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斌斌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推動學生思想情操、道德情感、智力等多方面素養的均衡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意義入手,分析了當前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存在的問題,從教師、教材、作業等方面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美育;滲透;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07—0033—04
教育家蔡元培曾說:“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總目標中要求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方向:“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2]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勤于挖掘數學教材中蘊含的美育素材,體現跨學科的教育思想,培養學生整體認識世界的能力,全面發揮數學學科育人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獲得美的感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尤其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奠定好數學“四基”,還要提升數學“四能”,更要讓學生獲得具有數學特色的美的教育。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意義
(一)凸顯數學教育與美育融合的特點
每一門學科制訂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目標具有相似性,這一相似性源于各學科中蘊含的美育功能的一致性。202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教育思想,其中就包含數學學科中要滲透美育的教育思想。數學教育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這種理性思維終究歸結于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欣賞和思辨,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求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增強學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在學生心中生成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榮譽感、正義感,以及集體主義意識。面對古今中外文化的繼承和傳揚,能夠理性運用“加、減、乘、除”法篩選和取舍。這正是數學學科與美育高度融合的體現。
(二)增強數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數學知識抽象,邏輯性強,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將美育融入數學教學,讓學生帶著美的享受和體驗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不僅有利于智力的開發與鍛煉,還可以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例如,在學習“圖形的對稱”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欣賞自然界中具有對稱性的蝴蝶、蜻蜓等生物及生活中的建筑物等,再通過對稱剪紙的制作和分享活動,學生不但會感到賞心悅目,還會加深對對稱圖形的認識。這樣從數學美的外在形式,通過具象的實物感受數學美,消除了數學學習過程中枯燥乏味的感覺[3]。
(三)體現數學課程育人的重要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以美育為切入點,在把握美育價值與方法的基礎上挖掘和轉化美育的綜合育人價值,能夠幫助受教育者達到和諧的審美心境,即席勒所說的“零狀態”,從而成為其他各育發展的前提和基礎[4]。數學課程基于美育發展學生的智育,這是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正如史寧中教授說:“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習者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5]從美育的視角出發深度思考,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提升利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審美力,增強利用數學思維感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思辨力,發展利用數學語言表現和創建美好生活的創造力。這樣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能夠站在家鄉發展的立場,運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和思考家鄉發展問題,激發學生通過學習和自我發展建設美麗家園的愿望。
二、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美學素養,難以將美育融入數學教學
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樹立“學科融合理念”。但是農村部分數學教師缺乏美學素養,學科融合意識淡薄,導致數學教學中融入美育困難。另外,大多數數學教師缺乏美育育人功能的研究,將美育任務交給美育教師,使數學教學與美育“互相分家”。受美學素養和理念的制約,部分教師對美育的內涵理解不夠,在數學教學中找不到恰當的融合點,刻意加入美育內容,不僅沒有給學生美的感受,還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過程,使得教師將數學教學與美育割裂開來,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數學知識的教授上,出現數學教學與美育分離的局面。
(二)重視知識技能傳授,淡化美育素材的挖掘
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受當地環境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制約,數學教學以知識傳授和習題訓練為主,將提高數學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筆者在“聯盟辦學”教研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在數學知識系統建構和學生解題思維訓練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卻忽視了教材中美育素材的挖掘,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智育發展,美育滲透不足,從而淡化了學生數學審美能力的培養。
(三)數學教學脫離實踐,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美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科學觀察世界,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創建幸福美好的生活。筆者在“送教下鄉”活動中發現,農村小學絕大多數數學教師以講授理論知識、題海訓練為主,以生活為背景的數學課堂較少;還有部分教師留給學生動手參與數學實踐的機會太少,沒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為此,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常常成為學生的難點,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就無法體會到數學的價值美。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
(一)增強教師的美育敏感度,提升數學的育人功能
蔡元培先生說:“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6]”美是促使人不斷取得進步的動力,發現美、認識美和運用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要求,追求美的實質就是追求數學美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育人的引領者,需要充分認識美育在人類發展以及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美育敏感度,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美育思想,營造濃厚的美育氛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就是學生的審美對象。因而,教師要塑造好個人形象,提升個人的美學素養,積極探究數學與美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增強美育在數學中融合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力求提升教師個人的品格美、學識美、儀表美、技藝美和語言美[7]。在教學過程中達成“以美育美”的美育厚度,給學生的視覺和心理帶來美的感染和滋養。教師的內在美外化于自然優雅的外在形象,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能深度浸潤學生的內心,從而形成對“真善美”的追求意識。同時結合數學語言的嚴謹性,數學教師要優化自己的語言,既精準干練又通俗易懂,要科學規范又具風趣幽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例如,在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上找兩個相對面時,教師以“跳一跳找對面,對面沒有拐個彎”這一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引導,激活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讓數學教學達到“寓教于樂”而又“樂而不俗”的美好境界。另外,數學教師還要注重課堂上學生的儀式美、坐姿美、語言美、書寫美,嚴格要求學生在上課時與教師互行課堂禮,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和行為。通過規范學生坐姿、課堂語言表達、書面表達等方面的要求,共同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引導學生萌生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意識和動機。
(二)挖掘教材的美育滲透點,感悟數學美
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素材,教師要樹立學科融合意識,積極挖掘教材中的美育滲透點,有效地融入數學教學,讓學生獲得美育的熏陶。
1.感受數學的符號美,培養審美意識。符號是數學語言,也是數學工具,更是數學的方法[8]。每一種數學符號都承載著一定的數學含義,準確、概括、簡明、直觀地解釋數學本質,并在運算過程中呈現變化規律和邏輯關系,給學生深度思維的美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加、減、乘、除的意義及運算”時,教師以運算符號演變的歷史為背景導入課程,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家將運算符號統一成“+、-、×、÷”的過程,讓學生在運算過程中感受不同運算符號所代表的特殊意義,感受算式變化過程中呈現出的數學邏輯關系。在“加、減、乘、除”互依互存的關系中,領悟符號承載的數學思想,感受數學運算符號呈現出的規則美,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數學奧秘。
2.在問題解決中領會數學文化美,培養審美意識。每一個數學概念、定理、法則都有可追溯的文化淵源,將數學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彰顯其迷人的魅力。為此,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追溯數學知識的起源,讓學生深刻了解數學知識的溯源,揭示數學知識的內在本質,感悟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接受數學發展演變過程中蘊含的先進精神文化的熏陶[9]。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引入《史記·夏本》中記載大禹治水時畫圓的方法:“左準繩,右規矩。”或以《周髀算經》中記載的“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引入課程,讓學生體會圓“一中等長”的本質和數學極限思想,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解決“小敏的身高1.6m,她的影長是2m,如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得一棵樹的影長是6.5m,這棵樹有多高?”這個問題時,教師利用古希臘科學家泰勒斯“巧測金字塔”的數學故事讓學生領會數學中的文化美。通過數學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讓學生跨時空跨地域與數學家進行數學思維碰撞,誘發學生的崇尚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產生積極探索數學奧秘的心理動機。
(三)體現作業的美育功能,培養審美意識
正如古希臘數學家普洛克拉斯說:“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對數學美有一定的感知力和審美力,并產生創造美的心理沖動[10]。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和具備的欣賞能力,通過動手實踐,親身體驗數學的價值美,提升自身的審美力和創造力。數學作業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鞏固和強化數學知識,還能結合數學學科特點,聯系現實生活情境,突出育人功能。為此,教師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作業中滲透美育思想,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優化”時,教師借助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泡茶的故事,讓學生在泡茶程序的安排和時間計算中體驗統籌優化思想,領悟華羅庚先生高效利用時間的思想和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教師借機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統籌優化方法,科學規劃和利用時間,為自己爭取更加充足的學習時間。同時結合本課教學,給學生設計課外生活實踐作業,讓學生根據優化思想合理制訂計劃,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多項事務。為此,做出如下提示:“一是完成數學作業的同時,至少幫家里做兩件家務活,如洗衣服、洗碗筷、打掃衛生等。二是做作業和做家務必須同時進行,并且保質保量完成。三是制訂好計劃和先后程序。四是邀請家長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評價。”學生受優化思想的啟迪,在幫家人干家務的同時,回顧、梳理、復述數學知識。通過合理規劃和利用時間,達到家務和學習兩不誤的完美境地。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科學利用時間高效做事的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熱愛勞動并積極參加勞動的意識,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美德。融入美育思想的數學作業,既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數學的價值,也能讓學生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獲得和諧共育的效果,從而讓學生滋生全面發展的自培愿望。
綜上所述,數學中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如簡潔美、規律美、思想美、形象美和靈巧美等,這些數學美是數學學科特有的美,他對學生心智的發展和審美情操的培養起著很好的奠基作用。教師應提升個人的美學素養,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讓數學美沁潤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福剛.美育視域下高校憲法學課程的教學困境及其完善[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7):152-1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劉曉峰.讓小學數學課不再枯燥無味[J].學周刊,2015(28):141.
[4]齊子怡,劉沖.丹麥ALL的美育融合式學習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2(20):73-76.
[5]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修訂與核心素養[J].教師教育學報,2022(03):92-96.
[6]馬振釗.淺談攝影課程對高中美術教育的積極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1(04):114-115.
[7]姚瑤,張文潔,韓沖.理工科大學生的美育教育[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8(06):669-672.
[8]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張美菊.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材解讀五法[J].教學與管理,2022(02):56-59.
[10]薛曉萍.美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策略[J].遼寧教育,2021(04):37-40.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