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涇川縣第一中學
周小海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首次提出了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再次強調這一任務的落實。在這一教學改革形勢下,本文立足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理念,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創新優化策略展開探討,提出了融合時代特征、凸顯課程社會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關注學生生活、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推動創新力發展;重視內在情感、優化項目教學設計、突出學科人文性的教學思考,旨在充分盤活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科育人價值,助力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穩定發展。
高中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學生踏入人生下一征程的“十字路口”。在現代高中學校教育中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最為根本的教學意圖就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學生的未來鋪路、為學生前途創造可能。而在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持續深化的今天,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價值也被充分地開發出來,這也讓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重心發生一定的轉移。
因此,為保障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在新時期下有所創新、有所進步,身為教學組織者與研究者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就要緊密結合課程的內容特色,去挖掘與開發與課程密切相關的育人要素,通過融合社會現實問題的方式正確引導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以此來帶領學生更好地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這所“象牙塔”、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認識國情、把握時代特征的過程中,得到問題分析能力與價值判斷能力的鍛煉。從而在有效增強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的同時,促使學生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成長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關注社會現實、熱愛國家與民族的時代新人。
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必修一“數據與計算”內容為例,在教學《認識人工智能》一課時,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2018 年上海科技博覽會中聲音甜美、行動自如的機器人“小i”的相關資料,并以“小i”與人對話的影像視頻激發學生對“小i”這一機器人的好奇,讓學生在課堂中結合已知知識與同學展開合作探討與交流,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小i”形成更為深刻全面的掌握與認識。由此引出本課的教學主題“認識人工智能”。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可向學生提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技術有哪些體現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現代人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較于其他國家與地區還有哪些差距?”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展開對知識內容的探索與探究。
其次,引領學生展開“人工智能的產生與發展”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掌握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如智能網絡、設備與軟件等,認識到人工智能對現代人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在理解探究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各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進展中,認識到我國在促使人工智能技術產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上所起到的突出作用與重要影響。并通過“吳文俊與‘吳氏方法’”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樹立信息意識的重要性。從而在有效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在信息社會、信息時代中所應肩負起的社會責任。
最后,組織學生展開“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項目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從人機交互、圖像識別、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多個方面實現對人工智能魅力的深度感知與全面領會。在探究探索過程中,客觀認識到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中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由此,讓學生的家國意識、民族自豪感得到有效增強與提升,在了解到中國科學家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做出努力與貢獻的基礎上,形成主動學習新技術、新方法的自主意識,在客觀認識與理解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的過程中,產生為國家富強而雄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社會責任感。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對現代高中教育的影響極為深遠,其中“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更是與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均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終身發展。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基于立德樹人背景展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優化完善時,就可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出發,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提升、得到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信息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穩步提升。但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與構建卻并不似提出問題那般簡單輕松,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著重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與學生真實生活中構建問題情境。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應用情境教學法展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最為關鍵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知識,如算法、程序設計等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必備品格的塑造與關鍵能力的發展。因此,為保障情境教學的穩定有效,高中信息技術就必須設置一個與學生真實生活密切相關,且能夠助推學生算法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發展提升的真實問題情境。
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必修二“信息系統與社會”中的《開發網絡聊天系統》一課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種實時的、學生生活中常用的信息收發系統,例如微信、QQ、飛信、Messenger、米聊、line 或者抖音、快手、微博等軟件中的私信功能等。并向學生提問“這些常用的網絡聊天軟件在收發信息上與電子郵件存在怎樣的不同?你們在生活中最常用的網絡聊天軟件是什么?在真實的使用過程中你認為這些軟件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可以進行優化?”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展開探討與交流,并主動結合生活經驗與信息技術知識基礎對當前市面上廣泛應用的網絡聊天系統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議。
有的學生說,微信、QQ 都是網絡聊天軟件。從交流實效上來看,電子郵件是非實時的,而網絡聊天卻是實時的。但這一特點在微信、QQ 上體現的并不明顯。發送信息的人并不能實時的看到收信息的人是否已讀。在QQ 與微信中的群聊功能中,當多個人同時發送信息時,聊天系統常會發生信息推送延遲等問題;有的學生說抖音、快手、微博等軟件的私聊功能,發送時間的顯示不夠清晰了然等,在學生通過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對現今各種網絡交流軟件提出優化意見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發散思維便會被激活。在此基礎上,教師抓住教學時機,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程序員你會開發一個怎樣的文字型網絡聊天系統?”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的驅使下主動嘗試用瀏覽器開發簡易的文字網絡聊天系統,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知識將自己所提出的優化意見進行一一的完善。
第二,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積極創造能力。以人為本是現代高中教育中被廣泛認同的教學思想,同樣也是立德樹人提出的根本教育理念。因此,在應用情境教學法創新與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堅實生本化的教學思想去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積極創造,從而在有效增強學生行動力的同時,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踐應用的驅動下得到進一步發展。
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數據與數據結構”中的《線性表的應用》一課時,教師可在學生基本理解線性表與集合的相似性、線性表的特點、線性表的基本操作等較為基礎的知識與技能后,根據學生的水平與能力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利用線性表管理自己的通信錄、備忘錄、微信聯系人或制作一份旅游攻略。以此來促使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式的項目學習。
以“利用線性表制作旅游攻略”任務為例。首先,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北京天安門、長城、九寨溝、長白山、西湖等我國知名景點,進而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設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旅游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休閑方式,這同樣也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進步。在這個暑假你們想去哪里旅游?你們能否利用線性表制作一份周密的旅游攻略?”以此來為學生構建真實、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利用線性表制作旅游攻略的主要過程”展開探究與分析,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在推進項目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基于自己的實際需求去應用線性表、設計與制作線性表。從而在有效深化學生對線性表的認知與理解的同時,讓學生樹立起更好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在感知信息技術無處不在的價值與魅力的過程中,得到信息素養與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第三,問題情境需結合具有挑戰性、多元化的項目活動。高中信息技術的難度、復雜度相較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有了極大的提升,對高中生的技能技術、應用實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信息技術、在真實問題情境的作用下得到信息素養的穩定發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就要以教材為主要依據,為學生設計多樣、多元且極具挑戰性的項目活動,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或合作協作的形式完成項目任務。以此來實現將信息技術知識的化難為易,建構起更為完善、系統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
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選擇性必修二“網絡基礎” 中《網絡安全與網絡資源》一課時,教師就可從教材中給出的項目主題“安全分享細細說”出發,向學生提問“在信息時代中,我們常通過網絡分享各種信息,如在微信中分享學習資料、日?,嵤拢辉赒Q 中分享照片;在抖音上上傳自己拍攝的視頻;在微博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等。但在分享過程中,導致我們的個人信息無意識地泄露出去。電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貸款、信用卡盜刷等不法分子便利用這些私人信息坑蒙拐騙,使現代人無時無刻面臨著嚴重的安全問題。那么我們在實際應用網絡分享圖文資源時,該如何規避個人信息泄露所引發的安全隱患呢?”并結合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現實社會中各種與網絡安全有關的新聞,為學生構建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警覺與重視。在此之后,再引導學生以“網絡安全分享”為主題展開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究式的項目活動,掌握多種加密技術,掌握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設備上安全分享資源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網絡安全意識,促使學生得到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鍛煉提升。
在當前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師生對信息技術這一學科都存在刻板印象,普遍認為這是一門理科性質較為突出的課程。其實不然,信息技術是一門與現代人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小到微信支付掃碼付款、大到航天航空技術發展都需要信息技術的加持與支撐。因此,為有效轉變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助力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有效落實。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就可從情感教育入手,以人文環境與知識為載體去優化信息技術課程的項目教學設計,從而在有效突出信息技術學科的人文性質的同時,讓學生的人文素養逐步得到發展與提升。
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選擇性必修一“數據與數據結構”中的《數據結合基本類型》一課教學為例,教材給出了明確的項目主題“數解傳統戲曲”。對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項目化學習活動探究與進行時,就可將線性表與我國傳統戲曲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在項目學習中大量且廣泛地收集并整合與中國傳統戲曲有關的內容,如京劇臉譜、變臉技術、龍套助陣、京劇、黃梅戲、越劇、豫劇、評劇、昆曲、曲劇等,以此來促使學生將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有效提升學生信息化學習水平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讓學生由衷地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項目學習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展開深度學習,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與民族自豪感。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信息技術學科人文志趣與技術志趣的全面領會與透徹感知,而且其學習水平與信息素養也會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得到顯著的提升。
總之,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落實以及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進行優化與創新,需要教師從更高的視角進行統籌與謀劃。既要綜合考慮教學情境創設的真實性、任務活動設計的指向性、啟發問題設置的精準性、教學資源引入的合理性,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知識體系的建構、學習過程的完善。并要找準育人因素的切入點,保障學生的知行統一、情意合一,促使學生成長為具有時代特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