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巴兩國國旗徐徐下落,在中途曾一度交叉重疊。
每天日落前,印巴邊境口岸瓦嘎都會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普普通通的降旗儀式,在印巴士兵的一番操作下,變得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有人說,這是一對宿敵在和平環境下表達各自憤怒和厭惡的方式;也有人說,這是一對兄弟通過夸張詼諧的動作表演的一出啞劇。他們是在對抗,還是合作?帶著這個疑問,我踏上了去往瓦嘎的路。
從印度首都新德里乘坐特快列車,西北行約5個小時,到達邊境城市阿姆利則。換乘汽車,40分鐘后,到達瓦嘎村。印巴邊境線距離瓦嘎村很近,兩側各豎起一高大旗桿,旗桿兩側各有一扇大鐵門。連接印巴的公路穿過鐵門,向兩邊伸展至約100米處,聳立著各自的國門,上面分別用大字書寫著“印度”和“巴基斯坦”。鐵門及其兩邊的院墻各自合圍成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每個場地都有一個很大的臺階式看臺。
薄暮時分,我來到印度國門和大鐵門之間的過道上。此時看臺上已經坐滿人,大約有數萬。放眼望去,對面看臺上也是人頭攢動,估計也有數萬人。兩邊的高音大喇叭播放著各自國家的激越的民族音樂,印度這邊的過道上擠滿了年輕人,他們隨著音樂的節拍載歌載舞。
天色漸暗,進行曲忽然停止,隨之而來的是刺耳的吶喊聲:“印度斯坦萬歲!”看臺上的觀眾應聲喊道“印度斯坦萬歲!”對面則傳來“巴基斯坦萬歲!”兩邊的口號聲此起彼伏,聲震云天,就像古代兩軍對壘相互叫陣示威一樣。隨著排山倒海的呼喊聲,兩邊的過道上不時有人揮舞著國旗來回奔跑。此時此刻,狂熱熔化了一切,聲浪淹沒了一切。
忽然,四下無聲,從營房走出的一隊士兵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他們身著土黃色印軍禮服,腰間武裝帶下系著一條黑紅相間的圍巾,頭頂紅色扇形布冠,帽頂左上方插著一個扇狀裝飾物,猶如紅色孔雀開屏。這些軍人個個激昂,分兩排直挺挺站在過道上,面向看臺。嘹亮的口令聲起,排頭兩名士兵一個漂亮的右轉身,大踏步向大鐵門走去。他們越走越快,兩臂整齊有力地擺動著,遠看就像奮力向前劃動的船槳。
由于獲準在過道上自由行動,我看到對面也進行著相同的動作。雙方的動作協調一致,一方的表演就像另一方鏡中的影像。巴方邊防軍人看上去個子更高,身穿黑色軍禮服,腰間武裝帶下束著一條鮮艷奪目的紅圍巾。他們的胸前佩戴多枚閃閃發光的胸章,頭扎綠色布冠,一條長布從腦后飄到腰間,另一根黑色長翎插在帽頂左上方。
降旗隊員都是嚴格挑選出來的特殊“選手”,在個頭和服裝上都想超過對方。士兵行走時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點燃了兩邊看臺上觀眾的激情,他們發出響徹云霄的助威叫好聲。隨后,一隊士兵分兩排趾高氣揚地向大鐵門挺進。走到大鐵門前,一個高踢腿,士兵立定。兩道鐵閘門“嘩啦”打開,雙方士兵一下子相對而立,中間毫無障礙。
就在我情感復雜地屏息注視著這極為震撼的一幕時,雙方排頭士兵同時向前跨出幾步,彼此間距離更近了。他們雙手叉腰,瞋目裂眥,仿佛要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斗,氣氛嚴肅凝重。少頃,兩隊各有一名士兵高抬腿,腳甩過頭頂,然后使足氣力跺腳。因為使勁過猛,頭頂的布冠差點掉地。印度士兵的布冠外形酷似紅雞冠,巴方士兵的布冠外形酷似綠雞冠,因此,剛才的對抗動作頗似斗雞表演。
士兵不動聲色地舉手將傾斜了的“雞冠”扶正,然后狠狠地擺動了一下脖子,“雞冠”跟著激烈地搖晃起來。此時,看臺上的觀眾都被逗笑了。
同行的一名當地朋友說,現在的踢腿蹬地動作溫柔多了。2008年孟買遭遇恐怖襲擊之后,雙方士兵腿都快踢到天上去了,一腳下去似乎要把對方踩扁。好在雙方除了謾罵和胸部碰撞之外,沒有發生過激沖撞?!白罱鼛啄辏S著兩國高層展開對話,重啟和平進程,士兵的情緒也舒緩了許多?!?/p>
雙方隊長相對一抖布冠,權當敬禮,然后兩只手似碰非碰輕輕一點即是握手,全程不看對方一眼。他們昂首挺胸,各自轉向,走到離邊界線不足半米的旗桿旁,解開繩套,將國旗旗繩拽成交叉狀,在雙方軍號聲中降下各自國旗。兩國國旗徐徐下落,在中途曾一度交叉重疊。雙方敏捷而熟練地將各自的國旗疊好,用手捧著,邁著正步回營。余下幾名士兵在回營途中再次高抬腿、狠跺腳。大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了。

暮色中的瓦嘎邊境口岸。
瓦嘎邊境儀式始于1959年,源于英國軍隊的“鳴金收兵儀式”,目的在于夜間正式關閉邊境口岸。這個邊境口岸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通關。夏季瓦嘎邊境儀式在下午5點15分開始,冬季在4點15分開始,持續時間通常為45分鐘。過去60多年來,印巴之間爆發過戰爭,關系一度降到冰點,但瓦嘎邊境儀式持續至今,只是偶爾因關系緊張而暫停幾日。
旁遮普邦一位老人神情哀傷地對我說,他每次看完儀式,內心都久久難以平靜,好端端的一個國家被人為分割,他的許多朋友1947年遷移到巴基斯坦,此后一直沒有再見過。“如果沒有英國殖民者,我和朋友就不會被迫分離,印巴兩國就不會因宗教和邊界沖突而死傷那么多人。”
也有不少觀眾覺得這個儀式頗有意義。來自新德里的一名女大學生對我說,雖然兩國士兵針鋒相對,但自己感受更多的是,這個儀式提醒人們,印巴兩國有著深刻的聯系?!斑@個看似對抗的儀式實際上是兩國和諧合作的典范,沒有很深的默契是達不到這樣的表演效果的?!卑⒛防麆t的一個小伙子說自己每周都要來看一次。他覺得,這個儀式對于他來講更多的是娛樂,“我就像看了一場板球比賽,看到的是和平,聞不到一丁點火藥味”。

國門兩側不遠處即是綿延不斷的鐵絲網。
儀式剛結束,印巴雙方的觀眾便呼啦一下擁向國門,隔柵相望。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這里沒有邊界,一條主干道貫通印度次大陸北部。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后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后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在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上,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領土爭端引發了大規模的教派沖突,?60萬人因仇殺喪生,兩國積怨長達幾十年。
這種對立情緒深入普通民眾。據說從前在兩道邊境門內的國旗旁,兩國人民隔著邊境線對罵,互不示弱,隨著時間推移,兩國軍方每天都會在升降旗時,進行一場儀式,當地居民也參與吶喊助威,希望以精神力量威懾對方。

一位巴基斯坦老人揮舞國旗助威。
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沖刷的瓦嘎邊境儀式演變成國家榮譽和意志的象征,儀式上兩國士兵的劍拔弩張準確反映了印巴兩國的關系狀態,是兩國長期緊張對立和激烈競爭的縮影。
分析普遍認為,印巴兩國的敵對狀態是英國殖民者一手制造的苦果。英國知名地理學家安東尼·約翰·克里斯托弗表示,為了保持其統治地位,英國殖民者故意強調殖民地民眾宗教和種族的差異,利用宗教和膚色等特征來隔離和孤立他們的臣民。為了最大化榨取印度的財富,英國殖民者承認了數百個先前存在的“土邦”,對印度進行分而治之。在印度民族主義興起、獨立呼聲高漲的情況下,英國殖民者通過分而治之的戰略,催生出印巴兩個國家,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永久對立。
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化解兩國間宿怨的堅冰,這在全世界的政治觀察家心里都沒有一個樂觀清晰的預測。但和平取代戰爭,溝通對話取代軍事沖突,談判取代武力,正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趨勢。印巴邊界的降旗儀式能否轉變為去除對立色彩,以觀賞為主的儀式?兩國的政治家、兩國的人民將做出最終回答。
印巴于彼此而言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人民共享數千年的南亞次大陸文明。兩國和睦相處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國際社會希望雙方尋找到改善兩國關系的根本與長遠之道,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善意化解分歧,以合作共創未來,共同維護兩國和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本文圖片均由任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