VD的食物 鈣是骨基質礦物質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吸收,防止骨質流失和肌肉功能減退。含鈣高的食物有芝麻、芥菜、奶制品等。補充維生素D的食物有奶制品、蛋黃、深海魚等。
2.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肉、蛋、豆、奶是優質蛋白主要來源,有助于肌肉增長,保持關節健康狀態。
3.補充適量的氨糖 氨糖是助推軟骨修復的關鍵營養素。但30歲之后,人體自身能合成的氨糖會減少,難以滿足關節日常修復所需。氨糖主要存在于動物軟骨、甲殼類動物的貝殼中,人能攝取的數量極少,因此可選擇一些氨糖產品來補充,以延緩關節退化的進程。
1.熱身 跑步前的熱身包含關節熱身+動態熱身。先充分活動易扭傷的踝、膝、肩、腕等關節,然后進行跳動的動態熱身,提升心率和肌肉溫度。因為跑步時,人體的心肺系統和肌肉系統的工作速度比正常的生活節奏要快,心臟也會增加心率以應對運動狀態。很多跑步中發生的猝倒、猝死,都是因為突然增高的心率引起的。因此,跑步前的熱身是必不可少的。熱身10分鐘左右,讓身體稍微出汗,然后開始正常的跑步訓練。
2.冷身 跑步結束,雖然腳步已經停了下來,但心臟和身體的各個器官仍在高負荷運轉中。這時立即停止活動,高速循環的血液會在腰、臀部以及支撐和伸展部位被壓縮堵塞,血管壓力會突然增加。高速流動的血液突然流向大腦,后果有多危險不用多說。因此,跑步后不要馬上坐、躺和拉伸,而應逐漸放慢速度,步行3~5分鐘讓心率降低,讓全身緊繃的肌肉、韌帶和關節逐漸放松,讓身體慢慢冷卻下來。
3.拉伸 跑步時,肌肉和韌帶會反復收縮和伸展,產生疲勞。重負荷下的肌肉很容易變得緊繃,緊繃的肌肉會停滯甚至抽筋。有效的拉伸可以使緊繃的肌肉松弛,增加肌肉伸展,防止肌肉停滯和受傷,幫助加速恢復。對想要美腿的女生來說,跑后拉伸可以防止小腿變粗,讓肌肉線條更纖細唯美。
科學且合適的每周跑量設定有助于關節健康,特別是剛入跑圈的“小白”跑者,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超負荷跑步肯定會對關節造成傷害。如何評價是否適度呢?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和關節炎自我管理課程曾提出“2小時疼痛原則”,可作簡單參考。即鍛煉結束后,關節疼痛比運動前加劇若超過2小時,意味著你運動過度了,需要減少運動量;反之,則是相對合理運動量。
膝關節是下肢最重要的承重關節。一項研究顯示,慢跑時膝關節平均承重為體重的2~4倍,峰值達到體重的5倍。
因此,如果你的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m)2]超過25,在跑步過程中更要注意減輕關節的沖擊:穿著減震好、支撐力好的跑鞋,選擇有彈性的跑道,避免上下坡;選擇一些強度較小的跑法,可以根據體重變化由快走逐步過渡到中距離慢跑。

注:膝關節承重值為體重的倍數。
跑步時膝關節和大腿肌肉群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跑者不停地跑動。而膝關節的穩定性取決于大腿肌肉群的力量,如果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勢必會給關節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為預防跑步中的關節損傷,有針對性地做一些鍛煉,增加大腿肌肉群力量十分必要。
跑步看似會對關節造成傷害,但實際上跑步者關節炎發生率相比久坐不動人群更低。權威的證據來源于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研究者對12萬人進行跟蹤研究,其中有健身跑習慣的受訪者關節炎發生概率為3.5%,遠低于久坐不動人群的10.2%。合理的運動能促進軟骨中關節滑液的流動,加強肌肉、肌腱、韌帶等支撐結構,并且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減震和關節柔韌性,強化骨骼等,因而科學的跑步和營養計劃能讓跑者的關節更加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