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鄉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歷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論理依據。在鄉村治理現代化治理目標導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將形成科學、有效的基層“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鄉村治理善治目標未來可期。
關鍵詞:鄉村治理 “三治融合” 善治目標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6-013-02
一、鄉村治理“三治融合”的沿革與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1],“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2]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種治理方式相融合的情況不是一天形成的。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農村逐漸被全面納入國家管理范圍,鄉村治理方式構成主要表現為國家法治理方式和“德治”方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鄉村治理之“自治”維度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鄉村治理之自治、法治、德治方式“三治融合”的治理格局逐步成形,并形成了新時代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楓橋經驗”。“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4][5]現今中國部分農村鄉村治理正日益形成的新時代“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對其理論和實踐發展方向進行探討,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鄉村治理“三治”方式論理依據
首先,支撐“自治”治理方式的論理依據。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超大規模國家,可以理解為是由一個個基層社會個體所構成的文明體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縣就是一個基本完整的社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6]鄉鎮、村(社區)又是組成一個縣的最基層的個體。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從法治維度來看,國家法的法益保護主要限定在維護國家政治秩序上,這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
求”[7],國家法因其宏觀預期性特質,具有相對穩定性,體現的可謂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精神。而基層社會的情況因其特殊性、鮮活性,往往是“千變萬化”的,在確保基層社會“自主性”不突破國家法效力情況下,基層社會客觀需要“自治權限”或“自由裁量權”加以臨機處置,以應對或有效處置“瞬息萬變”的種種“突發”情況,這就是支撐今天中國鄉村治理“自治”這一基本治理方式的論理依據。
其次,支撐“法治”治理方式的論理依據。我國的國家法并不止于中央層面、省級層面和地市級層面,也包括基層縣域、鄉鎮、村(社區)層面。法治中國也包括基層社會的法治內容,我國基層社會“法治”狀態是國家法效力在國家基層社會落地的體現,在歷史長河中由國家法所衍生出來的習慣風俗、鄉規民約等在鄉村社會治理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8]鄉村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以法律的維度、傳統的形式來管理鄉村各項事務,實現村民用法治思維依法行事,這是支撐我國鄉村治理“法治”這一基本治理方式的論理依據。
再次,支撐“德治”治理方式的論理依據。一般意義上的法,其存在的目的,體現的是國家人民意志、政治主權者意志,其內容涵蓋面不可能“事無巨細”,因為同時要考慮到全國“千差萬別”的整體情況,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9]為充分增強國家法的內容涵蓋力,凸顯國家法與深受傳統法律文化影響的基層社會相適應、“接地氣”精神,國家亦將國家法的基礎法理支撐,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上升到法的政治地位,同樣具有法的規制效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法治中國建設才能夠為基層社會及時應對復雜現實實踐形勢、有效貫徹現代國家法的精神提供回旋余地和空間。這種理據賦予“德治”以基本治理方式地位,是支撐今天中國鄉村治理之“德治”的論理依據。
三、鄉村治理“三治融合”的實踐探索
在鄉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這三種基本治理方式都有其存在的論理依據,但這三種治理方式在現實鄉村治理中“協同”之功效尚未完全發揮,亟需對其進行整合引導,以逐步實現鄉村治理“善治”的目標。鄉村治理所包含的自治、法治、德治這三種基本治理方式,只要切實發揮出制度效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鄉村治理的善治目標實現自是“指日可待”,“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0]也一定會實現。鑒于“三治”方式在鄉村治理過程中“仍有努力空間”,在今天中國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讓它們充分釋放其制度效能。不僅如此,鄉村治理“三治融合”,也是科學的基層治理體系在全面鄉村振興戰略中重要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內在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需要強有力的治理體系和格局來支撐。
其一,充分尊重鄉村治理中的“自治”意愿和訴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顯著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11]這一重要論述揭示的道理是,我們應高度重視中國社會之鮮活實踐。基層社會離鮮活的時代現實實踐是最近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之一的那種,其“復雜性”和“瞬變性”非常特殊,鄉村治理唯有按照“鮮活實踐”的道理,才能在處理復雜問題上,體現“實事求是”的價值立場,防止嚴重社會后果的出現,防止犯“刻舟求劍”“削足適履”式的錯誤。人民群眾是最知道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在的,基層群眾的事情讓他們實現自我管理是基層“自治”這一治理方式的核心內容,這也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2]的重要體現。
其二,將“法治”方式擺在鄉村治理之重要位置。“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13][14]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內涵豐富,今天中國鄉村治理需要放在整個國家治理的宏觀布局中來謀劃,“依法治國”體現的是國家主權意志,是整個黨和人民的意志,“全國一盤棋”需要靠法治中國來確保和實現,“自治”“德治”都要在國家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這是國家大局所要求和決定的。在此意義上講,在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指引下,我們要始終確保“法治”方式在今天中國鄉村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其三,在鄉村治理中大力弘揚“德治”方式及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5]全面小康,關鍵要看老鄉;“中國式現代化”[16]即中國的現代化目標實現,主要是看基層社會特別是鄉村社會能否最終實現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實現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實現基層社會的治理現代化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17]這一重要論述意味著,基層“自治”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其所賴以為基的基層“法治”方式,二者構成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目標的關鍵性內容。盡管如此,若不能夠實現基層社會的“德治”,即便實現了“自治”和“法治”,那基層治理現代化目標也只是實現了基層治理現代化目標中的部分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在實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時,注重發揮好德治的作用,推動禮儀之邦、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社會建設相輔相成。”[18]可以這樣理解,基層“德治”是居于基層“法治”方式和基層“自治”方式之間的治理樣式形態。只有切實實現鄉村治理的“德治”目標內容,鄉村治理現代化才會有可靠的精神文化支撐、才會有治理方式之精神內核維度的支撐,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才可以說是得到了最終圓滿實現。
綜上所述,鄉村治理中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過程不是沒有方向的,不是沒有層次結構的,而是在堅持黨的統一領導下,形成以“自治”為主體內容,在“法治”的軌道上,以“德治”為輔佐的治理格局,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模式很好地在鄉村社會落細落小落實,最終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19]。鄉村治理絕不簡單地等同于“鄉村自治”,鄉村“自治”卻構成鄉村治理的主體性內容;鄉村治理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鄉村治理也不是在歷史真空中運行,“德治”構成“自治”“法治”的歷史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20][21][22]當今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也有其傳統發展路徑依賴,我們不可能突然間搬來一座鄉村治理方式上的“飛來峰”,而應形成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強化黨建引領,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在吸取傳統治理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今中國鄉村社會的實際情況,[23]借鑒人類文明中的有益治理智慧,演化出契合當今中國鄉村社會時空情勢的現代化治理格局。這一治理現代化的格局應是自治、法治、德治三種治理方式“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三治融合”治理格局。“三治融合”這一中國特色現代化治理格局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堅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特定時空基礎的。
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思想指引下,中國農村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這三種基本治理方式得到科學、有效的整合,“三治融合”正形成現代化格局。這一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格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著堅實的中國社會這一特定時空政理基礎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層治理現代化”為指導,基層自治、法治、德治這三種基本治理方式得到科學、有效之整合,“三治融合”的中國方式也證明,“三治融合”是當今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正確打開方式,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之基層社會治理善治目標“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10][19]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30.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93.
[4]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5][21][23] 王微.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構建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20:30-154.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0.
[7]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01.
[8]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26.
[9]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11] 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
[12] 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94.
[1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85.
[14][22] 李林.新時代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法學,2019(03):14-16.
[15] 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7.
[16] 加強政黨合作,共謀人民幸福——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17] 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
[18] 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79.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
(作者單位:湖南省土地綜合整治局 湖南長沙 410119)
(作者簡介:謝暉,湖南省土地綜合整治局黨總支副書記、副局長,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管理工作。)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