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劉欣
摘 要:以公安實戰需求為導向,從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三方面入手,剖析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公安業務緊密程度,將課程實踐劃分為課程設計與隨堂實訓,并針對這兩類實踐分別設置了PBL+TBL+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和CBL+對分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最后總結以往課程實踐考核評價的不足,探討完善了適應公安實戰需求的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交通工程學 課程實踐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ourses under the Practical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Liu Fei Liu Xin
Abstract:Guided by the practical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ourse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ourse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combines the closeness of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public security business, divides course practice into course design and classroom practical training, and sets up PBL+TBL+ flipped classroom hybrid teaching mode and CBL+ split classroom hybrid teaching mode for these two types of practice. 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ractica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evious cours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ractica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ourses that meets the actual combat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is discussed.
Key words:traff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l
目前,國內開設交通工程學課程的專業有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工程、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等,其中交通管理工程為公安院校特色專業,面向公安機關培養公安專業人才,強調實戰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主要采用實驗、實訓、課程設計三種方式,其中部分公安院校通過單獨開設課程設計課程進行實踐教學,其余公安院校則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開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較少,且主要以實踐訓練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為主。在實踐教學研究方面,缺少以公安工作的實際工作內容為導向的實戰案例教學內容,更多采用課程設計和課程仿真方式進行實踐教學。如韓鳳春等通過設置為期一周的交通工程學課程設計的方式,豐富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學的實踐需求[1];楊騰等將施工現場與虛擬仿真技術相結合,促使學生角色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實踐”轉變[2]。教學方法方面;羅強等認為應加學科競賽與實踐教學融合,推動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改革[3]。教學模式方面,張萌以“雨課堂”為移動平臺,設計集“線上線下互動”“課前—課中—課后融通”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4]。
綜上,為適應公安工作及公安隊伍建設的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要求,本文針對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展開研究。
1 貼近公安實戰需求的實踐內容劃分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與公安業務緊密性,可以將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課程分為業務課程與基礎課程,其中交通事故預防與處理、車輛與駕駛人管理、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偵查等課程與公安業務緊密相關,一線交警的實戰經驗豐富,適合于到校開展實戰教學,教學效果較好。如郟紅雯認為應根據實踐專業課程的需要,充分吸納和優選公安實戰部門人員任教[5]。張雪梅認為與交警大隊加強合作,根據大隊業務工作與專業教學內容的契合度,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交通指揮與控制、智能交通系統、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車輛與駕駛人管理、緝查布控等課程內容可在大隊開展實踐教學[6]。然而,交通工程學、交通心理學、汽車構造等課程與公安業務直接關聯性不強,屬于基礎課程,這類課程不適應直接要求實戰教官進行講授,也不適合直接生搬實戰案例進行學習。如張東明在交通工程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畢業設計組織環節融入產學研,以期實現協同育人[7]。因此,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需要以公安工作內容為抓手,結合課程知識點分析公安工作與交通工程學知識相關度,提煉出適合教學的公安實戰案例庫,同時吸收社會院校交通工程專業開展實踐課程設計的優秀做法,促進學生實戰案例與實踐操作雙重學習,提高學生公安實戰應用能力。
由于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的實戰性不如其他專業課程,講授更加偏向理論學習,實戰學習不夠直觀,需要進行教學知識處理融合后便于學生學習掌握。通過到交警部門實際調研,將交警實際工作內容與交通工程學課程知識單元比對,得出與交警實際工作相關性較強的知識單元。其中,交通調查內容較多,涉及交通流三參數調查、交通延誤調查、飽和流量調查等,開展隨堂實踐教學時間跨度大,實踐時間不足;而道路與交通設施、道路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交通影響評價知識單元作為公安實戰需要掌握基礎知識,適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開展,即設置為隨堂實訓;城市道路交通組織設計、交通安全與評價、交通規劃知識單元已有單獨課程教學,不宜納入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因此,針對交通調查可設置課程設計課程進行實踐教學;而針對道路與交通設施、道路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交通影響評價三部分則安排在交通工程學課程中進行隨堂實訓。
2 基于多元化混合式的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傳統授課模式(LBL)、“基于案例”教學法(CBL)、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BL)[8]。課程設計主要采用TBL模式,由教師制訂實踐地點,學生自行組隊并開展現場交通調查,最后獨立完成交通調查報告。隨堂實訓主要采用LBL+CBL模式,通過實際案例講解,再讓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兩類實踐教學模式已取得一定實效,但教學模式仍比較傳統,難以滿足學生對于新技術、新知識的吸收,且傳統教學模式以實踐報告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使得學生只重視結果,而對于過程、方法的掌握有所欠缺。
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不但將線上資源與傳統教學結合,還融合PBL、LBL、CBL、TBL、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方式[9],能夠全方面激發學習能力。本次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主要根據實踐內容與公安實戰關聯性,試行課程設計與隨堂實訓兩種教學模式。
2.1 課程設計教學模式
交通工程學課程設計改革主要采用PBL+TBL+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設計內容為交通調查。
課程設計準備(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開始前,要求學生對交通調查理論知識進行再熟悉再掌握,并設置一定考核標準,以期提高學生的實踐效果。一是教師將教學相關文件與交通調查對象資料上傳超星學習通;二是要求學生結合慕課、超星學習通、教材,自行復習交通調查知識;三是結合學生意愿,將一個教學班分為10組,每4人一組,選出組長;四是教師團隊準備課程設計器材與裝備,并制訂課程設計方案及考核方式與指標。
課程設計中(PBL+TBL)。首先,對學生復習情況進行分組考核,檢查各組對于理論知識的綜合掌握程度,并由組長從交通量調查、車速調查、車流密度調查、交通延誤調查、飽和流量調查中隨機抽取一項作為本組交通調查內容;其次,教師針對不同類交通調查項目分別提出實踐目標與問題,由各組帶著問題完成5類交通調查項目的課程設計方案設計,并組織課程設計方案互評與教師評價;再次,學生按照評價修后的課程設計方案進行抽中項目的交通調查;最后,各組需要根據實際調查對象與內容完成交通調查報告,且只需要完成抽中調查項目的交通調查報告,并注明各自完成與合作完成部分。
課程設計后(翻轉課堂)。鑒于各組均已對5個交通調查項目課程設計方案進行設計,對于這5類交通調查方法、流程、目標具備一定見解,故由學生按照教師制訂的考核指標對課程設計報告進行互評,同時教師再進行評價,形成交通調查報告多元評價。其次,將學生與教師的評價結果匯總發放給各組,由各組進行查漏補缺,形成匯報交流討論PPT。PPT需要包括本組負責交通調查項目的具體課程設計思路、過程、結果以及課程設計中難題與解決思路。
2.2 隨堂實訓教學模式
相較于課程設計,隨堂實訓教學時間緊促,實訓內容多而雜,因此隨堂實訓教學模式更為重要。考慮公安實戰需求,將《交通工程學》(蔡果、何樹林主編)第二章道路與交通設施、第七章道路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第十章交通影響評價三部分納入隨堂實訓,并以CBL+對分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隨堂實訓。
課前準備(線上線下混合學習+CBL)。教師提前將隨堂實訓教學相關文件、實戰案例及慕課鏈接上傳超星學習通,由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同時要求學生收集與課程教學相關的圖片或案例,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隨堂實訓開展之前,需要安排2節課作為講授,其中第一節為理論知識講授,第二節課為實戰案庫講解,課程講授完畢應布置實訓作業,供學生課后復習,促進內化吸收。
隨堂實訓(對分課堂)。隨堂實訓應距離上次理論知識講授一周時間,讓學生能夠自主安排自學時間與完成實訓作業。實訓時,首先由學生之間按照教師給定的評分標準進行實訓作業互評;其次,要求學生自由組隊,每4人為一組進行討論,記錄相關所討論的問題并交流完善實訓作業。最后,每組進行實訓作業匯報答辯,全班交流,并由教師對于實訓作業進行點評并對疑難問題進行解答。
3 課程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改革
本次教學改革將交通工程實踐教學分為課程設計與隨堂實訓,其中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分開,實踐一周;隨堂實訓與課程教學同步進行,累計占用48個課時的1/3,共16課時。經過近兩學期的實踐教學經歷,發現部分實踐報告存在錯誤點一致,甚至少數實踐報告出現同樣錯別字、錯誤表述等低級錯誤;還有少數學生存在自主學習能力差,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少等問題。為了確保實踐取得實效,避免出現抄襲、敷衍了事等行為,筆者從原來以課程實踐報告為準的單一考核方式入手,以畢業要求指標點為基準,細化考核方式,增加考核主體,完善交通工程課程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3.1 過程性+終結性評價的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重視實踐報告,忽視實踐過程評價,實踐成績由實踐報告完成質量決定。但是只重視實踐報告,會導致教師只能看到學生實踐最終結果,而不能確保每位學生都是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同時也會打擊學生對于實踐學習的主動性。因此,課程實踐教學應綜合考慮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還要合理兼顧以團隊形式進行實踐的分工評價。
課程設計考核方式。交通調查課程設計設置1周時長進行實踐,總評成績構成從原單一課程設計報告成績變為由課前學習考核成績(10%)、課中交通調查方案設計考核成績(20%)、課程設計報告成績(50%)、答辯成績(20%)組成。
隨堂實訓考核方式。隨堂實訓與交通工程學課程同步進行,共計3個學分,48課時,總評成績由“過程成績(30%)+課終成績(70%)”構成,其中過程成績(30%)由“考勤(5%)+課堂表現(10%)+課堂作業(15%)+隨堂實訓(70%)”組成。隨堂實訓成績又由“實訓作業學生互評(30%)+實訓討論(20%)+實訓報告答辯(20%)+實訓作業教師評價(30%)”組成。
3.2 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考核主體改革
以往課程實踐教學評價考核主體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個人能力素質、考評標準對于考評成績起到決定性作用,加之以課程實踐報告終結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對于實踐報告尤其重視,而容易忽視實踐過程,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學生互評既能夠減輕教師的審閱工作,也能促進學生相互學習,還能實現實踐過程評價。但是學生互評也要注重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實踐教學考核主體應融合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實現實踐全過程監督與考核。
4 總結
基于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多數學者立足于社會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采取將實踐教學納入理論教學環節,改革方式多樣,但是疏于對改革實際效果開展評價且實踐教學內容多以工程案例為主,缺乏對于精準就業崗位的實戰案例開展研究并進行教學。就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改革而言,應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準,開展面向公安機關培養公安專業人才,優化交通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設計與隨堂實訓,并緊跟時代發展,融入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合理設置過程性+終結性的課程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從而提高公安專業人才的實戰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2022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面向實戰的公安院校交通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2234)。
參考文獻:
[1]韓鳳春,劉東,翟潤平.《交通工程學課程設計》實踐與教學改革研究——加強實踐環節,促進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93-96.
[2]楊騰,陸凡婷,雷成霞等.基于交通工程虛實結合實訓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探索——以“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為例[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2,20(06):28-31.
[3]羅強,溫惠英,臧曉冬等.新工科背景下通過競教結合提高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科教文匯,2022,553(01):52-55.
[4]張萌.“雨課堂”聯合VISSIM仿真的“交通工程與ITS”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05):49-50.
[5]郟紅雯.公安院校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警官學院教學改革為例[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29(03):123-128.
[6]張雪梅.基于公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戰結合育人基地”建設與實踐[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22,30(01):89-92.
[7]張東明.應用型本科高校交通工程專業產教融合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技與創創,2021, 175(07):85-86+89.
[8]李敏,張西龍,潘福全,柳江,朱永強,楊曉霞.基于人因工程的《交通工程學》教研實踐探索與創新[J].科技風,2022(09):118-120.
[9]馬靖媛,梁紅敏,樊文星,李紅賓.PBL+CBL+TBL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我國基礎醫學教學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2,38(18):2274-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