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夢 王曉東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審美意識和個人修養也得以提升。人們對于藝術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工筆花鳥畫作品已無法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因此對當代工筆花鳥畫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筆花鳥畫在蓬勃發展的同時為當代畫家帶來了挑戰,畫家需要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立足當代人的思想意識進行創新。平面構成理念的介入使當代一些工筆花鳥畫家有了新的靈感,他們將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元素以及對比構成、重復構成、分割構成、密集構成等形式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拓展了創作空間。畫家在抒發自己感性情感的同時運用平面構成的理性方法創新工筆花鳥畫作品形式,創作出既有傳統工筆花鳥畫韻味又有時代感且能滿足當代人審美需求的高水準的工筆花鳥畫作品。
關鍵詞:平面構成;工筆花鳥畫;藝術創新
一、點、線、面在工筆花鳥畫中的運用
在平面構成中,點是二維空間中最小、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是一切造型的基礎,具有凝聚視線的作用。如果將點排列組合,則可以產生不同形態的線和面。康定斯基說過:“點可以具有無窮多的形狀,只要其足夠小就可以。”人們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點狀的形象,自然界中的物體縮小到一定程度也都可以視為點。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形態來表現點的概念,相對而言,規則或不規則的圖形都可以視為點。點的大小、數量、形態、距離、位置的改變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給人以生動活潑或簡潔、穩定的視覺特征。在工筆花鳥畫中,點是非常重要的表現元素之一,可以作為視覺中心,起到凝聚視線的作用,還可以起到平衡和豐富畫面關系的作用,所以工筆花鳥畫創作中應該規劃好畫面中核心點的所在位置。
線是點的運動軌跡,由點生線,并具有明確的方向性。線的長短、粗細、曲直、方向、位置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從線的形態上看,直線有直率、簡潔的感覺,曲線有自由、活潑、靈動的感覺,粗線具有粗獷、厚重、力量、陽剛的感覺,細線有速度、敏銳的感覺。從線的方向看,水平線具有平靜、穩重、廣闊的感覺,垂直線具有崇高、明確的感覺,斜線具有朝氣、不安定、生動的感覺。在工筆花鳥畫創作中,不同的線條自由組合排列會帶來豐富的變化,使畫面生動活潑而富有情感。
按照幾何學的定義,面是由線的連續移動形成的。點的擴大和密集以及線的增寬和集中排列都可以形成面,因此面是點和線的擴展。面的形狀靈活多樣,有幾何形狀的面、自由形狀的面、偶然形狀的面等。幾何形狀的面有一種秩序感和規范性,呈現出簡潔、安定的視覺感受;自由形狀的面呈現出的是生動、活躍的視覺感受;偶然形狀的面呈現出的是自由、活潑、豐富的視覺感受。在畫面中自由組合和穿插不同形態的面可以塑造出豐富的視覺形象。面還有實與虛之分:實面具有重量感,有堅定、沉穩的視覺感受;虛面無厚重感,其明暗變化可以豐富畫面的層次感。
平面構成中,點、線、面既相對獨立又具有融合性,三者相結合的構成形式在工筆花鳥畫中運用非常廣泛。將點、線、面相結合的構成形式巧妙運用到畫面中,有利于增強畫面的形式感,更好地表現創作意圖與理念。如圖1蘇百鈞的作品《圓寂》,這幅作品就運用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構成方式。長短不一的荷梗為線,在畫面中相互交錯,凸顯畫面的空間感,有秩序、有節奏的排列組合形式,使作品更加豐富、有韻律,也給觀者帶來良好的視覺感受。大小不一、參差錯落的荷葉為面,在彌漫著云氣的池塘中荷葉有虛有實,使作品意境深遠。在畫眼位置的小鳥是畫面中唯一的點,賦予作品無限的生命力。整幅作品設色素雅,虛實、動靜相結合,畫家運用點、線、面結合的構成方式巧妙地表現了荷塘殘荷的凄美景象。
二、平面構成形式在工筆花鳥畫中的運用
(一)對比構成的運用
對比構成是一種自由構成的形式,通過事物之間的比較來突出主體特征。對比構成沒有內容限制,幾乎所有的元素都可以作為對比的因素。對比的實質是比較,可以顯著、強烈,也可以簡單、復雜。對比構成在工筆花鳥畫中應用非常廣泛,有大小對比、數量對比、形狀對比、虛實對比、位置對比、疏密對比等等。
例如疏密對比。疏密對比主要是指畫面中點、線、面的密度分布狀態,在工筆花鳥畫中對畫面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疏密關系若在畫面中得到合理安排,能夠使雜亂無章的畫面變得有序,同時通過疏密對比,畫面可產生運動感、節奏感,能夠使布局更加富有變化。古人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畫面中,疏的位置并不是空無一物,密的位置也并非指填滿物象使人有壓迫感,而是要留有空隙,有疏有密,疏密相間。一幅作品倘若過疏,會使畫面看起來松弛、凌亂、沒有節奏,過密則會使畫面效果沉悶、刻板、沒有生氣,因此創作時要合理安排疏密關系,要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齊、均等造成的呆板構圖,使畫面效果更有張力、節奏感。
再如虛實對比。虛是指畫面中的次要部分,這部分筆墨稀疏,用色較淡,可使觀者回味無窮,增添畫面的趣味性。實是指畫面中的主要部分,這部分描繪細致,形象清晰,用色較濃。畫面若處理得過實則凝重呆板,若過虛則軟弱無力,因此虛與實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統一,共存于畫面之中。畫面中若虛實處理得當,便可更好地協調畫面關系,突出畫面的主體和層次感,使作品產生節奏感和韻律感。在繪畫創作中運用對比構成,能夠使畫面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通過對比打破畫面的單調,使作品更加生動、活潑、豐富,主題更加鮮明。
(二)重復構成的運用
重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天空中飛翔的群鳥、室內裝修的壁紙、路邊的共享單車、房屋建筑等等。這些重復可以產生節奏感,具有規律、統一的秩序美。在平面構成中,重復構成是指相同或相近的形態在畫面中連續反復出現兩次及以上。
形象的多次運用,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人的視覺記憶,并且使畫面達到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同時還使作品具有視覺沖擊力。重復構成的基本類型分為絕對重復和相對重復。絕對重復主要是指基本形態始終不變的重復,容易給人平淡、呆板的感覺。相對重復主要是指基本形態的大小、位置或骨骼形式有一定變化的重復,可以使作品在嚴謹中又表現出豐富與靈活。需要注意的是,重復構成的運用在為創作帶來一定優勢的同時也有其局限性,在工筆花鳥畫創作中,重復構成的運用應注意在統一畫面的同時有一些變化,如果畫面沒有變化,會變得單調、乏味、呆板,因此在構圖時要關注形態之間的變化與統一,要多思考,大膽嘗試,反復推敲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在傳統的中國畫作品中,比較忌諱出現重復的形象和重復構圖,而如今的工筆花鳥畫家們卻能將重復構成巧妙運用到創作中。
如圖2蘇百鈞的作品《割禾之后》,畫面中就運用了重復構成的方式。蘇百鈞的工筆花鳥畫構思巧妙,筆法靈動,用色淡雅平和,艷而不俗,構圖形式豐富多樣,且具有現代感。蘇百鈞在深入研究傳統之后,在對傳統有所揚棄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的平面構成理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們在蘇百鈞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樸素靈動的自然生活氣息,以及詩意般的意境。蘇百鈞《割禾之后》這幅作品以麻鴨和稻茬為題材,畫面中一組組根根向上的稻茬及橫向伸出頭的鴨子運用了相對重復的構成形式(圖3),這種既統一又富有變化的構成形式使畫面中的物體布局極具秩序性和形式美感。構成這幅作品的這兩種物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畫家用畫筆去感知自然和生命,用心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將生活中的景象進行主觀的處理,理性與感性相結合,使作品打動人心并極具真情實感。
(三)密集構成的運用
密集構成,又可稱為聚散構成,指基本形在畫面中可以自由分布,有疏有密。密集構成是一種較為自由、靈活、以追求疏密節奏為主要特征的構成方式,具有節奏感和韻律變化。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為整個畫面的視覺焦點,使作品具有視覺上的張力,利用基本形的排列,產生虛實、疏密、松緊的視覺效果。密集構成有四種類型,分別是向點密集、向線密集、自由密集和向形密集。運用密集構成時應注意,畫面中若基本形運用過多,則缺少稀疏的位置;若基本形運用過少,排列過于疏松,畫面則無法產生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狀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近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可以有些變化。因此,在運用密集構成時,基本形的分布要有張力和動態趨勢,不能雜亂無章或過密過疏,要形成既均衡穩定又富于變化且有秩序的構圖。密集構成是工筆花鳥畫中常用的一種構圖方法,因此有很多工筆花鳥畫家在創作時會用密集構成的方式豐富自己作品的構圖。例如圖4蘇百鈞的作品《秋韻》就運用了密集構成的形式來豐富自己的構圖。蘇百鈞的作品《秋韻》運用了點密集與線密集的形式,以豆莢為畫面中密集的點,以枝干為畫面中密集的線,整幅畫面疏密交錯,有很強的節奏感,豆莢下方隱隱約約呈現的動物使畫面更加豐富,有層次感。
三、結語
工筆花鳥畫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并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面貌。將平面構成的元素及形式融入工筆花鳥畫創作中,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運用平面構成的有益元素來豐富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形式,拓展創作思維,有利于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和秩序感,使工筆花鳥畫藝術在繪畫領域中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尚震,徐麗.平面構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
[2]林小純.工筆重彩花鳥中的平面構成[J].中國民族博覽,2020(5):176-177.
[3]潘英蓮.平面構成在工筆畫中的運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85-188.
[4]謝德.我對“虛實相生”的理解與實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
[5]梁亞芳.論平面構成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應用[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6]王藝.設計構成在當代工筆花鳥畫創作中的運用[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2.
作者簡介:
原夢,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王曉東(通訊作者),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