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徐 琦,朱張茜,朱建碧,丁歡歡
(溫州市人民醫院 超聲科,浙江 溫州 325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患病率為6%~45%,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多數國家NAFLD患病率處于中上水平(>25%)[1]。肝臟脂肪變及其嚴重程度與肝臟損傷和肝纖維化密切相關,而肝纖維化可準確預測肝臟不良結局,但在NAFLD患者中明確診斷是否存在肝纖維化則困難重重;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通常只能作為診斷參考[2],確診肝纖維化仍需依靠具有較高風險的肝活檢[3]。有研究[4]表明,聲觸診組織定量技術(VTQ技術)測定肝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在無創性肝纖維化評估中有良好的應用價值。SWV可有效反映肝組織彈性,且與肝纖維化嚴重程度密切相關,VTQ技術可量化SWV,在慢性肝病肝纖維化中的診斷符合率也較高[5]。本研究應用VTQ技術測定NAFLD患者的SWV,探討VTQ技術在NAFLD肝纖維化中的應用價值,并分析影響VTQ測值的各種相關因素。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NAFLD患者共100例,均臨床資料完整;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18~74歲,平均43.55歲。所有入組患者均接受肝臟CT檢查和超聲檢查,且知情同意;排除合并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者,以及急性藥物性肝損傷、妊娠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CT檢查評估脂肪肝程度 采用儀器為Simenz SOMATOM型雙源CT。參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6],根據肝/脾臟CT比值法確定脂肪肝程度:肝/脾臟CT比值≤1.0為輕度;肝/脾臟CT比值>0.5,≤0.7為中度;肝/脾臟CT比值≤0.5為重度。
1.3 超聲檢查 采用Simenz s 3000型超聲診斷儀,使用凸陣探頭,并配備VTQ軟件。根據灰階超聲表現診斷脂肪肝,并仔細掃查各個肝臟切面,排除肝占位性病變,測量右肝斜徑。VTQ肝臟剪切波速度測定:按照《2017年歐洲超聲醫學和生物學聯合會肝臟彈性超聲臨床應用指南和建議》摘譯[7]內所列共識作為操作標準,探頭置于右肋間,避開偽像及肝內管道系統,感興趣區(regionof interest,ROI)置于肝被膜下1~2 cm ,測值深度4~6 cm,啟動VTQ 模式,測得SWV。每例患者均需成功測量10 次(測值要求標準差<0.30),記錄肝臟SWV最大值(Vmax)、最小值(Vmin),計算平均值(Vmean)以及標準差(SD)。將Vmean>1.36 m/s作為判斷肝臟剪切波平均速度升高標準[8]。
1.4 資料采集
1.4.1 一般資料 記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并計算出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身高2,>24 kg/m2為過重,詢問患者過重年限(過重時間)。
1.4.2 實驗室指標 收集患者的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STB)、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非高密度脂蛋白(NHDL)、血小板(PLT)、角蛋白-18(CK18-M65),計算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血小板(PLT)比值(APRI),根據公式(FIB-4=年齡×AST/PLT×ALT的平方根)計算出FIB-4指數[7]。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輕、中、重3組比較采用F檢驗,2組間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患者的病歷資料與其Vmean的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嚴重程度脂肪肝的NAFLD患者SWV比較 根據肝/脾臟CT比值法結果,100例患者中輕度脂肪肝27例、中度28例、重度45例,各組SWV值見表1。重度脂肪肝組的SWV值高于其他2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輕度、中度組間的SWV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嚴重程度脂肪肝的NAFLD患者SWV比較
2.2 NAFLD患者的病歷資料與其肝臟SWV的關系分析 有37例患者的Vmean>1.36 m/s,其過重時間、重度脂肪肝患者占比、右肝斜徑及AKP、STB、CK18-M65水平均大于/高于Vmean未升高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脂肪肝程度、AKP、STB與患者的Vmean呈低度正相關(r=0.259、0.205、0.226,均P<0.05),過重時間、CK18-M65與SWV呈中度正相關(r=0.539、0.527,均P<0.01)。

表2 Vmean是否升高的NAFLD患者間病歷資料比較
肝穿刺活檢仍是目前診斷NAFLD所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的診斷金標準[9-10],但由于其有創的缺點而不能被廣泛接受,所以尋找合適的無創檢查方法尤為重要。
近年來,剪切波彈性成像檢測肝臟硬度以其無創、簡便、快速、準確性較高、可重復性較好等優勢,已被逐漸應用于臨床[11]。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的原理是使用瞬時脈沖在體內產生的剪切波,通過剪切波的傳播速度計算組織的彈性值。其瞬時彈性成像已被歐洲肝病學會(EASL)、亞太肝病學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等推薦為無創評估肝纖維化的重要手段;歐洲超聲聯合會(EF-SUMB)、世界超聲聯合會(WFUMB)、美國超聲放射協會等先后發表了彈性成像臨床應用指南或專家共識,肯定了超聲彈性成像在肝纖維化評估中的價值。
本研究應用VTQ技術對100例NAFLD患者進行肝臟SWV測量,同時結合二維彩超、肝CT檢查,及血清學檢查作出綜合性評價。結果顯示,重度脂肪肝組肝臟SWV測值較輕、中度脂肪肝患者顯著升高,因此如果腹部CT或超聲提示存在重度脂肪肝的患者,提示臨床應及時給予干預。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脂肪肝程度、AKP、STB與SWV呈低度正相關,過重時間、CK18-M65與SWV呈中度正相關。CK18-M65是實驗室檢查中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性較好的、最有前景的指標之一[12],VTQ所測得的肝臟SWV與該指標高相關性也說明VTQ測值結果與NAFLD及肝纖維化的高相關性。有報道[13]認為,BMI>25 kg/m2的NAFLD患者,其肝臟炎癥及纖維化程度可能更重;本研究中,NAFLD患者肝纖維化與過重時間有關聯,但與BMI并未存在顯著關聯,可能與部分過于肥胖的患者影響測值成功未納入研究有關。有研究[14]表明APRI值、FIB-4指數也可一定程度反映NASH的存在,但是本研究結果則未表明這一點,故這兩項指標在NAFLD中的應用價值仍需進一步論證。
綜上,過重時間長、CK18-M65增高、重度脂肪肝可能是NAFLD患者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的相關因素,VTQ技術為臨床早發現肝纖維化提供了一種新的無創、快速的定量檢測手段。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少、缺乏肝活檢病理對照結果等,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將繼續擴大樣本量,并與肝臟活檢病理結果作比較,以有效證明VTQ技術檢測肝纖維化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