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蒙葉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部 平頂山 467000)
冠心病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脈固定性或動力性狹窄或阻塞導致冠脈循環障礙,使心肌與氧供需間失衡,促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外科手術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冠脈搭橋術(CABG)是目前一種較為常用的冠脈血運重建方式,有利于緩解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1]。體外循環CABG 是借助體外循環實現外科再血管化,操作精確、術區視野暴露良好且吻合口通暢率高[2]。近年來小切口冠脈手術在冠心病的治療中逐漸被應用,胸部小切口冠脈搭橋術結合了小切口及非體外循環CABG 兩個微創概念,創傷小[3]。本研究觀察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冠心病的應用效果,以期為冠心病手術方式的制定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2018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治療的80 例冠心病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2~79 歲,平均年齡(63.09±2.54)歲;體質量指數(BMI)18.2~27.5 kg/m2,平均BMI(22.06±1.53)kg/m2;心功能分級:Ⅰ級10 例,Ⅱ級15 例,Ⅲ級15例;疾病類型:心肌梗死5 例,穩定型心絞痛8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7 例;吸煙史26 例;合并基礎病:高血壓30 例,糖尿病19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54~77 歲,平均年齡(62.87±2.50)歲;BMI 18.1~27.8 kg/m2,平均BMI(22.21±1.48)kg/m2;心功能分級:Ⅰ級11 例,Ⅱ級13 例,Ⅲ級16 例;疾病類型:心肌梗死5 例,穩定型心絞痛9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6 例;吸煙史29 例;合并基礎?。焊哐獕?9例,糖尿病21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醫院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180256)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冠心病診斷符合《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4]中的相關標準,經冠脈造影檢查提示存在冠脈病變;能夠耐受胸部小切口CABG、體外循環CABG 治療;依從性較高。(2)排除標準:合并心源性休克;有活動性內出血及動脈瘤;合并肝、腎功能衰竭;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有酒精或藥物依賴。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體外循環CABG 治療?;颊卟捎萌椋⑸? mg/kg 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0612),升高主動脈,右心房下腔靜脈插管,使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非波動性體外循環,將泵流量設置為2.2~2.4 L/(min·m2),轉流中血紅蛋白70~80 g/L,體溫35℃,平均動脈壓8~10 kPa,按照4:1 比例進行血液停跳的間斷灌注,心臟停跳下進行遠端吻合,復跳后完成靜脈橋、升主動脈近端吻合。觀察組采用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患者采用全麻,取仰臥位,墊高左胸約30°,作長約6~8 cm 切口于左前外側的第4~5 肋間,采用胸骨牽開器將胸腔撐開,確定切口旁的左乳內動脈后,改為右側單肺通氣,對牽開器的角度進行調整,牽開器撐開的同時對乳內動脈進行游離,向上、向下分別游離至第1 肋間、第5肋間,全身肝素化后,將乳內動脈遠端離斷并裁剪吻合口,再將心包斜行切開約10 cm,縫3 針牽引線于左側心包固定于胸壁上,固定左前降支吻合口,將冠脈切開,為了保障術野無血,可采用冠脈分流管處理,采用7-0 號可吸收縫線縫合左乳內動脈及前降支,吻合左乳內動脈、左前降支,留置胸腔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及ICU 入住時間、搭橋血管數量、橋血管流量及搏動指數。(2)血清疼痛介質。術前、術后3 d 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 測定神經肽Y(NPY)、P 物質(SP),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3)創傷應激指標。術前、術后3 d 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3 ml 測定白介素-6(IL-6)、C 反應蛋白(CRP)、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水平,IL-6、CRP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NE、Cor 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4)統計兩組二次開胸、術后輸血及腎臟替代治療情況。(5)血管閉塞情況。術后隨訪6 個月,統計兩組橋血管閉塞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及ICU 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搭橋血管數量、橋血管流量及搏動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
2.2 兩組NPY 及SP 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NPY 及S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NPY 及SP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NPY 及SP 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NPY 及SP 水平比較(ng/L,±s)
?
2.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兩組腎臟替代治療及新發心房顫動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均無二次開胸止血情況發生。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IL-6、CRP、NE 及Cor 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IL-6、CRP、NE 及Co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IL-6、CRP、NE 及Cor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IL-6、CRP、NE 及Cor 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IL-6、CRP、NE 及Cor 水平比較(±s)
?
2.5 兩組隨訪結果比較 術后隨訪6 個月,觀察組失訪2 例,對照組失訪1 例;隨訪期間觀察組出現橋血管閉塞1 例(2.63%,1/38),對照組出現橋血管閉塞2 例(5.13%,2/39);兩組橋血管閉塞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1,P=0.982)。
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不斷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冠心病的防治形勢嚴峻。CABG 是目前治療復雜多支病變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肌血液供應,緩解心絞痛癥狀,使患者的心臟功能得以改善[5]。CABG 相關技術在多年的發展下已較為成熟,在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上均實現了提升。但CABG 術中需要在體外循環、中度低溫及灌注心肌停跳液的條件下進行,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且體外循環插管會損傷心肌,導致二次傷害,血液稀釋及低溫會導致機體的補體激活及免疫反應,進而促進炎癥細胞因子分泌、合成,誘發全身炎癥反應[6~7]。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對體外循環、輸血危險性認知的不斷加深,對外科治療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胸部小切口CABG 是經左胸前外側取小切口進行CABG,與體外循環CABG 相比,胸部小切口CABG 能夠減輕對患者機體的損傷,避免補體激活后釋放炎癥介質及氧自由基,降低彌漫性器官炎癥發生風險[8~9]。同時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有利于避免對主動脈造成的突發性損傷,減輕手術創傷[10]。有研究指出,手術創傷會改變機體內環境,導致創傷反應定量指標、疼痛介質分泌增多,其中NPY 及SP 均為疼痛介質指標,在神經損傷時NPY 呈高表達,而SP 能夠促進谷氨酸釋放,使傷害感受神經元活性增加,加速痛覺信號傳遞至中樞[11~12]。IL-6、CRP、NE 及Cor 均為創傷應激指標,在機體處于炎癥應激狀態時,IL-6、CRP、NE 及Cor 水平上升,且IL-6、CRP、NE 及Cor 上升幅度與手術創傷嚴重程度間具有密切聯系[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及ICU 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術后NPY、SP、IL-6、CRP、NE 及Cor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術后NPY、SP、IL-6、CRP、NE 及Co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搭橋血管數量、橋血管流量、搏動指數及腎臟替代治療、新發心房顫動發生率比較相近;兩組術后均無二次開胸止血情況發生;術后隨訪6 個月,觀察組失訪2 例,對照組失訪1例,兩組橋血管閉塞率相近。提示胸部小切口CABG與體外循環CABG 均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但與體外循環CABG 相比,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冠心病手術創傷小、手術耗時短,能夠縮短患者ICU 入住時間,有利于避免NPY、SP、IL-6、CRP、NE 及Cor 水平的大幅度升高。胸部小切口CABG 具有創傷較小的優勢,在手術過程中無須體外循環,且不用灌注心臟停跳液,可于常溫心臟跳動情況下完成手術操作,能夠避免體外循環對機體正常生理狀態的影響,手術安全性高[15]。胸部小切口CABG 有利于避免補體系統激活所致的炎癥介質大量釋放,減輕機體炎癥反應,使應激激素分泌減少,減輕手術創傷;同時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冠心病時能夠減輕對肌肉組織及肋間神經的損傷,降低疼痛程度,減少NPY 及SP 的釋放。楊婷婷等研究中指出,在非體外循環下CABG 中,與常規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左胸小切口手術能夠減輕手術創傷反應,減少疼痛介質釋放,與本研究結果較為相似[16]。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僅納入80 例冠心病患者,且未進行長時間隨訪觀察,因此還有待后續開展長時間、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以更全面地分析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冠心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為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綜上所述,胸部小切口CABG 治療冠心病是安全可行的,手術耗時短,有利于縮短ICU 入住時間,降低NPY、SP、IL-6、CRP、NE 及Cor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