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小學高學段學生有分寸地與異性交往是人際關系的重要議題。教師在心理主題課中,通過視頻情景再現、言語贊美、闖關游戲、續演心理劇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異性交往觀,掌握一定的異性交往技巧,從而建立高質量的友誼。
關鍵詞:異性交往;和諧關系;心理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針對小學高學段學生的異性交往問題指出:“在高年級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小學高學段學生正值青春前期,隨著身體的發育,他們逐步意識到性別差異,加之受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家庭教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他們不能很好地把握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分寸。筆者現以心理課“有分寸更和諧”為例,談一談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如何教會學生與異性交往。
一、小學高學段異性交往現狀的調查
筆者運用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兩種方法了解學生異性交往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學生逐漸意識到性別的差異: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有意識地疏遠異性同學,55.6%的學生不愿意和異性同學討論學習問題或參加活動;62.5%的學生關注過同學間的異性交往情況;在異性同學交往和諧度調查中,41.7%的學生認為男女生交往不和諧。隨著青春前期的到來,學生一方面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不能像低學段那樣與異性同伴交往;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清楚正確的交往方式應該是什么樣的。所以,如何有分寸地與異性交往是小學高學段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訪談中發現,學生對以下三方面的分寸難以把握:一是行為方面,有些學生認為疏遠異性同學是有分寸的表現;二是語言方面,有些學生不能用準確的詞匯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他們用“喜歡”“愛”等字眼表達自己對異性同學的崇拜、欣賞或是感激等,給雙方均帶來了困擾;三是場所方面,有些學生不分校內還是校外場所,都與異性同學保持著低學段相處時親密無間的友誼,由此導致其他同學的非議。
二、小學高學段異性交往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生理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學生對自己的成長感到陌生與不安,不敢靠近異性同學;另一方面,他們又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渴望更多地了解異性同學。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學生在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的分寸。
第二,來自家庭的影響。我校地處城鄉接合地帶,學生的家庭情況有其地域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們放任學生自流,對學生與異性同學交往不加任何引導;或者阻止學生與異性同學交往,采用“禁”“堵”的方式,導致學生認為只有遠離異性同學才是正確的交往方式。其二,家庭結構復雜。家庭結構帶給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持久的,如祖孫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學生往往規則意識不強,在與異性同學交往中出現“出格”言行;單親家庭的學生對異性的認識往往夾雜著撫養人的意見,表現為不愿意與異性同學合作等。
第三,來自網絡的影響。我校家長多以打零工為業,由于工作時間不確定,他們對學生的陪伴較少,手機便成了替代父母陪伴學生的工具。互聯網絡中關于愛情與兩性交往的內容豐富繁雜、良莠不齊,小學生缺乏自制力與判斷力,很難分辨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適時、適度地與異性同學交往。
三、“有分寸更和諧”心理課的教學設計
根據小學高學段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結合我校學生異性交往現狀,心理教師確定本課的主題是“有分寸更和諧”。題目直擊主題,對學生起到暗示與提醒的教育作用。確定本課活動目標為:1.感受不恰當異性交往帶來的煩惱;2.在語言、行為與場所方面把握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分寸,做到與異性同學和諧交往;3.對異性交往有正確的認識,樹立健康交往的觀念,形成正確的異性交往意識。感受交往煩惱—探究交往方法—樹立交往意識,這三個目標之間層層遞進,詮釋主題。
結合本課活動目標,心理教師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即熱身導入—呈現問題—解決問題—遷移運用—總結延伸。
(一)熱身導入
在心理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圍成圓圈,邊說邊為同學做快樂按摩操:
摸摸你的頭啊,學習要加油啊;
捏捏你的肩啊,早晨要鍛煉啊;
拍拍你的背啊,晚上早點睡啊;
掐掐你的腰啊,好事隨你挑啊;
(所有人向后轉,再來一輪)
主題下的熱身活動快樂按摩操共進行了兩輪:第一輪同性別按摩,學生能夠正常按摩,表達的感受多是快樂、有趣等;第二輪所有學生圍成一圈,男女生間隔站,這時候學生表現出了平時男女生交往中的狀態。通過兩次按摩操對比,促進學生覺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隨后,心理教師提問:“這次為異性同學按摩你有哪些感受呢?”使學生明確本課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自然引入主題。
熱身活動的選擇要貼近學生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實際情況,觸動學生情緒,引發學生思考。除了快樂按摩操,校園集體舞、兔子舞等需要男女生合作完成的舞蹈類活動,均可以作為異性交往主題課的熱身活動。
(二)呈現問題
大屏幕出示視頻,旁白解釋:女孩陽陽今年五年級了。男孩亮亮是陽陽的同班同學,和她住在一個小區,從小學一年級起兩人就一起步行上學。亮亮在學習上有不懂的問題總是找陽陽幫忙,陽陽也總是耐心地給他講解;做值日的時候,亮亮經常幫助陽陽打水、拖地,媽媽給亮亮買的小零食,他也私下分享給陽陽……最近不知從哪里流傳出來的消息,說陽陽和亮亮關系不一般。同學們看到他倆在一起,就大呼小叫地起哄。陽陽困惑了,是不是自己做錯了?
本課呈現問題環節以視頻方式直觀展示同齡伙伴陽陽與異性交往過程中的煩惱,旨在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感知到不恰當的異性交往給自己帶來的煩惱,同時也明白了這種煩惱具有普遍性,從而降低學生的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大膽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接著,心理教師適時提問:“陽陽從小學一年級就和亮亮是好朋友了,那時候沒有人說三道四,為什么長大了就有人說了呢?”把學生內在的疑問直接拋出來,導入下個環節。
師:(大屏幕出示學生低學段時男女生手拉手出操、藝術節表演互相擁抱、下課一起做游戲等圖片)這是我們低學段時與異性小伙伴游戲的場景,那時候和現在有什么不一樣呢?
本環節呈現的應是學生在與異性交往中讓他們感到困擾、引發不良情緒、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用視頻的方式呈現以外,還可以通過編排心理劇等方式來呈現。
(三)解決問題
1.感知男女有別
師:男生、女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一張長大了的男生和女生差別的表格,小組成員一起討論之后,嘗試填寫表格。
2.男女生互相欣賞
師:你最欣賞異性同學的哪些特點呢?在小組內討論用什么樣的語言贊美異性同學是恰當的。
心理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享,幫助學生找到男生和女生的品質,并在討論中感受贊美男生和女生的語言是不一樣的。
師:請小組異性同學之間用“你真的是一個XX的人,我很欣賞你的XX”句式贊美,并感受這樣贊美異性和被異性贊美的情緒。
這樣的句式讓學生感受到既表達了對同學的欣賞,也不會讓對方感覺過于親密。學生再一次感受男女生的不同,并且學會恰當贊美異性的語言。
3.闖關突圍
全班同學分成兩組,每組選擇一位闖關者和一位突圍者。組內其他成員男女生依次站好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讓對方組的闖關者在圈外,突圍者在圈內。游戲開始后,2分鐘時間內,闖關者想盡辦法進入圈內,突圍者想盡辦法沖出圈外,圍成圓圈隊員要盡力阻止他們達到目的。活動中不能采用攻擊性動作。突圍成功或者闖入圈內者加1分。
師:小組討論一下,在剛剛的活動中,為了保證本組的勝利,你是怎樣與異性同學合作的?在合作中你會有什么感受?在合作中什么行為是有分寸的?
心理教師在游戲后提出以上三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有分寸的行為不等于遠離異性。心理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在集體活動中,要大方地與異性同學相處,在必要的情況下,有身體的接觸是正常的,幫助學生消除煩惱。
4.續演心理劇
師:我們再來看看陽陽的煩惱,請以小組為單位編排心理劇。周末了,亮亮單獨約陽陽出去玩,如果你是陽陽,你會對亮亮怎么說,怎么做呢?大家在小組內討論,扮演一下。
師:哪組的心理劇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受到了哪些啟發?
通過續演心理劇和演出后的討論,學生嘗試在語言、行為上把握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尺度,并在心理教師的引導中感受自己在活動中的愉悅感,切入主題——有分寸更和諧。
在解決問題環節中,四個活動層層遞進、層層鋪設,最大限度地保證全體同學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感悟、探究、體驗,總結男女生交往的分寸。“男女有別”環節從認知層面滿足學生對異性的好奇心,緩解自己成長帶來的不安情緒,促進學生正確看待男女生不同;“男女生互相欣賞”環節更深一步表達對異性同學的好感,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欣賞,幫助學生在異性交往中把握語言方面的分寸;“闖關突圍”環節旨在幫助學生感受有分寸的行為是大方相處、尊重對方、光明坦蕩;“續演心理劇”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使學生將前面的所感所悟內化于行動。
(四)遷移運用
1.情景再現
大屏幕出示文字:女生小林很喜歡同班的男生小姜。有一天,她悄悄送給小姜一件禮物,并在禮物中夾了一張紙條。
放學時下起了雨,小姜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走在前面的小林沒有帶傘,手里還拿著一些東西,便想上前為她遮雨,可忽然想起小林寫給自己的紙條,他又猶豫了……
師:小組討論一下,小姜要不要去幫小林呢?
心理教師將學生在生活中與異性交往困惑的場景還原,使學生能夠利用本節課中學習到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
2.自我提升
師:課前我們探討了與異性交往的煩惱,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你會怎樣處理呢?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遇到的異性交往問題是多樣的、個性化的。異性交往主題課的遷移環節是讓學生在情景模擬中把本課獲得的觀點、方法、行為方式等應用于實際加以練習的過程,在小組交流討論中運用所學解決自身個性化的異性交往問題,從而更好地把握異性交往的分寸,提高異性交往能力。
(五)總結延伸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評價一下自己在男女生交往過程中的表現吧。(非常好:5分;良好:4分;一般:3分;需努力:2分;較差:1分)
總結延伸環節,先讓學生完成評價表格,此表格能夠幫助學生梳理自己與異性交往的語言、行為和內在的情緒。最后以“男女生快樂按摩操”結束,讓學生感受到以健康的心態、有分寸的言行與異性交往的樂趣。該環節除了本課采用的游戲方式,還可以采用齊唱歌曲、誦讀詩詞與名言警句等。
四、課例反思
首先,異性交往主題課的課堂設計應從改變學生認知入手。小學高學段學生異性交往既是重要議題,也是敏感話題,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受主題限制,課堂中不便設計過多情境體驗活動,活動應以促進學生認知改變為主,如繪畫活動、紙筆活動、小組討論活動等。心理教師的引導語要直擊主題,促進學生思考,如在熱身導入環節中的“這次為異性同學按摩你有哪些感受呢?”呈現問題環節中的“陽陽從小學一年級就和亮亮是好朋友了,那時候沒有人說三道四,為什么長大了就有人說了呢?”解決問題環節中的“感受贊美異性和被異性贊美的情緒”。心理教師要善于運用簡潔的引導語點明主題,引導學生自我覺察,促進學生認知改變。
其次,將課堂延伸至家庭,家校合力,助力青春期學生健康異性交往。學生的異性交往觀很大一部分來自家庭,教會學生正確、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需要依賴家庭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將本課設計通過微信群方式發給家長,這既是對家長進行異性交往觀的輔導,同時也提醒家長可以根據主題,結合自己孩子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異性交往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坊、家長空中課堂等線上線下活動,向家長進一步普及青春期兒童的心理特點,確保家長進行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張巖杰.提高中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心理課程教學設計[J].遼寧教育,2023(2).
[2]何巧娜.小學贊美教育的心理課程設計——以“我會贊美啦”主題課為例[J].遼寧教育,2023(2).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