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蓮
【摘要】名著閱讀是“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部分。在名著閱讀教學中通過讀寫聯結,實現讀寫共振。在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以七年級名著閱讀教學為例,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探析名著閱讀教學的讀寫共生策略。
【關鍵詞】名著教學;讀寫共生;初中語文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名著閱讀是其中的一體。雖然教材在名著導讀中增設了“讀書方法指導”和“專題探究”,但名著閱讀教學仍呈現散放無序狀,名著閱讀教學的目標大多停留在“技”的層面,即閱讀方法的運用與作品內容主題把握,未能打通讀寫的聯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名著閱讀教學如能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上因讀生寫,讀寫共生,美美與共,那么我們的名著閱讀教學將實現核心素養提升效益的更大化。因此探析名著閱讀教學的讀寫共生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指向語言維度的讀寫共生策略
“讀寫共生”即以讀導寫,以寫促讀,在具體的讀寫實踐中形成讀寫體驗與經驗,掌握讀寫方法。“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中構建起來的,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語言和言語品質?!闭Z文課程標準修訂組長王寧如是說道。語言的建構以閱讀為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形成文字運用的直覺與積累。一旦寫作的欲望被點燃,學生就會將閱讀中輸入的語言層信息加以重構,進行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反觀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從而實現讀寫共生。因此要重視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品味、建構和運用語言。以《駱駝祥子》為例,以下讀寫共生策略可根據學情選用:
1.賞析精彩片段語言
如第十八章祥子“烈日下拉車”和“暴雨中拉車”片段,對其中描寫天氣和祥子外貌心理的句子進行賞析和摘抄。
2.片段仿寫
老舍在寫“烈日下拉車”時,不著一個“熱”字,卻讓人感到熱氣逼人。試仿照這種寫法寫一段話表現海南天氣的熱。
3.“品析京味兒”的專題閱讀
讓學生回讀品析作品中描繪老北京的人情風俗、市井生活的片段,感受北京方言獨特的語言習慣,并進行摘抄,同時推薦閱讀孫紹棠的《蒲柳人家》,寫一篇主題為“我評京味語言”的讀書報告,在班級開展讀書交流會。
4.小練筆
聯系時代背景,以“論祥子悲劇命運的原因”為題寫一篇文章。學生在閱讀與摘抄中感受作品的語言特點與張力,進行內化,豐富自己的語言實踐經驗,再進行仿寫。仿寫只是語言運用的淺表實踐,還未上升到對語言的建構與靈活運用,因此在專題閱讀時安排寫讀書報告,在整本書讀完后讓學生進行回讀與查閱資料,探究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最后是綜合練筆,學生在摘抄和寫的過程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就是讀與寫反復介入與共振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二、指向思維維度的讀寫共生策略
思維既是閱讀的核心,又是寫作的內核。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路徑,閱讀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品質的高低?!伴喿x乃是向文本提出問題,而閱讀理解則是使你的問題得到回答。”王榮生教授認為“閱讀能力=生活經驗+適當運用閱讀規則和策略”。因此教師在“讀”上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使其成為積極主動的閱讀者,還要在讀中設計“寫”的多樣活動。以《朝花夕拾》為例,導讀時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魯迅的童年是怎樣的?為什么中年的魯迅要寫這本回憶童年往事的書?魯迅為什么要寫這些人和事?如何體會書中冷暖交織的情感?聯系實際,說說魯迅關于兒童教育的哪些觀點在今天還有借鑒意義?預設學生能提出前三個問題,后兩個問題可由教師補充。再根據這些問題開展各種閱讀活動,如自主式閱讀、專題式閱讀、探究式閱讀等,學生將閱讀輸入的信息進行整合、內化和重組,搭建寫作支架,讓學生自主建構寫作知識,突破寫作的邏輯難點。以讀促寫,以寫哺讀,讀寫共振??蓪嵤┻@樣的讀寫共生策略:
1.讀《阿長與〈山海經〉》
2.分析文章的縱式框架
1-2段:輕點一筆(起);3-18段:鋪幾件事(承);19-29段:敘主體事(轉);30-31段:點睛一筆(合)。
3.練筆
用欲揚先抑的寫法和縱式結構(起承轉合)寫一個人,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600字?;颍海?)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列本文的提綱。開頭: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接著:我在百草園的生活。然后:我在三味書屋的生活。(3)用橫式結構寫一處風景。
以上策略均是以思維為核心,學生通過閱讀領會作品的章法、建構寫作知識。閱讀為寫作搭支架,使表達有章法、有技法。但以上的讀寫還處于“仿”,未上升到“思辨”高度。要發展學生思辨能力,還要進行思辨性閱讀,引導學生與作品、作家、時代等對話,探究作品的義、情、理,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能有理有據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批駁對立的觀點。如《駱駝祥子》是“祥子悲劇命運”的專題閱讀,《朝花夕拾》是“魯迅關于兒童教育的哪些觀點在今天還有借鑒意義”的探究式閱讀,都是思辨性閱讀,學生通過深度閱讀、查閱資料、討論交流、寫讀書報告、舉辦讀書交流會等,以讀促寫,以寫反芻閱讀,在共生中學生的思維由“仿”到“思辨”再到“創造”螺旋式上升發展。
三、指向審美維度的讀寫共生策略
“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創造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部編教材中的必讀名著都是經典佳作,但許多學生對其閱讀興趣不高,主要是教師沒有教給他們鑒賞的路徑和方法,未能喚醒其對美的感受。王榮生教授認為“文學鑒賞的教學路徑有三種:引學生欣賞,帶學生欣賞,教學生欣賞”。結合這一觀點,筆者在審美維度實施以下讀寫共生策略:
1.引起學生欣賞的讀寫共生策略
以《海底兩萬里》為例,筆者先讓學生做個“小調查”,查閱資料列出現代潛水艇的類型、功能,然后閱讀這一名著,將儒勒·凡爾納筆下的“諾第留斯”號與現代潛水艇比較,體會“現代科學幻想之父”的非凡想象力,寫一份調查報告或畫一張“諾第留斯”號結構圖?;虿贾脤W生做“小課題研究”,探究文中提到的海底生物和各種奇異現象,寫一篇相關小論文。還有畫出“諾第留斯”號的航海路線圖等,引導學生走進經典,感受作品奇幻的想象、豐富的百科知識、離奇的故事情節等。
2.帶領學生欣賞的讀寫共生策略
“帶領學生欣賞”適用于學生雖然能讀作品,卻難讀出它的好處來的情況。此種情況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和作品的橋梁,將自己感受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讓他們也感受到,進而將個人體悟寫下來。如《朝花夕拾》因時代久遠,加之魯迅作品語言慣常的隱晦,學生在閱讀時大多只關注作品中的一些童年趣事,停留在作品的外圍,沒能進入內核。因此筆者在學生初讀文章后,組織導讀課“雙線組元讀《朝花夕拾》”,帶領學生從兩個視角品味作品中的兩個世界,體悟兩種情感。教學環節如下:
環節一:孩子視角—體悟溫情。
(1)回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說你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從書中哪個地方讀出來的呢?(提示:動筆圈點批注語段+情感)
(2)閱讀《阿長與<山海經>》片段。概括片段主要內容,說說你體會到什么情感?
(3)小結:溫情的往日世界,孩子視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板書:方法:關注細節。
環節二:成人視角—感悟冷漠。
助讀資料一:
1925年,魯迅在北京因支持“女師大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
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三·一八”慘案。魯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遭到通緝,遠走廈門避難教書。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
助讀資料二:
1926年的魯迅,心情最苦悶,“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只好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他還說:“帶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夠?!币虼?,作者在回憶往事時,更多是根據現實的需要,對舊事進行取舍,以成人的視角,來進行“反顧”。于是書中便有了兩個視角:孩子的角度,成人的角度。兩個世界:溫情的往日世界,冷漠的現實世界。
小結:作者身處這顛沛流離、黑暗冷酷的社會,46歲的他,提筆回顧這些往事、這些“朝花”,不再僅僅是溫情的愛,此時的他,多了更多理性的思考與批判。
(1)回讀:“匿名信事件”(24-28段);“看電影事件”(29-31段)說說你從中讀到了哪些情感呢?
(2)小結:成人視角—冷漠的現實世界,《藤野先生》《范愛農》。
板書:知人論世。
環節三:課堂練習。
(1)有人說作者在“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中對壽鏡吾先生是批判的,也有人說文中沒有批判,更多的是懷念先生的和藹可親。請你寫一段話表達你的看法。
(2)如果你身處“看電影”事件中,你會對當時在場的清國留學生說什么?試著寫下來。
3.教學生欣賞的讀寫共生策略
“教學生欣賞”,即“指導學生形成新的閱讀方法”。如導讀課“雙線組元讀《朝花夕拾》”的環節二,在助讀資料的輔助下,通過具體篇章的閱讀實踐,對關注細節、知人論世閱讀方法進行具體指導與實操。在《朝花夕拾》的閱讀教學中,可采取這樣的方法教學生欣賞的讀寫共生策略:(1)查閱魯迅棄醫從文的相關資料,讀《父親的病》《藤野先生》《范愛農》《無常》,拓展閱讀魯迅《吶喊》自序。(2)結合這些文章的閱讀,以“我看魯迅棄醫從文”為題寫一篇小評論。在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的基礎上,進行群文閱讀,既是對知人論世閱讀方法的實操,又是對寫作的鋪墊,群文閱讀后的寫是深度閱讀的反芻,在這一策略中讀和寫是反復介入的共生過程。
四、指向文化維度的讀寫共生策略
名著大都是經過時間淘洗流傳下來的經典佳作,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文化維度意識,打通文化與現實的關系,消除學生對文化的隔離感,挖掘名著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設計適切的讀寫共生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自覺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段饔斡洝肥枪糯衲≌f的巔峰之作,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集儒、釋、道文化為一體?!段饔斡洝肥怯霉虐自捨膶懗傻?,七年級學生文言基礎薄弱,欣賞水平不高,閱讀興趣點常落在故事情節上,忽視了作品的文化元素。七年級學生以形象邏輯思維為主,缺乏辯證邏輯思維,對傳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缺乏把握。因此筆者采用泛讀導引、精讀探究、交流展示的讀寫共生策略。
泛讀導引的著力點是激趣。在初讀瀏覽中開展“西游知多少”知識競賽,探學生的閱讀起點,激學生的閱讀興趣,為精讀做準備。
精讀探究主要是挖掘作品的文化元素,在“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視域下設計讀寫共生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儒家文化。如:活動1:孟子說:“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庇腥苏f唐僧雖外表懦弱,實為大丈夫。你是否贊同?請你從書中找三個故事加以印證?;顒?:查閱資料,小組合作,探究為何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要對愚昧無能的唐僧如此忠心耿耿呢?寫一篇小短文進行闡釋。先圍繞“唐僧是否為大丈夫”進行思辨式精讀,在讀中理解大丈夫的內涵,了解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活動2進行讀寫結合的專題探究,在讀寫共生中進一步理解“尊師重教,師道尊嚴”的儒家道統。
交流展示指讀寫后的交流展示。設置主題采用多樣的形式展示交流,如以“取經路線與神妖”為主題,可繪制思維導圖,或制作手抄報,或制作PPT等進行交流展示,也可舉辦手抄報比賽等;以“孫悟空在神、人、魔三界的名字或稱號的含義”為主題舉辦讀書報告會;舉辦“《西游記》與團隊建設”的主題演講比賽。這些讀寫共生策略有助于打通文化與現實的關系,拉近學生與文化的距離。
以名著閱讀為載體,立足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實施有效的讀寫共生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名著閱讀教學的正向價值取向,也是每位語文教師的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1]張中法.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名著導讀摭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8(4).
[2]徐雨芹.讀寫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3(31).
[3]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北京: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19.
[4]王寧.語文教育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