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張晟南
近期,遼寧省自然資源系統工作人員正在為錦州筆架山港區疏港高速公路項目早日落地加班加點。他們創新采用“多專業協同、一次性討論”模
式,確保這條承載著“遼西經濟新發展”目標的交通大動脈選址選線方案更完善、更具操作性,加快推動項目用地審批進程,為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除筆架山港區疏港高速公路項目外,針對京哈、本桓、綏凌三條高速公路施工建設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全程跟蹤式服務,制定臨時用地、取土等專項保障政策,加速推進項目落地。僅2022年,該廳就保障建設項目809個,審批建設用地8007.51公頃,同比增長44.42%。
強化用地空間布局統籌
圍繞基礎設施項目空間落位,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和約束作用,在科學劃定“三區三線”的基礎上,統籌做好自然資源要素的剛性管理與供給保障。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要求,自然資源與發展改革、交通、能源、水利等部門共享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并將遼寧“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各類專項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列入《遼寧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重點項目安排表,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為讓重大項目建設避開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多次會同省、市有關部門,優化空間布局,完成了規劃期內2117個省、
市能源、交通、水利、電力等部門擬建重大項目的空間落位,協調了約11.55萬公頃建設空間,保障了重大項目精準落地。
在解決礦權與生態保護紅線的空間矛盾方面,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協調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合法礦權、物權和礦產地范圍與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的關系,共優化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92萬公頃。同時,對規劃形成合法礦權的地質勘查項目,指導各地將其列入重大項目清單。
多方聯合開展選址選線
根據自然資源部下發的《關于加強用地審批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通知》相關要求,遼寧省自然資源廳會同有關部門深化完善基礎設施項目規劃用地選址選線聯合工作機制,強化規劃引導和土地要素保障,做實、做細、做優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工作,提升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質量和服務效率。
在開展選址選線工作時,遼寧省自然資源廳邀請發展改革、交通、水利等多部門共同參與,以項目涉及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節約集約用地和歷史文化保護、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等要素作為重點評價分析內容。
以筆架山港區疏港高速公路項目為例,項目全長10.09千米,用地總面積82公頃。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交通運輸廳共同召開項目選址選線論證會,邀請規劃管理、土地管理、交通運輸、生態地質等領域10余名專家,以及項目建設單位、相關業務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共同參會。各方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底圖,圍繞規劃選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地質災害、壓覆礦產資源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對以往高速公路項目分步開展的踏勘論證、專家評審等前期工作進行整合,縮短項目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聯合構建用地控制指標體系
在項目用地審批過程中,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始終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在項目工程建設上,該廳從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必要性、用地規模和功能分區的合理性、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的充分性等方面,對項目工程建設方案進行分析比選。對確實無法規避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設施項目,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明確永久基本農田補劃地塊。
為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共同構建“5+X”用地控制指標體系,“5”即容積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排放標準等控制指標;“X”即各地在控制指標標準基礎上,根據功能區劃、產業準入和相關區域評估要求,自主確定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安全生產、土壤污染防治等指標,旨在提高土地供應效率、減輕企業負擔。
加快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是全力做好要素保障的重要舉措。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探索有效處置路徑,通過精細化手段,以矢量圖層為抓手,將批而未供地塊上圖入庫,邊角地、成規模可利用土地、未供即用土地等一目了然。同時,該廳將“任務地圖”轉為“招商地圖”,實現地圖看
地,幫助使用者更加直觀全面地了解地塊分布、區位優勢等一手信息,既有助于各市縣逐批次、逐項目“摸清家底”,也有助于企業足不出戶圖上選地。
2022年底,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建設用地開發利用潛力調查工作,共核查出批而未供土地1.8萬余公頃,經研究確定兩種撤銷方案:一是兩年內未用地或未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有關批準文件自動失效;二是對已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因相關規劃、政策調整等不具備供地條件的土地,經縣政府組織核實現場地類與批準前一致的(土地利用現狀未發生變化),在處理好有關征地補償事宜后,由縣政府逐級報市、省政府申請整體撤回用地批準文件。據統計,遼寧省2022年度共計處置批而未供土地5341公頃,處置率為34.16%;處置閑置土地3321公頃,處置率為45.67%,共釋放補充耕地指標794公頃。
用地審批“模塊化”改革
為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用地需求,扎實推動要素保障,實現“拿地即開工”,遼寧省自然資源廳按照土地供應和項目審查并行推進的方式,實施并聯審批,暢通政企溝通渠道,為企業提供從招商意向到落地達產的全生命周期項目審批代辦、協辦服務。
2022年,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印發《關于深化
“放管服”改革建立建設用地直報制度的通知》,建立建設用地審批“模塊化”管理制度,將用地審核報批內容劃分為用地基本情況、地類面積、權屬、規劃、耕地占補平衡等16個業務單元,分別制定每個單元的審核標準,每個模塊相對獨立。在審核過程中,各地自然資源部門先行受理符合條件的模塊,變審核材料“起點齊”為“終點齊”。
與此同時,遼寧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處(室)下沉式服務指導地方開展“模塊化”組卷工作,在建設單位確定用地紅線時第一時間介入,編制用地保障工作方案;在履行征地程序期間,指導市、縣政府組織申報材料并同步開展審核工作,重大項目審批時間全部壓縮到45天以內,節省了項目前期審批時間,大幅提升了審批效率和質量。
赤峰至綏中高速公路凌源(蒙遼界)至綏中段項目用地審批就受益于“模塊化”改革。相關審批部門提前擬定征地程序、“模塊化”會簽會審、方案評審等審批時間進度表,從接到用地單位用地申請開始,便提前介入審核、編制方案,采取倒排征地組卷工作時間節點的方法,將后置程序提前,從紅線確定到上報自然資源部審核,僅用時42個工作日,跑出了重大項目用地審批“加速度”。
隨著審批流程不斷優化,政府服務也隨之下沉。“縣、市、省逐級報批”是用地審批的標準流程。遼寧省自然資源廳也對報批層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三級改兩級。縣域項目用地由縣政府直報省廳審核,市域項目用地由市政府直報省廳審核,國務院審批項目用地則由省廳直報自然資源部審核。
改革后,項目用地申報時不再提交市級自然資源部門初審意見,而是直接在業務專網申報相關材料,以數據庫代替紙質圖件。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相關業務處室按照“誰審核、誰指導、誰督辦”原則,主動服務建設單位,全程參與并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審核。“模塊化”用地審批改革,實現了審批的“扁平化”,簡化了流程,細化了標準。
今年是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的首戰之年,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將持續完善承諾制審批、用地服務和事中事后監管,優化快審批、強化服務工作機制,繼續完善制度體系建設,為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要素保障。(摘編自《中國自然資源報》2023年5月30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