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龍
摘 要:社會進步需要生產力發展和人才的加持作用。時代新人作為人才第一資源,是歷史選擇的規律性結果,他們的歷史繼承性體現在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與落后科學技術、落后勢力、落后文化思潮不斷進行斗爭的精神賡續延展。同時,時代新人又蘊含著與時俱進的現代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見證者、參與者,具有現代意識和現代素養,終將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生力軍與主力軍。
關鍵詞:時代新人;生成;歷史;發展
歷史是在生產力與人才的互動過程中前進的?,F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1]判定歷史方位的變化需要從生產力和人才兩個關鍵因素出發,否則是不全面和不客觀的。辯證邏輯則要求我們更進一步。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2]在決定歷史進步的一切動因中,生產力是“歷史的真正動力的最后動力”[3],作為第一資源,時代新人居于人才的關鍵位置。
人才始終是歷史方位時代轉換的關鍵變量
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表現形式?!爸挥邪焉鐣P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盵4]二者共有的關鍵變量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
1.我國調整生產關系的歷史進程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種種屈辱,就本質而言,是生產關系不能勝任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有鑒于此,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明確國家的歷史任務是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是促進生產力進步的第一資源,“又紅又?!钡男轮袊ㄔO者成為此時急需的時代新人。在較好解決了所需人才的背景下,社會生產體系和治理體系初步建立,“站起來”的根本問題迎刃而解,中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明確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換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以改革開放為契機,持續調整生產關系,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富起來”成為現實。步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皬娖饋怼背蔀槿珖髯迦嗣竦墓餐脑?,我國隨即開啟了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中心的新一輪生產關系調整。新中國發展史證明:正是對不同時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圍繞人才培養開展一系列改革,使社會生產力得以飛速發展。
2.人才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變量
回溯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是生產力進步的關鍵推動力。馬克思認為要正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因為它是“人類同大自然進行的殘酷而又順利的斗爭”[5]的結果。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正是在發明人才輩出的英國開始的,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成為生產領域上下游最重要的“第一資源”,社會生產力全面釋放,造就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19世紀,以“電氣化”為代表的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強化了人才與技術的雙向互動范式,讓生產力一路狂飆,把資本主義帶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鞏固了西方世界在科技、經濟上的壟斷地位。21世紀以來,以信息化、AI人工智能、通信5G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帶動了新興國家的崛起,也強化了對人才的強烈需求驅動。社會生產力得以幾何倍數的增長,全球發展步入了新時期。
歷史前進過程中,人才是科學技術的生產者和推動者,是生產力進步的關鍵變量。人類發展歷史一再證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是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強國,就沒有科技強國,國家就失去了前進的蓬勃偉力,人才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由此可知,生產力是推動歷史更迭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保障,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則是時代方位轉換的關鍵變量。
時代新人的歷史繼承性
“單是由于后來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產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經取得而被他們當作原料來為新生產服務這一事實,就形成人們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了人類的歷史?!盵6]正如歷史發展是在繼承基礎上的進步,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的時代新人正是歷史選擇的規律性結果。
1.時代新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征程中,每個時期都有屬于自己的時代新人,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串起他們的精神脊梁?!皭蹏荒芡A粼诳谔柹?,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盵7]這正是時代新人在不同時期的真實寫照?!捌埨麌疑酪樱M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虎門銷煙,開啟了近代中國不屈不撓抗擊外辱的救國歷史。民國時期,嚴復、梁啟超則敏銳地意識到人才對國家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始啟發民智、培養“新民”。“有才千人,國可以立;有才萬人,國可以強?!盵8]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家國情懷此時已然成為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時至“中華民國”建立,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但當時“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是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盵9]陳獨秀、李大釗犀利地指出,培養具有民主、科學精神的新青年是救亡圖存的首要任務。所以,《新青年》“一開始就面對青年而不是其他群體,目的就在于為‘中華民國培養一代現代公民。”[10]此時的時代新人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進一步吸納了民主科學精神,內涵更加進步豐富。中國民眾開始覺醒,民權、國權意識勃興,最終形成聲勢浩大、團結社會階層廣泛的“五四”反帝反封建運動,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時代新人靈魂中的熊熊火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各界都涌現出大批優秀中華兒女,他們成為時代新人最好的注解。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演化為精神譜系,如“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等,成為時代新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延續和繼承。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相關?!盵11]時代新人的利益從來不是個人的私利、小利,而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大利,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赴后繼,成為真正的時代英雄。
2.時代新人的斗爭精神賡續延展
第一,時代新人是敢于和落后勢力斗爭的鼓號手。所謂落后勢力,即為阻礙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的人物、思想、組織構成的綜合體,是一切進步力量需要克服的勢力。它既包括國內阻滯勢力,如封建勢力、剝削階級等;也包括海外反華勢力。近代中國的“斗爭”主要就集中在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上,而它首先是由那個時代思想上已經實現“自覺”的時代新人作為鼓號手領銜展開的?!肮嚿蠒钡目涤袨?、梁啟超;啟發民智的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和發展時期,前赴后繼的時代新人主動展開斗爭,他們用斗爭的勝利成果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強大的生命力,給世界格局帶來了深遠影響。
第二,時代新人也是善于和落后科學技術斗爭的排頭兵。當西方國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崛起為世界“第一梯隊”國家時,中國還在落后的農耕文明時代苦苦掙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方面,學習當時社會主義第一大國蘇聯的成功教育經驗,改革教育體制,派出多批中國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新中國急需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召喚海外優秀人才回國服務,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模式,加快培養時代新人。黨中央多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代表大會,并在不同時期發布科技領域的“863”計劃、“97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大批深具家國情懷的青年人才應運而生。由他們擔當的探月工程、深海深空探測技術、5G通信技術、載人航天技術、基因技術令世界側目,他們用創新勞動改變了我國落后的科學技術面貌,展示了時代新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第三,時代新人還是勇于和落后文化思潮斗爭的搏擊手。文化思潮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決定作用。時代變遷以生產力為標志,與之適應的文化就是進步的、先進的文化思潮;否則就是落后的文化思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代表著時代的進步,袁世凱卻復辟帝制,大開歷史倒車。“共和政治,不是推翻皇帝,便算了事。國體改革,一切學術思想亦必同時改革;單換一塊共和國招牌,而店中所賣的還是那些皇帝御用的‘舊貨,絕不得謂為革命成功。”[12]李大釗創辦的《甲寅》,痛批袁世凱倒行逆施、字字如刀;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對其遺毒鞭撻至深。國民革命期間,蔣介石希冀把“臣民”思想延續下去,以梁實秋、聞一多為代表的青年志士創辦《新日》雜志,猛烈抨擊國民黨當局的倒行逆施,覺醒的中國青年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時代新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生產力的迭代進步。然而,在社會主義改造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舊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落后思潮并沒有完全消除。黨中央充分利用統一戰線力量,調動廣大青年破“四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斗爭效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直至新時代,隨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各式文化思潮都打著“全球化”普世價值的旗號,沖擊國人的精神世界。黨中央帶領時代新人堅定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夯實“四個自信”,發起意識形態的積極斗爭,使其發生全局性、根本性的改變。時代新人在不同時期傳承了彌足珍貴的斗爭精神,展現出不折不撓的時代精神。
時代新人的現代性
現代性是相對于傳統性而言的,本質在于對傳統的揚棄和超越。時代新人是現代性的表征,也是現代性的助推力量。
1.時代新人生于現代中國
時代新人不僅展示了其豐富的歷史繼承性,而且也凝聚著與時俱進的現代性。依據“現代性”的界定,今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現代國家。事實證明:全球競爭的焦點不僅在于以經濟、科技、文化為核心的國家綜合實力,而且還在于國家的制度設計和治理理念。我國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人民性的本質特征,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專注于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且還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生活,我國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造福世界人民。中國也是對世界經濟貢獻率超過30%的第二大現代經濟體,引領全球化進程,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不僅建立了“亞投行”,而且還推動“一帶一路”沿線69個國家同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奔向共同富裕。日新月異中國“智造”,如高鐵、5G通信、電子支付、載人航天、農業科技等,猶如一張張中國名片,紛紛走出國門造福世界。盛世中國,勾勒出飽含大國風范、大國氣度、大國胸懷的現代圖景,時代新人生逢其時,不僅是現代中國的公民,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2.時代新人具有現代意識
現代中國涵養現代人才,中國社會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賦予時代新人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在全球化、多邊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鑄成共識的洪流下,現代性意識儼然成為時代標注。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改造世界?,F代科學技術、現代治理思維、現代文化、現代教育、現代工業、現代生活,一切都是在現代性的實踐內涵中展開。時代新人生于現代中國,他們沉浸于現代性、理解現代性、實踐現代性,自然也是生成現代意識的最佳路徑?!吧钍澜缡侨粘=煌鶎嵺`的核心,它是由扎根在日常交往實踐中的文化再生產、社會整合以及社會化相互作用的產物?!盵13]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偉大的社會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時代新人的歷史擔當與使命。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方向,為時代新人踔厲奮發提供了廣闊的人生舞臺。時代新人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促成“現代性”由社會向時代新人傳導,加速他們的現代性成長,最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
3.時代新人具備現代素養
時代新人就是人才的時代標準。他們的現代素養是人才的能力內核和國家競爭力的底氣所在,“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盵14]所以,我國在時代新人培育過程中,始終強調“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盵15]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學生2.91億人,專任教師1844.37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在直接產出人才的高等教育領域,共有高等院校3,012所,高職院校1,486所,專任教師188.52萬人,在學博士生50.95萬人,在學碩士生282.29萬人,[16]為時代新人的培養和產出奠定了堅實的現代教育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時代新人的培育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們的現代政治素養、文化素養、語言素養、國際素養以多元復合能力的形式展現在國內外舞臺?;钴S于國際組織中的中國優秀人才與日俱增,科技、經濟、文化領域里越來越多的時代新人開始擔主責、承大任。他們卓越的現代素養得到了實踐的全方位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質量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歷史前進需要時代新人
歷史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時代新人。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是生產力。“劃分經濟時期的事情,不是生產了什么,而是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手段生產,勞動手段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分度尺,并且也是勞動所在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17]馬克思睿智地使用“勞動手段”標注生產力,顯而易見,勞動手段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方式,都離不開人才的力量。
1.時代新人是生產力迭代的基礎
生產力關涉人才和生產工具兩個關鍵要素。二者相互砥礪,成就生產力的迭代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長足發展。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刀耕火種到人工智能,人才和生產工具的雙驅動始終是“在整個歷史中以及個別時期和個別國家的歷史中起支配作用規律的唯一途徑?!盵18] 生產工具是人類在與大自然斗爭過程中發明的器具,是馬克思言下“生產力的物化”。生產工具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連,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就不會有生產工具的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科教強國、人才強國的道路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矚目成就,如深海鉆井平臺、巨型盾構機、精密機床、超大龍門吊、“人造太陽”聚變反應裝置等大國重器應運而生,如果沒有時代新人生產、應用科學知識,就不會有這些生產工具的耀眼進步,也不會有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自第一次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科學技術革命開始,生產工具就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迭代升級,使生產力水平得到幾何級數的增長,就本質而言,以時代新人為代表的人才支撐是技術進步的根本所在。
2.時代新人推動科學技術發展
新科學技術的誕生,意味著對勞動力的科學素養提出了時代要求,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論斷在技術運用領域同樣適用。如果科學素養不能與勞動技能有效融合、銜接,就意味著勞動力資本的技術淘汰。近年來,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過程正是勞動力科學素養華麗轉身、技術加持的明證。當人類興奮地步入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時,對人才與科學技術互融共生的關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目前,中國正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變,科學技術的生產力轉化離不開時代新人的艱辛付出。芯片設計與制造、數據算法與架構、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都需要擁有優秀科學技術素養的時代新人去引領和駕馭。他們是科學技術的一線生產者、傳播者,有力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國際地位,增進了民族自信,再次有力說明科學技術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時代新人。
3.時代新人是社會變革的先鋒力量
社會變革肇始于生產力和社會思潮兩個方向。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意識的基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社會思潮作為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往往處于社會變革的最前沿??v覽海內外,擁有“覺醒”意識的有識之士在歷史上勇敢承擔著啟蒙者的角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三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科學界的哥白尼,哲學界的馬基雅維利等人,用他們的先進思想照亮未來,引領社會思潮的進步變革。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建立等每一個歷史關鍵走向,都是由飽含家國情懷、舍身忘我的中華兒女引領的。步入新時代,中國社會迎來了激流勇進的新局面,時代新人正如歷史中的先輩那樣,擔當著這場聲勢浩大的變革的先鋒力量,他們參與變革、融入變革,在變革中成長。
時代進步的關鍵在于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他們凝聚了發展所需的關鍵要素,成為歷史發展的時代所需和推動力量。時代新人的生成,既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互動的歷史結果,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 “新時代大國公民與價值觀認同研究”(課題編號:BEA18011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3][5][11][1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245,650-651, 187,245.
[2] [4]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4-475,223.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1.
[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1).
[8]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二[M].北京:中華書局,2015:14.
[9] 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J].新青年,1917(3):1-5.
[10]李新宇.什么是“新文化運動”?[J].社會科學戰線,2004(3):90-97.
[12]陳獨秀,李大釗.新青年精粹:第二冊[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9.
[13]于爾根·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曹衛東,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85-86.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16] 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22-09-14)[2023-05-2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17]卡爾·馬克思.資本論[M]. 郭大力,王亞楠,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174.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