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編者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從根本上繼承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思想精髓,并凝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復雜的國際關系實踐中積累的外交智慧。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更是這個理論的思想精華。其繼承性標志著該理論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屬性,其發展性則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貢獻。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展,到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繼承與延續中不斷得到豐富創新,創造出了不少國際關系新模式和新理念,例如新型伙伴關系等等,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并在“一帶一路”的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2021年召開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長安智庫論壇暨第二十四屆全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段愿探討了中國“和平外交”思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關系發展中的作用。{1}
本刊將段愿的發言以專題形式刊發,以饗讀者。
本刊:段老師,請您談談中國“和平外交”思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關系發展中的作用。
段愿:首先,國際關系新主張及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
第一,新型伙伴關系。冷戰結束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嘗試建立各種“伙伴關系”的外交框架。它跳出了或結盟或對抗的窠臼,結伴而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是一種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它拓寬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伙伴關系”外交體系。它摒棄了冷戰思維,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貢獻了中國智慧,是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發展。雖然國際社會風雨動蕩,但中國通過建設廣泛的伙伴關系來化解矛盾和沖突。截至2019年7月,中國已同包括主要大國在內的90多個國家以及歐盟、東盟、非盟、阿盟等區域化國際組織建立并且發展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伙伴關系。其中有60多個國家在“一帶一路”輻射范圍之內,包括4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既有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同中國關系極為密切的“伙伴”,也有一些同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端的“伙伴”。
第二,睦鄰共榮。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將“共同安全”和“共同繁榮”確定為自己的外交方向,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推進地區合作。它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國際和平思想在新的國際環境下的延伸和新的實踐。在經濟領域,中國積極推進區域合作,與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還成為蒙古國、越南、印尼、印度等海陸鄰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在政治領域,中俄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并推動上合組織成員國締結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東盟—中國(10+1)、東盟—中日韓(10+3)合作成果顯著;“中阿合作論壇”“金磚四國”等合作機制也日益充實、完善。
第三,“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擱置爭議”最早是1972年周恩來總理同日本公明黨領袖竹人義勝及稍后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談話時提出的。②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半期,中國政府據此先后與六個周邊國家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陸地邊界問題。1970年代后國際緊張局勢開始明顯趨向緩和,鄧小平同志不失時機地系統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領土爭端的思路,將“擱置爭議”的外交政策完善為“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種嶄新的國際關系是對“和平共處”原則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它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思想。在這一外交政策指引下,我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不斷化解緊張局勢,為地區的和平穩定作出了很大貢獻。圖們江開發計劃、亞洲嵋公河流域的開發、歐亞大陸橋的建設等,都證明了不涉及國家主權爭議是可以實現共同開發的。
其次,國際關系新理念及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
第一,“五通發展”愿景。2015年中國政府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正式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要以“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五通”以和諧共生為宗旨,告別了西方式的全球化布局與運作模式,完全體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有在平等者之間才有可能進行國際合作,甚至平等者中間居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動的條件下才是需要的”之思想。③真正做到了共商、共建、共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已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及其他區域組織等有關文件中;新亞歐大陸橋以及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等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將亞洲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聯系在一起。中國—中東歐銀聯體、中國—阿拉伯國家銀行聯合體、中非金融合作銀行聯合體也先后成立。這些都是實踐馬克思主義國際合作思想的大手筆。
第二,新型大國關系。2012年中美在北京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時,中國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概念。習近平主席用三句話對其作了概括:一是堅持做伙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沖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三是合作共贏,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④俄羅斯是“一帶一路”65個沿線國家中除中國之外唯一的大國,2001年中俄簽署了兩國關系發展的里程碑式文件《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并共同倡導了“上合組織”。2013年中俄簽署了32項合作文件,數額大、期限長,被稱為“世紀合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會見俄聯邦委員會主席馬特維延科時表明:當前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樹立了大國、鄰國交往的典范。⑤中俄建立良好的新型大國關系,不僅對維護世界和平格局意義重大,而且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友好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新型大國關系”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貢獻。
第三,負責任大國。中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已經成為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努力推動世界經濟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冒著本國經濟受到負面影響的風險,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避免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東盟國家的新一輪貨幣貶值;中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負責的態度,積極參與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內的各類重要國際環境公約和協議的談判和締結;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后,中方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分享了病毒基因序列信息,推動地區和全球的聯防聯控,并分4批組織實施對89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的抗疫援助;⑥中國努力貢獻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和共同繁榮,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風采。
最后,國際關系新觀點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
第一,世界新秩序。中國提出齊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力推和平合作的新型國際關系,并率先實踐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俄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邁向更高水平;中國同歐洲國家、次區域及歐盟機構合作全面深入發展,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中國提出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與東盟制定2016年至2020年合作行動計劃,正式啟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國同中亞國家實現戰略伙伴關系全覆蓋;中國同阿拉伯國家致力于構建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同發展中國家整體合作機制全覆蓋;中國與南亞國家合作也顯著增強。中國積極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支持以多邊主義為基本的秩序運行機制,摒棄霸權和強權政治,堅持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立足點。我國迄今已向20多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兩萬人次,并將設立為期10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加入新的聯合國維護能力待命機制,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以及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⑦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以公平、平等、正義為基礎,以合作共贏為原則,以關切發展中國家利益為重點、以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發起設立絲路基金,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一帶一路”倡議擺脫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掣肘,為政體和國情各不相同的沿線國家呈現了合作之路;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對最不發達國家給予高度關注,為彌合南北鴻溝、構建世界共同體指明方向。2020年以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國同有關國家守望相助、共克時艱,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一批重大項目進展平穩,尤其是“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成效明顯,“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被譽為“金磚之父”的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吉姆·奧尼爾勛爵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專訪時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過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引領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⑧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中國態度明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做出全面、有效的安排。中國堅持不干涉內政而又積極介入國際事務,包括反恐、伊核、烏克蘭問題、巴以沖突、南蘇丹國內沖突等一系列重大熱點問題,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為維護國際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大國作用。
第三,底線思維。“捍衛主權、安全、發展三大核心利益”充分展現了中國國家利益內涵的鮮明特色和底線思維。⑨面對美方挑起貿易摩擦等消極動向,中方頂住壓力、保持定力,既堅定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又著力穩住中美關系大局,便是中國國家利益觀的一個很好的詮釋。中國在與世界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的積極互動中,積極展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和外交實踐,“一帶一路”精神被寫入聯合國、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亞歐會議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而“主場外交”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又一大亮點。中國政府先后主辦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亞太經合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11次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聯合國第二屆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等一系列國際性重要會議和活動,顯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特色與大氣派,以及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
本刊: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并創新發展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在風云變幻的復雜國際環境中砥礪前行,逐步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以及在此指導下形成的中國“和平外交”思想不僅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經典理論”,而且在國際關系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系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和平發展,互利共生將會成為國際關系持久的良性形態,也只有不斷地豐富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堅持更符合國際形勢、國情、時代需要的中國“和平外交”思想,才能更加智慧地書寫和平與發展、共同繁榮以及惠及更多國家和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注釋:
①本文為節選自本作者論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創新與指導作用,原本發表于.觀察與思考,2021(03)
②張香山.中日復交談判回顧.日本學刊,1998(01)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2頁。
④習近平對世界如是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11月23日。
⑤習近平會見俄聯邦委員會主席.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7月5日。
⑥中國已組織實施對89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的抗疫援助.人民日報,2020年3月27日。
⑦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9月23日。
⑧張倩楠.“金磚之父”吉姆·奧尼爾表示 疫情過后“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引領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國際在線,http://news.cri.cn/20200424/18637fa2-3fl8-d889-d4e0-c8494b31c5db.html.
⑨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有力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人民日報,2020年7月31日。
(責編:查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