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歷史上實則一直呈現出某種奇妙的“輪回”:許多就業崗位會因技術的革新而消失,同時也會有新的就業崗位涌現。
在美國伯克利大學的A-Lab實驗室里,一個機械臂正將多種粉末狀的金屬及其氧化物混合于溶劑中。接下來,再把裝有混合物的容器送進溫度接近1200攝氏度的烤箱,同時注入一些氣體。隨后,另一個機械臂將新合成的材料取回并交給X光衍射儀和電子顯微鏡進行分析,獲得的數據立即被發送給人工智能。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它會迅速重復這一過程——制造一種新的金屬合金。
由新系統結合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設計的A-Lab實驗室,能以比傳統實驗室快數十倍的速度自動創造和分析新材料,其研究能力最高則能比其他同類實驗室高100倍;而且,不必讓科學家們整天輪班工作,大部分研究是由幾乎無需人類監督的人工智能所控制的機械臂完成的。
這只是新技術重塑未來職業的一個場景和縮影。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新技術將引發未來就業產生重大變化。從崗位來看,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專家將成為增長最快的職業,其次是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家、商業智能分析師和信息安全專家。下降最快的職業大多是因為技術和數字化應用導致的需求減少,如行政人員和秘書、銀行出納員和相關人員、郵政服務人員、收銀員、票務員以及數據輸入文員等。
國內招聘平臺的一份報告確乎給予了佐證:人工智能行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激增。那些擁有大型語言模型相關學位的人才供不應求。涉及算法、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工作,是大型語言模型領域最受歡迎的職位之一。除人工智能外,新能源、新材料行業的就業崗位也有所增加。
歷史上實則一直呈現出某種奇妙的“輪回”:許多就業崗位會因技術的革新而消失,同時也會有新的就業崗位涌現。對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持樂觀態度的業界人士,都表達過這樣一種看法:那種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導致失業增加的觀點,往往忽視或小看了這些產業發展所產生的產業鏈、供應鏈和集群效應,以及在創造新增就業、優化就業結構、吸引外資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譬如,與當年汽車行業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汽車修理工、車輛租賃員、零部件經銷商等類似,自動駕駛汽車也將創造一系列全新的工作機會。再如,從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或潮汐能中提取大量能量的需求,將意味著巨額投資以及需要大量人員來安裝、維護和監控所有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轉型的其他方面,都將導致新的職業方向和專業化的蓬勃發展。
事實上,在歐洲一些國家,人工智能的爆炸性發展已催生了一種新的職業:與機器對話的專家——提示工程師。這個職業要做的是使用語言識別技術來處理和解釋用戶輸入的內容(所謂的“提示”),從而讓數字化用戶界面更為智能,開發可取得更好結果的指令,也就是在用戶和人工智能之間充當某種翻譯。在我國,2020年人工智能訓練師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也開啟了AI數據服務生意,催生了數據標注行業。
還有,在數字平臺推動下,“零工經濟”也興旺起來,即時出行、即時送餐、互聯網家政服務、按需軟件開發、在線勞動眾包等新興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各地經濟的重要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