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林草碳匯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壓艙石”,是國際履約的重要支撐。研究認為,作為地方林業龍頭企業,林業碳匯經濟實現路徑包括:探索“雙儲”林場建設新模式;試點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參與以林業碳匯為主的CCER交易;理性看待林業碳匯,推動存量資產創新發展。可為林業經營主體在林業碳匯經營方面提供發展思路。
關鍵詞:碳達峰 碳中和 林業碳匯 林業企業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6-238-02
一、“雙碳”背景下,林業碳匯的發展機遇
氣候變化在全球引發的自然災害,讓世人清醒地認識到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刻不容緩。“碳達峰、碳中和”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明確提出的重要目標,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目前,社會主流認知認為要實現雙碳目標,主要從三方面展開:一是創新低碳技術,通過多種途徑減少碳排放,如低碳利用、減污降碳等;二是發展零碳技術,包括開發新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氫能等零碳電力技術等; 三是實踐負碳技術,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提升生態系統碳匯等。目前,森林碳匯是世界上公認的基于自然的最有效、最經濟的生物固碳方式,已成為多國普遍確立的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1]。據專家估測,到2060年,我國碳排放總量預計在25億噸左右,林草碳匯量可達15~18億噸,對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貢獻超60%,可見林草碳匯是國家實現碳中和的“壓艙石”,是國際履約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期間,國家林草局將圍繞森林蓄積量2030年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扎實開展林草碳匯行動,持續鞏固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目前,我國多個省市已相繼啟動了林業碳匯試點工作,而林業碳匯的本質就是生態效益補償的市場化兌現機制。
二、林業經營主體發展思路探析
(一)持續探索“雙儲”林場建設新模式
作為地方林業龍頭企業,應深刻領會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實質內涵,樹立“降碳”意識,深化合作、拓寬路徑,切實把國家儲備林與“綠色碳庫”建設相融合,探索儲林儲碳的“雙儲”建設新模式。根據陜西省規劃,未來十年將建設國家儲備林420萬畝,林業經營主體應積極建設陜西的“綠水青山”,為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同時,進一步探索多元化市場融資,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入多樣化融資工具,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儲備林金融服務市場,撬動社會資本,吸引政策性開發性銀行、保險、基金等各類機構投資者參與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逐漸形成多元化的市場融資結構,共同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二)積極試點林業碳匯項目開發
在“雙碳”目標下,林業碳匯雖屢屢被提及,但如何開發利用仍是一個新課題,只有把林業碳匯變成“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續”的產品,參與到碳交易市場中,其作用才能真正發揮。截至2017年3月15日,中國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備案項目861個,林業碳匯項目僅13個,占1.5%,其中陜西省域范圍內備案項目5個,均為可再生能源類開發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CCER)項目。目前CCER市場還未重啟,社會上良莠不齊的林業碳匯開發機構正在跑馬圈地搶占森林資源。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既與森林面積有關,又與森林質量有關;項目是否能開發為林業碳匯,要遵照現行林業碳匯相關方法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CCER市場重啟前,林業經營主體發展林業碳匯的主要思路如下。
1.林業增匯做加法。林木數量增加、質量提高、結構優化是林業增匯的有效方法,要探索逐漸形成高碳匯植物篩選和群落營建、綠林地撫育和低效林改造共性關鍵技術體系,提高綠林地增匯和穩定碳庫能力。
2.森林減排做減法。要做好林業資源保護,夯實森林防火防汛責任,確保生態安全,加強森林災害防控體系建設,為保障森林健康、防止森林減匯提供堅實基礎。
3.林業固碳延申產業鏈。林木隨著生長和成熟,固碳能力在達到頂峰后會逐漸下降,為了維持和提高林地固碳效率,應該做到森林資源保育與采伐利用并重。林業經營主體要考慮布局木材工業發展,木材工業不僅加工能耗低,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廢次品均可以作為生物質燃料使用,在提高木材利用率的同時,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木材工業行業的減碳貢獻日趨顯現,也更有利于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三)積極參與林業碳匯CCER項目
截至目前,國家強制減排市場上CCER可抵消配額比例較低(例如,電力行業“可使用不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5%的CCER抵銷配額清繳”),影響了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的積極性。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統一的交易市場,不僅能保證碳匯交易價格,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建立健全林業碳匯交易的評估、登記、監測、交易、監管五大機制,發揮林業碳匯交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積極作用。因此可見,林業碳匯未來在碳交易市場中地位將顯著提升。面對發展前景,林業經營主體應積極組建團隊,嘗試參與以林業碳匯為主的CCER交易,以補償自身林業生態建設資金的不足,并將利用林業碳匯項目開發過程中綜合性、系統性的特點,發揮專業優勢,促成與外部碳匯交易機構的高質量合作。
在公益林、天然林實行禁伐限伐政策下,林權人既不能將公益林、天然林抵押融資,又不能進行商業性采伐,導致大量公益林、天然林成為沉沒資產。碳排放權交易、林業碳匯方法學要求的林地條件,以及嚴格的額外性等相關規則,多引自甚至照搬國外,這不僅影響了林業碳匯項目的開發,制約了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希望通過植樹造林自主減排的積極性,也人為低估了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做出的重要貢獻。為此,建議要結合實際共同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碳匯交易規則,探討將公益林、天然林納入林業碳匯項目范圍的可能性,研究相應方法,促使抵消機制更加完善,促進事業健康發展。此外,建議應放開林業碳匯項目在碳交易市場中對碳排放配額清繳的抵銷比例,以市場機制彌補林業生態建設資金的不足。
(四)理性看待林業碳匯,推動存量資產創新發展
客觀來看,林業碳匯的變現值與經營森林資源的投入相比非常少,林業碳匯主要服務生態建設,不應過分夸大其經濟貢獻。但可以從其他渠道實現林業碳匯創新發展。
一方面,2022年3月,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探索創新林業經營收益權、公益林補償收益權和林業碳匯收益權等質押貸款業務。”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碳金融產品》的行業標準,其中將碳資產定義為由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產生的新型資產、政府發放的各類碳排放權配額以及可能獲得碳信用的碳減排項目等,都是碳資產的范疇。碳市場融資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碳債券、碳資產抵質押融資、碳資產回購、碳資產托管等。隨著政策措施的加持,加速林業碳匯價值轉化。
另一方面,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各地區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從經濟貢獻率看,森林資源培育、木制品生產行業遠不及能源、化工、電子等高效益行業。應設立相應的考核評估指標,以系統全面地考核評估經濟發展狀況。從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角度,可以設置諸如“區域單位面積固碳量”“區域單位面積新增碳匯量”以及工業企業“單位產值固碳量”等考核評估指標,來體現那些以培育森林資源為主或以木材加工為主的企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貢獻[2]。
參考文獻:
[1] 劉世榮.提升林草碳匯潛力、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J].經濟管理文摘,2021(22)
[2] 鄧侃.做好固碳減碳的林業文章[J].中國自然資源報,2021(03)
(作者單位:陜西林業集團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199)
[作者簡介:董嬌嬌,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主要從事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方面的工作。]
(責編:賈偉)