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迭代,生命科學孕育新的變革,人類的認知對象、認知方式、認知活動和認知范圍持續變化拓展。一方面,以連接泛在為前提,人類進入了高度互聯的世界,人類認知的新場景不斷涌現;另一方面,機器智能在互聯中作用益發顯著,對人類認知的影響與日俱增,人類的認知世界不斷延展。所謂“認知域”,簡言之就是人類感知、思維、想象等認知活動所涉及的內容和場所的集合。在以新科技為支撐所形成的這一“虛實融合、以實映虛、虛為實生”的新域中,人類正在相關基礎研究創新、新經濟培育、軍事安全維護等多個領域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從理論上看,認知域不是一個界定明確的學術概念,而是圍繞人類認知探索而形成的多學科領域,其焦點集中在信息獲取、信息加工、認知形成和認知影響等四個相互關聯的領域。在學術界,由于人類認知及其關聯因素的復雜性,認知域關聯的指稱寬泛且粗略,不同學科界定的內涵與外延差異極大,在諸多方面尚未形成共識。總體而言,認知域的相關研究形成了兩個路向:一是將認知域作為自變量,探討認知域對其他現象的影響,如語言習得、技能學習、知識生產等;二是將認知域作為因變量,探討認知的生物過程、心理過程、社會過程等。雖然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認知科學將認知域推向了學術前臺,但長時期以來學界的研討并未促成人們的關注,真正引起人們重視的是實踐領域對認知域的探索。
從實踐上看,歷史與現實的實踐形成了兩個極值:面向熟悉場景的習以為常的模式化認知和面向陌生場景的心隨境轉的非模式化認知。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一方面帶來了社會的快速變化、推動認知場景向始終陌生化的方向發展,使非模式化認知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又與認知科學快速互動、產生了與人類認知互生的機器智能,既給人類認知增強提供了支撐,又給干預人類認知提供了機會,直接引起了人類認知獨立性的失效,使以認知影響為目標的認知域成為科學競爭的最前沿、大國博弈的新舞臺。
理論與實踐不斷推進認知域的具象與落地,而認知域的非中立性質使得認知域斗爭和主權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國家安全戰略的一個重要陣地。在哲學上,認知域是讓人的認識成為可能的基礎,在人類世界的信息傳播和知識建構中具有基礎性地位,而其競爭也成為導致后真相社會的認識論根源。在實踐上,將認知域納入作戰對象的軍事實踐將認知域推向了現代戰爭形態的最前沿,美國和北約認知域相關項目正在由理論研究向戰略制定、機制構建和手段開發加速演進。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知域將成為未來各個國家爭奪的新領域。因此,對于未來國家安全戰略而言,有必要形成認知域的戰略優勢,有必要回應認知客觀性或正確性這一認知域當下與未來的最大挑戰。
21世紀初,互聯網技術的加速發展開啟了信息時代的第一次革命,人類由此形成了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中,人類顛覆傳播方式、引領科技突破、驅動智能經濟、優化公共治理、促進國際合作。可以說,信息時代的第一次革命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使得人類實現了數字化生存、創造了互聯網文明。當前,認知科學即將開啟信息時代的第二次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突破人類能力和視域界限的認知域將可能成為繼物理實在和網絡空間后的人類新域。在這個新域中,人類有望通過新媒介、依托新工具,交流思想,創造知識,涌現智慧,甚至可以跨越時空限制,構建人機高度融合的超智能社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當前,認知域與科技、軍事等方面相互促動,同政治、經濟等因素相互交織。在新領域技術變革的浪潮中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動權,率先布局,因勢利導,必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認知域有哪些新的特點?如何實現認知技術支撐下各行各業的跨越式創新?未來應作何戰略布局應對認知域潛在的安全挑戰?本期特別策劃聚焦“新領域技術變革與戰略布局:認知域前瞻”,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深入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