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蕓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以下簡稱海絲文化)是閩南地區文化構成的重要部分。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弘揚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已經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在歷史的發展中,這條從海上溝通中國與世界的路線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當地人思想精神的體現,是文化的組成,也是新時期需要繼承和弘揚的寶貴遺產。基于此,幼兒園日常教育中,應充分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元素,將海絲故事融入日常教學生活中,讓幼兒在學習、游戲中能感受濃濃的本土文化氛圍,并在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長。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將海絲文化故事融入幼兒園課程,是推動幼兒傳統文化教育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思路。基于此,本文圍繞幼兒園閩南海絲課程故事的實踐進行研究,總結教學實踐策略,即設計主題活動,豐富故事內容;優化區角環境,滲透海絲故事;結合表演活動,強化故事體驗;拓展課程空間,鼓勵故事創作。
一、設計主題活動,豐富故事內容
海上絲綢之路上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傳統文化的起點。在幼兒園海絲文化課程故事的實踐設計中,教師要整合海絲文化元素,提煉能夠吸引幼兒興趣、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故事,設計主題活動,豐富實踐內容,讓幼兒多方面體驗故事。
面線糊是閩南地區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多數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都品嘗過面線糊。但是,對于面線糊背后的故事卻知之甚少。針對于此,在小班教學匯總工作中,教師則以“美味的面線糊”為主題,組織系列活動,調動幼兒通過多重感官感受體會面線糊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主題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看圖畫,講故事。在語言課程研究中,教師通過整理關于面線糊的資料了解到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清朝乾隆下江南時,來到一個叫做羅家村的小村莊。村民因為饑荒生活十分艱難。巡游的皇帝在一位秀才家門口停下,但是秀才卻拿不出好東西招待。村里的人也很擔心秀才把皇帝給得罪了。但是,秀才有一位十分聰慧的妻子,她臨危不亂,用平時留下來的魚刺和豬骨頭熬成一鍋湯,之后又找了一些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混合在一起成了面線糊,呈給皇帝,并取名為“龍須珍珠粥”。乾隆品嘗過后,十分滿意,問這道美食是如何得來,秀才的妻子說道祖傳的!這樣一來,一是機智的秀才妻子幫助一家人渡過難關,二是這道具有傳奇色彩的小吃面線糊也代代相傳至今天。教師整合故事內容,利用生動的圖片為幼兒講述出來,讓幼兒在圖片的輔助下逐漸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了解面線糊久遠的歷史。
第二,嘗一嘗,說一說。在了解了面線糊的傳奇故事后,教師提出問題:面線糊的味道是什么樣的呢?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在家長的配合下讓孩子品嘗了一次面線糊,并拍攝照片上傳至班級群。教師根據幼兒分享的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面線糊的味道,說一說面線糊和其他食材的搭配,以此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讓幼兒體會傳統美食文化在生活中的滲透。
第三,看視頻,做美食。在手工課上,教師延伸故事并提出問題:“秀才妻子制作的這碗美味面線糊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呢”,在問題啟發下,教師引導幼兒思考,調動幼兒好奇心,使其進行聯想和猜測。然后組織幼兒觀看面線制作的視頻,了解面線制作要經過和面、搟面、切面、盤面、繞面、醒面、拉面、晾曬、收疊九道工序,以豐富幼兒的認知。接下來,教師為幼兒安排手工制作任務——制作一碗面線糊。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用紙張撕出長長的“面線”,將“面線”放在湯里,并加上用橡皮泥制作的各種配料。在活動中,教師一邊鼓勵幼兒自己動手、自己發揮,一邊滲透當地的飲食文化,讓幼兒認識到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營養,在吃飯時要不挑食、不偏食,從而能夠健康成長。
第四,曬作品,共分享。教師在美工區為幼兒預留展示空間,使幼兒展示自己制作的“面線糊”,讓幼兒在交流中分享快樂。
這種以海絲文化中的傳奇故事為起點,設計豐富而有趣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幼兒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面線糊的故事,加深理解,為幼兒學習、傳承海絲文化奠定了基礎。
二、優化區角環境,滲透海絲故事
閩南海絲課程故事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開展需要良好的環境支持。加強區角環境建設能夠為幼兒創造自主參與游戲的空間,能夠讓幼兒在現有認知與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探索學習。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當地海絲綢文化,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整合海絲元素,編創生動的故事,并將海絲元素融入區角環境中,為幼兒探索故事創造條件。
以中班主題活動——故事劇《海絲尋夢》課程建設為例,教師利用繪本故事,以海絲公園為依托,在各區角投放取材于海絲公園的各種材料,潛移默化融入海絲絲綢之路貿易文化元素,引導幼兒從海絲公園開始,慢慢隨著小船的旅行了解古時候海上絲綢之路遠航貿易的艱辛旅程及辛苦收獲。區角環境的具體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主題墻設計。主題墻分為“海絲藝術公園之旅”“調查問卷”“我的作品”三個板塊。在主題活動開始前,教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到海絲公園游玩,游覽海絲公園的景點,并請家長跟小朋友將自己游覽的海絲景點、自己最喜歡的景點記錄下來,制作一份調查問卷。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教師也將孩子的作品展現在主題墻上。
第二,語言區設計。教師在墻面上布置一艘帆船,在帆船上張貼活動開展的照片,體現“惠安女勞作”的主題,引導幼兒講述了解惠安女的故事,講述平時的勞作生活。
第三,美工區設計。教室墻面上布置了海絲藝術公園“飛天景點”,用來展示孩子的作品。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開設浮雕課程,在墻面張貼制作浮雕需要的工具以及制作浮雕作品的步驟,以此引導幼兒鍛煉動手能力。
第四,科學區設計。教師在墻面上布置許多水管,設置進水口、出水口、開關,引導幼兒探索水在水管里流動的秘密。
第五,益智區設計。教師將益智區分為“蘑菇粒變變變”“五子棋怎么玩”兩部分。“蘑菇粒變變變”部分讓幼兒在玩蘑菇粒玩具時能參考墻上各種有趣的圖案;“五子棋怎么玩”部分讓幼兒了解五子棋的規則,并運用到與同伴的游戲中。
第六,自理區設計。教師布置海絲公園中的“綠房子景點”,在墻面張貼各種玩具的玩法步驟,為幼兒參與游戲時提供參考。
第七,自然角設計。教師在花架上展示各種海產品并在墻面張貼各種海產品的圖片介紹,引導幼兒觀看、欣賞。
這些區角環境在設計中都突出了同一個主題——海絲尋夢。在課程實施中,幼兒或在教師的引導下、或在同伴的邀請下、或在自我探究的驅動下融入不同的區角,利用其中的材料了解海絲文化,了解有趣的故事,展開體驗活動,并受到海絲文化的熏陶。
三、結合表演活動,強化故事體驗
表演是一種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方式。幼兒園在故事教學中,如果能將生動鮮活的故事和趣味十足的表演活動相結合,則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對課程故事的理解。基于此,閩南海絲課程故事的開發與實踐中,教師應善于發現海絲文化中的經典故事,根據表演活動的特點進行設計,為幼兒提供表演的機會,以強化對故事的體驗和理解。
泉州洛陽橋被譽為“海上第一橋”,這座橋代表宋代造橋最高技術,它歷經千年的滄桑與榮耀,如今仍橫跨在洛陽江上,展現著自己獨有的風韻。生活在洛陽江畔的小朋友對洛陽橋十分熟悉,基本都知道洛陽橋頭的石像是蔡襄爺爺,同時對蔡襄爺爺與洛陽橋的故事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需結合獨特的地理優勢,依托海上絲綢之路上典型的故事,為中班幼兒設計故事劇《蔡襄起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進行如下指導:
第一,全面準備,了解故事。教師組織幼兒觀看“蔡襄起橋”故事劇,激發幼兒對洛陽橋與蔡襄爺爺故事的興趣。建議幼兒父母帶領孩子去看一看這座了不起的石橋。教師可與家長配合制作《家鄉的洛陽橋》播報稿,讓幼兒以主持人的身份講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堂表演,體驗故事。教師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組織幼兒共同討論、制作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服裝等,然后根據教師交給的劇本分配角色,進行排練。在表演課上,教師為幼兒提供展示機會,讓幼兒在兒歌《洛陽橋》的背景音樂中緩緩講述蔡襄起橋的故事。在展示的過程中,幼兒對角色的把握十分準確,如在第一幕中,扮演蔡襄的小朋友走路時后背挺得直直的,很神氣,還會摸自己的胡子,表示長者的氣度;有的小朋友則認為蔡襄的本領是因為喜歡看書,于是設計了邊走路邊看書的動作;有的小朋友生動展示蔡襄指揮建橋的情形……在第二幕中,小朋友通過多種方式演繹人們建橋的場景,有的是一個人彎著腰,肩膀上扛著重重的石板;有的是兩個人抬石板,表情表現得十分吃力;有的則兩個人同扛一塊石板,緩緩向前走……教師針對各組幼兒的表演給予肯定,并用獎品激勵幼兒繼續學習。
第三,點評表演,分享樂趣。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討論環節,讓幼兒說一說自己對表演的體會、在表演中獲得的樂趣以及對蔡襄爺爺的新認知。濃厚的交流氛圍活躍了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加深了對蔡襄起橋故事的理解。
這樣的教學設計將經典故事與表演活動進行融合,讓以前的“講故事”變成“演故事”。幼兒通過自身努力和家長幫助了解故事內容,設計、制作表演道具,與同伴合作,交流表演方法,最終呈現故事,分享學習樂趣。幼兒通過這一系列體驗過程,能夠加深對蔡襄起橋故事的理解,并學習人物身上的美好品格。
四、拓展課程空間,鼓勵故事創作
幼兒園閩南海絲課程故事的實踐不僅要在園內展開,還應拓展到園外,利用豐富的海絲文化為幼兒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以故事劇《海絲尋夢》課程建設為例,教師不僅利用園內環境為幼兒創造了探究故事的機會,也設計了拓展活動,讓幼兒走進海絲藝術公園,了解更多的文化故事。具體來講,教師可進行如下設計:
第一,走進公園,了解海絲文化。教師先引導幼兒回憶自己曾經到海絲藝術公園秋游的經歷,回憶海絲景點并結合圖片介紹景點。在回憶、了解了海絲景點后,再引導幼兒與家人到海絲公園游玩,尋找海絲公園的景點,并與自己喜歡的景點拍照留念,上傳圖片。最后,鼓勵幼兒與家人一起將海絲公園的景點以及自己喜歡的海絲景點用圖片、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課堂分享的依據。
第二,設置投票,表達情感。教師將幼兒分享的圖片展示出來,并設置“我喜歡的海絲景點”投票活動,讓幼兒將自己的“小紅花”投給“帆影”“紅房子”“綠房子”“水鏡廣場”“東南亞組雕”等不同的景點,并標明自己的理由。
第三,認識惠安女,體會文化魅力。教師設計“我喜歡的惠安女服飾”“美麗的花頭巾”“我設計的惠安女服飾”“惠安女愛勞動”等活動,引導幼兒了解惠安女,理解其身上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品質。
第四,組織親子活動,游覽海交館。教師引導家長帶領孩子走進海交館,通過認識各種船、了解船的結構、分析如何運送貨物等,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運送過程,豐富文化體驗。
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幼兒園課程教學與拓展活動相融合,為幼兒提供了親近海絲文化、走近生活的機會,豐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長了知識,也拓展了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了解。
五、結語
總之,在文化傳承的時代背景下,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緊扣“海絲文化特色”,結合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背景,積極構建課程故事,并在幼兒園環境中融入海絲文化元素,將海絲課程故事做深、做細,為幼兒文化素質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當然,幼兒園閩南海絲課程故事在實踐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針對此,教育工作者還應繼續研究,以海絲課程故事的構建為主導,讓幼兒置身于“海絲”教育資源氛圍之中,并從多種途徑入手開展幼兒創意教學研討,激發幼兒對家鄉海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使幼兒潛能得到充分發掘,推動幼兒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發展。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課程故事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XQ21-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